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麥卡沃伊
(James McAvoy)
英國男演員
1974.04.21
詹姆斯·麥卡沃伊的別名是詹一美,問題來了,他為什麼叫一美呢?
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別名小李子,是因為取英文Leo的諧音;提莫西·查拉梅(Timothée Chalamet)別名甜茶,也是取timo的諧音。
這一切只是因為中國影迷方便記憶,所以為他們取的名字~
那難道,詹一美也是取英文諧音?
不不不。
詹一美完全是因為他的美貌獲得了這樣的稱號!
沒錯,就是他的美貌。
你看見他那雙獨特的藍眼睛了嗎?那是世界上僅有的一雙藍眼睛。
小李子作為「地球球草」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呢,那詹一美何以以美貌勝出,獲得這樣的稱號的呢?
難道他……去參加選美了?
No.
不是他參加了選美,而是美選上了他。
英國曾經票選比朱莉和皮特更美的明星,在男星方面詹一美獲得了第一,然後被國內媒體報導成詹一美就是歐洲最美的男星,「詹一美」這個稱號便隨之而來。
在俊男靚女聚集的好萊塢,他相貌平平,171cm的身高用網友的話說基本屬於半殘,但在英國雜誌《GLAMOUR》2012年全球最性感男人評比中,他名列第九。這說明他還是很有實力的。
(以上 部分參考業百科)
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歐美男演員。
今天的目的也是分享兩部他很優秀的電影作品,分別是《贖罪》和《成為簡奧斯汀》。
如果說《贖罪》是我與他的初次相逢,他完全美不過女主角,所以我對他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長相還可以的小鮮肉。
但第二次再見面,在《成為簡奧斯汀》裡時,他贏了。
兩個性格差異很大的角色被他演繹得十分出色,《贖罪》中的他深情沉穩,《成為簡奧斯汀》中的他傲慢卻極有少年感,一個眼神就可以把人迷得七葷八素。
贖 罪
(Atonement)
豆瓣評分:★★★★☆ 8.4
2007 英國 劇情/懸疑/愛情
這場電影是一場視覺盛宴啊,俊男美女的組合讓人大飽眼福。
電影裡的打字機的聲音、拉鈴鐺的聲音,倒敘的手法,也為這部電影的節奏和敘事加了分。
這部電影改編自英國伊恩·麥克尤恩的一部同名小說,據說小說比電影更精彩。
它現在已經躺在我的書單中了,終有一天會有一篇關於《贖罪》書籍的推文也會應運而生。
除了顏值、節奏外,這部電影的取景也很美,雖然是英國電影,卻別有法式風情和浪漫情調。
女主角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的顏值完全ko一美。同時她還是《傲慢與偏見》電影的女主角,在那裡她也同樣美得不可方物,與這部電影異曲同工之處是,她飾演的角色都充滿著生機和靈氣。
那一身如水波般流動的綠色長裙令她增色不少。
該誇的都誇完了。
該進入電影的正題。
電影簡述的是一個遺憾的愛情故事。「贖罪」一詞的由來,是站在一個第三者的角度,也就是女主角塞西莉亞的妹妹布裡奧妮。
男女主人公剛開始又結束的愛情,其中滿滿的遺憾,也是因為布裡奧妮所造成。
男主角羅比·特納被布裡奧妮指控為強姦表姐羅拉的罪人,因此入了獄。
緊接著二戰爆發,男主角羅比·特納不得不參軍,以下的圖片是他們最後的一次見面。
從此他們兩人再也沒有再見過面。
最後的見面是在女主角的妹妹布裡奧妮的筆下,她為了「贖罪」,在書中給她的姐姐寫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電影就這樣落下了帷幕。
這部電影中的「罪」來自於一個年輕少女布裡奧妮的無知,有些殘忍,大概就是來源於年少無知。
男主角的清白就此被污衊,布裡奧妮毫無疑問也是喜歡男主角的,只是這種求而不得的愛,蛻變成了一種得不到便要毀掉的認知偏差。
小說《罪與罰》中的男主人公,科爾尼科夫舉起斧頭朝老太婆頭上敲去的那一刻,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卻換來了他日後日子裡,長期的精神飄蕩。
罪只是一念之差,而罰卻是一輩子如影隨形。
這部電影也是如此。
女作家布裡奧妮長大後,她也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可卻毫無挽回的方法,只能寄託於虛擬的文字:「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這部電影也不乏批判的人,說「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像極了海派美女作家的風格,美則美矣,但華麗下面全是蝨子。」「是一場華麗的無病呻吟。」「採取史詩般的手法拍攝,大的時代背景,講述的卻只是小情趣,小悔恨。」
其實這樣的批判也有其道理,要不我也不至於寫了半天,也沒有寫出一些電影真正的精髓所在。(當然也有文筆太菜的原因~)
這部電影也許拍攝、節奏、選角都十分出色,但是它的內涵其實值得真正深挖的很少。
但是「我們不應該用評判一篇散文的眼光,去評判一首詩。」
我們在看電影時,首當其衝關注的,一定是故事勝於含義。所以一部電影,只要我們在其中獲得了審美愉悅,那它就不失為一部成功的電影。
所以這部電影,值得一觀。
成為簡奧斯汀
(Becoming Jane)
豆瓣評價:★★★★☆ 8.2
2007 英國 傳記/劇情/愛情
我是在這部電影裡被一美折服的。
也是第一次真正領略到英國電影獨特的大草原風光,真的太美了。
那片廣闊草原上,他們一起打棒球的場景,讓人感受到什麼叫做歲月靜好。
這部電影與《贖罪》一樣,是一部節奏、拍攝俱佳的電影。
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讓我重新認識了簡奧斯汀這位女作家,也真正開始明白有些圓滿,僅僅是出現在小說中。
真正的生活更鮮活,也更加多地遺憾。
這部電影是對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自己寫的傳記進行翻拍。她寫的《傲慢與偏見》中的故事,很多來源於自身的親身經歷。
我們都知道《傲慢與偏見》是一個圓滿的愛情故事。裡面傲慢的達西先生和有偏見的伊莉莎白,經過一些是是非非,最後也是恩怨兩消,成為了一對璧人。
可是女作家簡奧斯汀,她也曾遇到過一位如同達西一般的男子,他和達西先生同樣的傲慢,卻也比達西先生更為風趣幽默。
伊莉莎白其實也是她自身的縮影。
只是正如李碧華評張愛玲所說:「她善寫月亮,卻並不圓滿。」
正因為她最後與心意相通的Tom分道揚鑣,所以她才一定要給她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圓滿的故事。
影片的末尾,簡奧斯汀在音樂大廳重逢闊別多年的Tom,她終身未嫁,而他卻攜女兒而來。
但當簡奧斯汀聽到Tom喚他女兒Jane的時候,應該是釋然了。
用心愛的人的名字給自己的孩子命名,一直是西方的傳統。
交疊的雙手,矜持地像是藏著一個愛了很多年的秘密。
雖然故事是缺憾的故事,但過程卻是美好的。
一美的突然出現,一個微笑的魅力,俘獲的又豈止是簡奧斯汀的芳心呢?
儘是為他收穫了一大批影迷。
這段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般熱烈的熱戀期,瘋狂又短暫。
這部普通的英國寧靜的鄉村愛情,故事並沒有多麼的動人心魄,卻一點也不拖沓,簡單卻直擊人心扉。
借用達西先生說的一句話吧:「A man who had felt less,might.」
「要是愛你愛得少些,話就可以說得多些了。」
這部電影寫得太少,因為我愛得更多。
今天的電影分享一如既往,到此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