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7月31日報導】編者按:7月30日舉行的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主要有陸上作戰、信息作戰、特種作戰、防空反導、海上作戰、空中作戰、綜合保障、反恐維穩、戰略打擊等9個作戰群參加,展示的現役主戰武器包括地面裝備600餘臺(套)、各型飛機100多架,其中近一半為首次參閱。在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受閱裝備和部隊中,哪些最值得關注呢?《環球時報》記者就此採訪了多名中國軍事專家。
陸軍:開啟插上翅膀的時代
與以往受閱部隊由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等裝備領銜不同的是,在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中首先亮相的是被稱為「空中突擊梯隊」的解放軍陸軍航空兵。空中突擊梯隊以作戰陣形接受檢閱,10架直-10武裝直升機率先開道負責戰場清場,數架直-8運輸直升機隨後將2個連的突擊兵力快速投送到戰場,另外8架直-19武裝直升機則承擔護衛任務。在鋪天蓋地的直升機機群經過後,才是99A主戰坦克、04A步兵戰車等鐵甲鋼流滾滾駛過。
陸軍航空兵部隊被稱為「陸軍插上翅膀的戰場先鋒」,出敵不意從天而降,可偵察、可打擊,讓中國陸軍從平面走向立體,是新型陸軍建設的縮影。而「新型陸軍」就是指攻防機動都要有能力從空中發起,讓猛虎生雙翼。
一名熟悉陸航的中國軍事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樣的受閱順序完全是按照實戰化的要求來設置的,意味著軍改之後,陸軍建設與作戰的指導思想發生重大轉變。從空中突擊梯隊的機型配置,可預測新型陸軍空中突擊力量打響第一槍的場景:一隊武裝直升機負責清場,一隊運輸直升機在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將兵力快速投送到戰場,運輸直升機不僅可以帶來援兵與補給,還將帶走傷員。這本身就是一個聯合作戰體系,既可以偵察,也可以攻防,還可以兵力投送與後撤。
該專家表示,機動力量、立體攻防是對陸軍的新型要求,陸軍不能再像過去一樣「趴在地上作戰」,未來戰場投送的速度是決定作戰成敗的關鍵,「快速抵達戰場的一個營的作用,要遠大於姍姍來遲的一個師」。從閱兵的設置就可以看出陸軍航空兵的作用與地位更加凸顯,未來還將大大提升。它一方面將在未來戰爭中當先鋒、打頭陣;另一方面也完全具備在陸戰中「掌帥印」的能力,這對於開闊陸軍的視野,幫助陸軍轉型將起到重要引領作用。依託先進的數據鏈,陸航部隊完全可以在空中成為局部戰場的一個數據中心,不僅在多型直升機之間進行數據互通共享,也可以實現空地之間的協同,與戰車、火炮部隊,乃至地面突擊力量形成數據共享與火力投送。
空中突擊力量的發展,也意味著陸軍作戰領域與應用場景大大拓展,陸軍正從區域防衛向全域作戰轉型,陸軍不僅要在本軍種內實現空地協同、兵種聯合,而且還可以與其他軍兵種進行聯合,作戰區域可以拓展到近海與島礁,比如陸軍也可以參與渡海登島任務。陸航部隊的機動性能遠超主戰坦克,而且一樹之高、貼海飛行的特點也讓他們更善於利用強大的火力精準命中目標。專家表示,陸軍航空兵的上述特點還具有非常強的特種作戰屬性,它既可以投送普通突擊力量,也可以搭載特戰隊員執行多種特種作戰任務。▲ (劉 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