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
就如同剛剛大結局的《想見你》一樣,黃雨萱和陳韻如的人生,是不可以隨意調換的。
所有人都希望過受人歡迎,擁有王詮勝的黃雨萱的人生,但世界上總有一些人會抽中陳韻如的劇本,長成一個別彆扭扭,不討人喜歡的人,這些人該如何自處呢?
先簡單地為沒有看過《想見你》的讀者普及一下:這是一部在疫情期間爆紅的中國臺灣電視劇,大結局結束後,豆瓣評分高達9.2分。劇情頗為複雜,講述了2019年的黃雨萱穿越到1998年的陳韻如身上,從此開始了一個循環穿越的故事。
這並不是一部簡單的用「穿越」做引子,講述如何談戀愛的偶像劇。當你跟著劇中人物一次又一次無限輪迴,最終會發現,在命運這個劇本裡,哪怕重來一次,再來一次,我們仍然在扮演自己原先的角色。
2019年的黃雨萱,基本上是偶像劇女主的配置——漂亮、大方、自信、敢愛敢恨。她擁有完美的男友王詮勝,一票挺她的死黨。除了男友的離世,她的生活沒有缺憾。
這大概也是我們渴望的人生吧。
過黃雨萱的人生是一種什麼體驗呢?簡單的說,就是你不需要做什麼努力,就可以輕鬆地贏得身邊人的喜愛。哪怕是不洗頭出門買菜,也會有男神來約你。你想要的一切,總是可以輕易得到,輕易到你不覺得這是一種幸運,而是誤會自己有什麼過人之處。
我曾經抽到過黃雨萱的牌。
25歲的那一年,在荷蘭的一個小村子讀休閒學。
村子很小,是一個大學城,大約只有5萬多人,絕大多數都是學生。我們分散住在幾棟教學樓裡,樓上樓下都是同學。
那段時間的記憶,是每天上課,下課,被人請吃飯,喝酒,跳舞,和同班同學以學習的名義組成學習小組,卻有一大半的時間是吹牛聊天,攢錢,四處去玩,回來再攢錢……
身邊的朋友太多,愛慕也來得太容易。我總是站在學生宿舍的公共客廳陽臺上,看樓下的風景。一年當中,樓下的樹綠了又黃,直至飄零。我的心清晰的像樓下的那些樹,我當時以為,這一切理所應當,人生會一直這樣順遂。
1998年的陳韻如過得是怎樣的人生呢?
並不能簡單地說她是一個內向、沉默、被人忽視的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內向沉默的人,但他們仍然可以順利地交到朋友,組建家庭,他們甚至有可能比外向活潑的人更能建立一段深刻的關係。
陳韻如是一個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人,她渴望愛又不敢愛,渴望被注意又不敢表達——她是一個活得很擰巴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會討厭一個內向的人,但會討厭一個過得擰巴,口是心非的人。
黃雨萱穿越到陳韻如身上,只用了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讓陳韻如身邊的人對她大為改觀,喜歡上了她。
這大概是殘忍世界想證明給我們看:有時候你覺得世界對你不公平,問題不出在別人身上,而是你自己身上。
可是證明了這一點又能怎麼樣呢?證明了這一點,陳韻如就能夠變成討人喜歡的黃雨萱了嗎?她甚至偽裝成黃雨萱的樣子,刻意地開朗,刻意地大笑。
陳韻如偽裝成黃雨萱,牽著李子維的手跑出校園。畫面明媚動人,卻掩不住內心的悲涼。你牽著你喜歡的人的手,無法全然地享受當下巨大的歡樂,腦海浮現的是:如果我是黃雨萱,我的臉上,現在應該要帶著什麼樣的表情?如果我是黃雨萱,我現在要繼續牽著他的手,還是放手才好呢?如果我是黃雨萱,等等停下來之後,我應該要跟李子維說什麼才好呢?
陳韻如自殺前在天台的這一段獨白,是這一類人內心最深處的秘密:
我明明已經這麼努力了,
為什麼你們每個人,
都還要叫我再努力一點。
要我再更好,
你要開心,
你要快樂,
你不要變回像以前的陳韻如,
為什麼,
就因為我不是你們,
期望中的樣子嗎?
無論是編劇,飾演陳韻如的柯佳嬿,還是觀看者如我,會寫出這段話,會因為這段話深深地共鳴,因為我們都深深地理解,因為我們,都曾經在人生的某個階段,過著陳韻如的人生。
在荷蘭回來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再後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一天,生活中那些五彩斑斕的焰火熄滅了,消失到世界只剩灰色的色調。想要更開朗,想要更有趣,想努力獲得周圍人的喜歡。
我總是希望,如同突然沉寂下來的命運一樣,希望有一天,天空會出現一個驚雷,劈醒我當時混沌而不堪的生活。
後來看《倫敦生活》,整部劇最打動我的,並不是菲比和神父的愛,而是姐夫的這一段獨白:
「有些人生來性格就他媽不好,那不是他的錯。為什麼他要吹大管,你知道大管代表什麼意思嗎?代表救救我!「
每一個得不到他人喜歡的人,其實都嘗試過種種方法自救。吹大管的兒子是一種自救,每一聲大管,都是在無言地說,「我過得不開心,你可以看看我嗎?「
甚至不斷地招人討厭也是一種自救,就算你不喜歡我,至少你討厭我,我還存在,我不是空氣。
而我當年,在嘗試過各種自救的方法後,最後唯一的方式是,在黑夜的操場上,一圈又一圈地跑步。所以有一天,當你看到一個孤獨的人在黑夜苦跑,也許TA並不一定是熱愛跑馬拉松,TA只是想自救。
走出陳韻如的人生,究竟花了多久呢?
久到我都已經記不清了,久到我都已經忘記自己還在努力這件事。久到當我看完最後一集《想見你》,才想起很多年前的那個自己,而那個自己,竟也已經是前塵往事了。
在我做過一切適合自己的,不適合自己的努力後,生活並沒有什麼天翻地覆的改變,天上也沒出現什麼驚雷。但是我學會了一件事,就是放棄。
如果你明明是個老實本分的普通人,卻因為渴望關注,渴望社交,要不要偽裝成活潑、開朗、有趣的性格?
一段明明不合適的感情,卻因為依賴,因為害怕孤獨,究竟要不要放手?
一份明明做著已經耗盡心力的工作,卻因為恐懼沒有收入,恐懼無法對他人交代而勉力維持,究竟要不要放棄?
以上三種困境,我統統遇到過,最終,也悉數選擇了放棄。
放棄之後,之前所有恐懼的事情一樣也沒有發生,我並沒有因為失業而餓死,也沒有因為單身而孤苦無依。相反,每放棄一樣東西,都覺得如釋重負,心情好到爆棚。
最終讓我感到最爽的放棄是——想要獲得他人的喜歡。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漸漸對獲得他人的喜歡失去了執念。他人,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群人,他人自己都過得如履薄冰,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喜歡,而何必勉強他們喜歡你呢?
再說,獲得他人的喜歡,大概也只能獲得一分鐘的暗爽,你甚至都沒有場合拿出來大張旗鼓地說。
與其在這些虛無縹緲的事情上努力,不如做一些實際的事情取悅自己。例如找到自己真正喜歡並且擅長的事,以此謀生;例如早一點學習理財規劃,替自己買好保險;例如找到一兩個沒有功利心的愛好,不計成本地投入時間;例如如果渴望陪伴,就去擴大自己認識異性的途徑,哪怕是參加相親會也在所不辭;例如認識多年的老友,積極聯絡,維護感情,讓之成為自己沒有血緣的親人……
這些事任何一件做成了,帶來的喜悅都會持久的多。
那麼,當自己放下執念,生活得更自洽,會反而贏得更多他人的喜歡嗎?
我的經驗是,並不一定。
但好消息是,當你生活中的每一樣人或事,都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時,是不是能夠贏得他人的喜歡,已經完全不重要了。
本文作者:伊甸(Eden),休閒學碩士。悲觀人生,樂觀生活。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疫情期間
我們為不能出門的你
準備了4套免費課程
希望帶給所有的虛度用戶
一些美與愛的力量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