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之聲推出了十二集融媒體系列報導《風雨同創40年》。該報導一經推出就引起了港澳地區受眾的廣泛關注。
受眾普遍認為,《風雨同創40年》圍繞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的巨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生動講述了深圳在科技、人才、文化等方面創新發展的故事。港澳同胞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契機,繼承愛國愛港、愛國愛澳光榮傳統,立足香港、澳門的獨特優勢,抓住機遇,建好大灣區。
香港青年發展委員會 委員
謝曉虹
《風雨同創40年》的粵語版視頻讓我感到十分親切,影片中一個個創新奮鬥的故事使我深有同感。在多次實地調研考察中,我深刻體驗到了大灣區發展的速度、建設的力度和未來發展的無限潛力。我期待未來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到大灣區青年平臺的建設中,促進內地與港澳青年的融合發展。
香港城市智庫 評論員
鄭飛
我非常喜歡《風雨同創40年》,每一期新媒體公眾號都轉發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40年來,香港是深圳特區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及貢獻者。新時代,香港和深圳共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者和推動者。在深港交流與合作中,香港要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以期更好地保持特色、更好地發揮優勢。
香港菁英會創新科技研究會 副主任
陳昇
我對《風雨同創40年》第3集所講述的「服務型政府」很有感觸,這是一個「深圳速度」所帶來的驚喜。
深圳政務系統的電子化與便利化發展迅速,這有賴於政府的開放和創新,並有意識地應用先進科學手段解決問題,成就了產業和政府相互服務的美好範例。
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
上訴委員會 委員
陳曉鋒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粵港澳大灣區的新定位使得深圳成為重要引擎,香港在許多方面也可以為大灣區作出貢獻,深港協作必定可以再創新的輝煌,我們也非常期待兩地的交通越來越便利,兩地市民的雙城生活更加便捷。
香港黑龍江經濟合作促進會
常務會董
黃海量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作為一位與深圳特區同齡的香港人,我有幸見證深圳河彼岸的快速發展。通過《風雨同創40年》的講述,我們知道隨著市場和國際形勢的變化,深圳不斷調整發展方向,展望未來,深圳特區可作為引擎,為全國發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貢獻。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 副秘書長
林樂
在《風雨同創40年》中,談及深圳在九十年代初,已逐漸擺脫生存壓力,由「敢闖」走向「善創」。我們在今天重溫深圳寶貴發展歷程的同時,希望香港也能結合自身條件優勢,再次找尋到突圍而出的方向和動力。
香港物流商會 常務副主席
黃鵬
深圳在短短四十年間迅速崛起,從中國南方的邊陲小鎮,建設成為亞州第五大經濟都會,經濟建設成就傲視全球。在《風雨同創40年》中,我看到在新基建發展方面,深圳取得的成就令世人讚嘆不已。
目前,我們行業所在的寶安機場屬於福海區域,T3航站樓投入使用後,不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客貨運線路都大大增加,客源貨源直線上升,促使跨境電商行業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我非常喜歡深圳,一刻不願遠離。
香港「一國兩制」青年論壇
副秘書長
甘文鋒
深圳作為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撆,是在各個方面的先行者。在《風雨同創40年》中,我看到了深圳是如何善用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創新科技,發展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佼佼者。深圳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不斷向前探索,找出了屬於自己的道路。
香港國際創客節籌委會 副主席
葉興華
深圳的創新力量給了我們香港青年肥沃的創業土壤、更低的創業成本,以及完善的創業扶持配套政策。
來了就是深圳人,在這裡,只要敢想敢闖,夢想和理想就都有可能實現。我愛中國!我愛深圳!
香港思路研究會 研究助理
徐菁
看了《風雨同創40年》,我不禁讚嘆深圳的創新能力、科技實力、年輕活力與包容力。在40年間,深圳從邊陲小鎮發展為國際大都市,其成就令人矚目與驚嘆。
深圳先行先試的精神、持續改革的思想都是需要大家學習的。不論是個人還是團體,只有盯住發展方向,主動統籌資源,挖掘、構造、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才能取得成功。
澳門匯智社 秘書長
黃茵
深圳從一個高聲吶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的邊陲小鎮,發展為中國的創新之城。「改革不止步、開放不停頓」,深圳特區40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實踐的見證。
澳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 理事長
鄧樹雄
在中國文化領域中,澳門和深圳一直都擔當著重要角色。近些年,兩地也都十分重視閱讀推廣,不斷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質。
在《風雨同創40年》,我看到現今的深圳融合了不同文化,是內地改革的先驅城市之一。澳門和深圳兩者在發展上既有相同性也有差異性,我們要發揮兩個城市各自的特點,促進大灣區文化交流。
粵港澳臺青年聯合會 聯席會長
陳偉平
看了《風雨同創40年》後,我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40多年已經證明我們的道路、制度是正確的。改革不停步,我們香港青年也從中找到了新的機遇,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對港澳青年的關懷。
哪裡需要我們,我們就去哪裡填補空白,創造價值。我一直都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從沒離開,這裡是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她承載了我的夢想,也引領我騰飛,我為她付出,也為她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