講述「時間」的科幻劇——德劇《暗黑》,解釋你的dejavu

2021-02-18 從他不解伊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有些場景分明沒見過,卻好像很久前就熟悉似的。這種類似的現象,心理學上叫既視感,法語為déjà vu,中文即似曾相識,如賈寶玉第一次見林黛玉就說「這個妹妹我見過的」。

《暗黑》裡,這樣的「似曾相識」重複出現著,並有著不一樣的解讀。

《暗黑》是一部德劇,網飛(Netflix)出品(對,就是那個買了《黑鏡》版權的)作品有《愛、死亡與機器人》《怪奇物語》等。同為科幻的題材,《暗黑》把德國人的嚴謹、理性和思維之美彰顯地淋漓盡致。

IMDB評價的關鍵詞:insanely good, 迫不及待地希望第三季來轟炸我的大腦。

劇情緊湊,相當好看。全劇迷霧重重,開場謎團一:死亡。一個男人平靜地寫信,然後走到旁邊,用準備好的繩索結束了生命。

畫面切換,他的離開造成了兩個結果:妻子與有婦之夫偷情,兒子因崩潰去接受心理治療,回來後仍鬱鬱寡歡,噩夢不斷,並且還失戀了。

故事的第一主人公就是這個兒子,穿著黃色衝鋒衣獨行的憂鬱少年。

他爸留了一封信,卻被爸的媽藏起來了,為什麼?不知道。他爸為啥死?不知道。他知道他媽和自己喜歡女孩的爸偷情嗎?觀眾也不知道。

這個時候,謎團二也出現了,他們的一個同學失蹤了。同時一個無名少年的屍體被發現,分明死亡時間是16個小時前,卻穿著八十年代的衣服,還帶著80年代裝著磁帶的walkman。

謎團三:他們因故來到一個山洞,結果暗戀女孩的弟弟也走失了。

燈光明滅,天上的飛鳥紛紛掉落,羊群一夜之間盡數死亡。原因可能是這個:

一個面目儘是瘡疤的老人喃喃地數著:tick tack tick tack……又來了,又來了。

小鎮不大,主要出現的家庭就大多已涉入,總結一下:Jonas一家,父死,媽媽和自己喜歡的女孩的爸如火如荼地搞外遇。

Ulrich一家:父親出軌,小兒子失蹤。

女警察一家:丈夫疑似gay,大女兒孤獨叛逆。

Bartosz一家:母親癌症,女友丟弟弟,女友疑似不喜歡自己,喜歡朋友。





關於這部影片的人物關係圖,網上可以搜到很全面的,這也是一個觀影重點,猜到才更有趣,就不再細說了。除了敘事表面的人物關係,《暗黑》的核心理念更值得探討。

歸其核心,筆者認為這部電影的中心是存在與時間,關鍵是探討時間的連續性以及其帶來的因果論和矛盾律。

首先,時間是什麼?

在牛頓物理學體系中,時間和空間是絕對的,鐘錶無論在地球還是火星都會以同樣的速率走。

但是在愛因斯坦那裡,時間不再是絕對性的,速度會影響時間。根據狹義相對論,時間的速率取決於運動的快慢。著名的雙生子悖論被約瑟芬·黑費勒的實驗所證實:把銫原子鐘裝進噴氣式客機裡進行環球飛行,當飛機上的乘客回家時,他們要比其他同齡人年輕一個微乎其微但可以測量的瞬間。

在牛頓的體系下,時間像有箭頭的箭。在愛因斯坦這裡,時間像流動的水,過去、現在和將來可以互相影響。

私心放一下這張圖:

三兔圖

幾年前,我在敦煌展得到一個關於這張三兔圖的紀念品,當時就很奇怪,為什麼要如此多地畫這樣的三隻兔子?查了下資料得到的答案是三隻兔子朝一個方向奔跑,耳朵相連,彼此追不到卻永遠相接,在佛教中代表「前世」「今生」與「來世」。這個解釋或許可以說明佛教語境下這個圖案的寓意,但這個圖案的蹤跡卻遍布各種時空,如中世紀歐洲的教堂屋頂,伊朗的銅盤、英國利德古堡旅館玻璃窗戶等。即使是傳播過去的,它在別的文化語境中的的寓意又是什麼呢?這仍是一個待解的謎。

《暗黑》中,也有一個有點類似它的極為對稱的圖案:它在劇中可以代表三個年份,但筆者以為不止三個年份,也可以是現在、過去和將來。

劇中有隨處可見的對時間的探討:

中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的時間觀:

「一切過去都被將來所祛除,一切將來又隨過去而過去,而一切過去和將來卻出自永遠的現在。」

——來自《懺悔錄》

再來看因果關係。

因果關係,我們大多數人在高中政治哲學部分就了解過:前後相繼,且一個是另一個的原因。那麼如果沒有時間固定的的前後相繼,因果關係也會被打亂。

且不說深奧的,舉幾個科幻和奇幻作品中常見的設定的例子。

1、平行宇宙的設定:《龍珠》時,特蘭克斯從未來回來拯救世界。這裡面沿用的是平行世界的觀念,特蘭克斯即使從未來回來,他那個世界的孫悟空也患病毒性心臟病死去,但他仍然可以回來提醒這個世界的悟空。

這種設定後的理論依據有多種,如宇宙暴脹理論、超弦理論、量子力學等。 將微觀與宏觀結合的比較好的且常見的說法就是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設定下,平行宇宙大部分時候不相交。如《彗星來的那一夜》也是在彗星來這一天文現象的時機下發生。

2、時間穿梭的設定:往往是運用時間機器。這時候容易出現幾種佯謬。

首先,已形成的世界線能否改變的問題,大多情況下,已形成的事件定點是不能隨意被改變的。比如在英劇《Doctor who》中,Rose試圖救她過去車禍去世的父親,就造成了世界的bug。車一遍遍在原處重複,無限循環,不能回到正軌。

其次,穿梭者不能被發現,否則很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事。《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哈利以為是詹姆的呼神護衛出現保護了自己和小天狼星,但其實是將來的自己保護了過去的自己。但他不能做過多別的舉動,否則很可能發生過去的自己攻擊將來的自己這種事件。

再比如《回到未來》中,主角無意中回到過去,打斷了父母的相遇,於是父母不會按照原來軌跡相愛,導致的結果是將來的自己也不會出生,自己的存在會被抹去。

如果不管這些,甚至也不管生物基因,最大限度地打破時間的鏈條,探討這種因果與宿命的作品,筆者見過比較好的作品就是《前目的地》和《暗黑》了。 

《前目的地》改編於羅伯特·海因萊恩1959年的小說《你們這些還魂屍》,一個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女孩,長大遇到一個男人,被拋棄後生下孩子,然後接受變性手術成為男人,應聘太空旅行公司去時間旅行……最後所有人都是自己。我愛我自己,我偷我自己,我殺我自己……

為什麼提《前目的地》呢,主要是它們的內核實在很像。《暗黑》裡,時間穿越的機制有兩個:核電廠的洞穴和時間機器,後來還有多個變體。穿梭時間間隔通常為33年。這被認為是宇宙回歸原樣的周期。事件呈環狀循環往復。哪兒是開始?不知道。始就是終,終就是始。



在這種設定下,因為人總是在時間裡亂跑,《暗黑》的敘事網變得很廣,且有幾個相當與眾不同的觀影愉悅點:

觀影愉悅1:猜猜誰是誰的誰?

由於劇情以非線性敘事的順序將好幾代人以網的形式來呈現,每一個角色就都有好幾位演員。但是該劇選角很好,不同代際的同一角色神色間往往有可辨識處,去猜測他們的關係也成為很有意思的事。

觀影愉悅2:過上三十三年,你會成為什麼人?

這是一種頗具現實意義的考量,有時候既諷刺又很有悲劇性。

比如叛逆的少年變成了出軌中年男:

不良少女成校長:

綠茶妹子成為綠茶阿姨:

寡言少女多年後還在做著被霸凌的夢:

觀影愉悅3:猜猜他還會變成誰?

(這張圖有點小劇透,不過其實挺好猜的)

還有穿越時間造成的搞笑元素,比如出現在1950年左右的德國的中國製造和小馬寶莉紋身。

最後,《暗黑》的視聽效果和內容的深刻性上,在科幻作品中同樣可圈可點。

第一、片頭鏡像和音樂的多維度之美。比如片頭畫面的對稱性,既好像暗示著時空的疊加,又讓人想起諾特定理中的對稱性。

對稱性在藝術中也無處不在,片中也有這樣的討論和暗示:

第二、把時間納入第四維,拓寬了表現領域。

如果說《怪奇物語》是在討論異空間,《暗黑》則討論了時間。

在藝術中討論多維,藝術中也並不少見,杜尚有一副畫,叫《下樓梯的裸女》,是這樣的:

「她」走的每一瞬時間裡都在空間中留下了「存在」的印記。

《暗黑》雖然體量目前只有兩季,容納的時空卻講述了命運。

第三、如何面對重複的命運。

有些科幻劇重理念和設定,人物卻平面化,造成可看性很低。但是《暗黑》即使不作為科幻劇,人物和故事也是值得推敲和好看的。他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信念的執行者:有的人勇敢地保護家庭;有的人始終本著鄰居家的草坪更綠的原則,跨越時代地撩漢;有的人執著於拯救世界,哪怕一次又一次。

哪怕抗爭就是造成命運的原因,卻還是要去爭,因為有在意的人和事。

                                                                      ——來自尼採《快樂的科學》

《時間機器》中有這樣一句話:We do not dwell in the past, we remember. 我們沉湎於過去,是因為愛,我們走向未來,是為了希望。

小鎮裡的人物,為了整個世界,在命運的迷宮裡來回穿梭,始終不停。

至於結果如何,還要期待第三季。

相關焦點

  • 德語歌曲《Deja vu》,來自一枚高顏值小鮮肉
    Déjà vu這場景似曾相識Alles schon mal gehört alles schon mal gesehen所有這些我都已經聽過看過Wie ein Dé Déjà vu這一切全都似曾相識Wie du Lügen
  • 繼《暗黑》之後又一部原創德劇《歐羅巴部落》上線Netflix,口碑撲街?
    Netflix 在首部德國原創劇《暗黑》(Dark)大受好評後,陸續預訂多部德劇。
  • Deja vu既視感,時光倒流,時空錯亂?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經歷?
    Deja-vu現象,原文為法語déjà vu,中文翻譯為"既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
  • Deja vu與謎一樣的信息植入
    電影中,Trinity立即知道,一定是特工Smith修改了Matrix,植入了一些信息,這些信息幹擾了Neo的感知,所以才會出現了兩個相同的黑貓,一個走過去,然後,另一個,相同的黑貓又走過去。Deja vu預示著某種不可控的事情正在發生,它是一種提示,我稱之為一種「謎一樣的信息植入」。
  • 《暗黑》號稱德版的「怪奇物語」,劇情極度燒腦,強烈推薦
    美劇總有英雄救市、人定勝天的英雄主義;英劇樂於吐槽他人的同時自黑起來也是毫不手軟;日劇時常在熱血爆棚和物哀之美兩個極端間遊走;韓劇又是在情感和顏值方面來體現;俄劇則 最能體現戰鬥民族本色。而對於德劇,大家評價最多的還是嚴謹、工整、深刻,而2017年在NETFLIX上線的懸疑科幻劇《暗黑》在固定特性之外還加了重要一點:燒腦。
  • 超自然劇+燒腦 這部德劇不簡單 《暗黑全三季》
    ·博·歐達爾主演:奧利弗·馬蘇奇/卡羅莉內·艾希霍恩/耶迪斯·特裡貝爾類型:劇情/犯罪/懸疑製片國家/地區:德國上映時間:2017年簡介:>暗黑 第一季劇情/犯罪/懸疑片中,Netflix先後在《怪奇物語》和《先見之明》中通過孩子失蹤展開超自然故事的做法都獲得了成功,現在,它打算繼續複製這種模式。
  • 這五部爽到飛起的科幻劇,每一部都很過癮
    Netflix出品,與時空相關的懸疑科幻劇!這部劇的腦洞非常大,涉及了時間、空間、犯罪、倫理、奇幻等一系列的問題。穿越、蝴蝶效應這些概念,在科幻片中早已泛濫成災,想要拍好、拍出新意著實不易。好在,《暗黑》的劇本實在是太精彩了...不僅精彩,還非常燒腦,主要有三點:第一,人物關係複雜。故事涉及的人物眾多,臉盲的劇迷估計看到一半都不知道誰是誰。
  • 德劇:暗黑第三季
    暗黑第三季
  • 高分科幻懸疑德劇《暗黑》1-2季季終
    ◎譯  名 暗黑 / 暗黑世界 / 黑暗 / 黑暗世界◎片  名 Dark ◎年  代 2019◎產
  • 與德劇《暗黑》同比,《信條》沒有什麼新意
    2017年始有一部冷門劇-德劇《暗黑》(總三季,已完結)。《暗黑》的故事以1953年建造完成德國第一座核電站的溫登小鎮為背景,故事線穿插一個未來的自己來到2019年指引自己穿越到故事中不同時空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或相同的時間裡的同一空間『相遇』:少年的自己、中年的自己、老年的自己,他們出現在不同或相同時代,或一起行動,或引誘欺騙對方。人物關係與時間相互交互,人物與時間又穿插跨越。
  • 德劇《暗黑》驚喜回歸,劇情更加燒腦懸疑!
    作為流媒體巨頭Netflix打造的首部德劇,《暗黑》早在2017年首季開播的時候就備受關注。由於劇中的部分元素和大熱美劇《怪奇物語》有相似之處,所以一些觀眾給《暗黑》貼上了「德版《怪奇物語》」的標籤。《怪奇物語》和《暗黑》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佳作,雖然都講述超自然故事,同屬於科幻懸疑類型,但二者並沒有什麼可比之處。
  • 【獨家】我們常說的「既視感」Déjà vu到底是什麼
    Déjà vu描述的是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年輕人是Déjà vu的最「易感群體」。大多數人第一次經歷Déjà vu是在6至10歲。Déjà vu,發音類似中文的「德家霧」,是法語中「曾見過」的意思。它描述了一種奇幻詭異的經歷,你發覺某個場景十分熟悉,但你也知道你本不該對這個場景這麼熟悉。比如,你走在去上學的路上,突然你覺得曾經也經歷過一模一樣的場景。當然,你理應對這個場景十分熟悉,因為經常走路去上學。
  • 德劇《暗黑》第二季驚喜回歸,劇情更加燒腦懸疑!
    作為流媒體巨頭Netflix打造的首部德劇由於劇中的部分元素和大熱美劇《怪奇物語》有相似之處,所以一些觀眾給《暗黑》貼上了「德版《怪奇物語》」的標籤。《怪奇物語》和《暗黑》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佳作,雖然都講述超自然故事,同屬於科幻懸疑類型,但二者並沒有什麼可比之處。《暗黑》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整體氛圍偏向黑暗,故事情節高能燒腦。
  • 2010年代十年十佳科幻劇
    最近十年10部最佳科幻電視劇 10.閃電俠 《閃電俠》是《綠箭俠》的衍生劇,非常出色地深入挖掘一些過去少為人知的DC角色,而且充滿了輕鬆愉快的趣味性。
  • B站裡逮蝦戶是什麼意思和梗 逮蝦戶出自頭文字d歌曲deja vu
    逮蝦戶什麼意思和梗介紹  逮蝦戶是法語De ja vu 的中文發音。De ja vu 的法語翻譯為似曾相識的感覺、幻覺、虛幻等。  而De ja vu也是日本動漫《頭文字D》的bgm.  逮蝦戶為什麼會火  最近B站一位UP主將De ja vu作為自己一個視頻的bgm,看過頭文字D的觀眾和其他觀眾覺得這首歌又好玩,又熟悉,所以就刷這個諧音梗,之後就被推廣到各個社交網絡、  其實《Deja vu》就是《頭文字D》中拓海和秋山涉比賽超車時用到的bgm,因為歌曲本身夠刺激,節奏明快,能夠激起觀眾的腎上腺素,再加上是經典動漫的配樂
  • 你以為在預知未來,可能只是大腦抽了風:如何科學解釋既視感
    撰文 | Sabrina Stierwalt 翻譯 | 陸水 審校 | 張二七 有沒有一個瞬間,你感覺眼前的場景似乎曾發生過。你遇到了一個陌生人,卻恍然覺得「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又或是讀到這裡後,你拍案而起道:「我夢到過這段!」
  • 看燒腦神劇《暗黑》,把這種小眾科技風學起來
    本文總計:1567 字預計閱讀時間 :4 分鐘大家周一好呀,近期有一部國產劇《整部劇比較「暗黑」,又引人思考,看完後挺壓抑的。不過呢,我今天要給大家推薦另一部劇集,來自德國的《DARK》。真正的暗黑,這部網飛(Netflix)出品的系列劇集,被譽為有史以來最燒腦、最受歡迎的原創劇,評分高的嚇人。
  • 超自然劇+燒腦 這部德劇不簡單
    Netflix旗下大熱的德劇《暗黑》第三季也就是最終季發布首款預告,確定回歸日期。第三季將於,6月27日開播。包括Jonas、Martha以及Bartosz等在內的主要角色都有現身其中,他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也有涉及。
  • 口碑爆棚的科幻神劇,檔次比美劇高多了,為什麼卻很少人看
    今天說的就是網飛出品的德劇《暗黑》,在今年播出第三季後,這部電視劇就完結了。很多人經常會在網上看到網友安利這部劇,有太多太多的溢美之詞了。科幻燒腦神劇、黑暗史詩大作、德國版《雙峰》,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硬科幻,秒殺《怪奇物語》等等,甚至有人說它是影史最佳科幻劇。
  • 暗黑|德劇的巔峰之作
    影片簡介《暗黑》共10集,講述了德國小鎮的兩名兒童突然失蹤,家人的生活因此陷入混亂。事實上,這部劇裡面,兒童失蹤案只是個引子,整部劇看完發現,和《前目的地》十分相像——一個關於時空穿梭的科幻倫理劇。這部劇前四集都在鋪陳,從第五集《真相》開始脈絡逐漸清晰起來,整部劇看完,我大概有了個框架——這部劇涉及2019/1986/1953三條時間線(實際上有四條)和四個家庭四代人的故事,人物眾多,線索複雜。看的過程中記了超多筆記,對著筆記一個人物一個線索的認,我的臉盲症已經徹底被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