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在國內上映。從早前英國曝光的觀影反饋,到今天的國內觀影評論,似乎都給予了它相同的評價&39;。目前豆瓣評分8.0。
對時空的塑造詮釋,與此相同立意的影視,不只《盜夢空間》,不止《信條》。2017年始有一部冷門劇-德劇《暗黑》(總三季,已完結)。
《暗黑》的故事以1953年建造完成德國第一座核電站的溫登小鎮為背景,故事線穿插一個未來的自己來到2019年指引自己穿越到33年前的1986年,並與自己相遇在66年前的1953年,最後又來到2019年核爆前夕,以及2020年6月27日世界末日那一刻。
故事中不同時空的同一個人在不同或相同的時間裡的同一空間『相遇』:少年的自己、中年的自己、老年的自己,他們出現在不同或相同時代,或一起行動,或引誘欺騙對方。人物關係與時間相互交互,人物與時間又穿插跨越。
故事,就如解答&39;。《信條》那個掌控全局的主人公在哪呢?
《暗黑》中1986年的人穿越到1953年將時光機器製造圖交給了鐘錶修理師,表面上因此開啟了穿越之門,但真正開啟穿越之門是在鐘錶修理師失去兒子的那一刻,&39;與&39;終止了穿越之門。
《信條》裡,背後掌控全局的主人公讓尼爾成為幫助指引&39;自己的鑰匙,利用印度女商人打開了一扇門。但,諾蘭開的這扇門,似乎無始無終。
開始就是結束,結束就是開始,唯有隻剩時間的無限和循環,暗黑打開了這樣一條最燒腦最繞腦的時空之門。它,更引人遐想:試問,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與我們逝世的那一天是不是同一天,同一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