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今起在上海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受疫情影響,本次展覽較原定計劃略有延遲,但是展覽質量沒有絲毫縮水。展覽在遴選上博海量館藏的基礎上,借展國內15家文博單位,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門類,共計展出文物197件組。
圖說:「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今天對公眾開放 記者 郭新洋 攝
器以載道,展覽提煉出江南的基調、性情、人物、風尚與器度,供觀眾體味文物背後的人物,人物背後的精神。
陽春白雪 歲月靜好
展覽分為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分為若干小主題。第一板塊名為「懸古垂文——我欲因之夢吳越」,意在溯本尋蹤,突出江南社會民風由尚勇至崇文的轉變。
宋拓《淳化閣帖》中的書聖王羲之《秋月貼》、唐代名家虞世南《大運帖頁》、南宋範成大《春晚帖頁》,以及元代王冕《墨梅圖軸》、明代徐渭《竹石牡丹圖軸》全部亮相,簡述東晉「衣冠南渡」後江南蔚為大觀的藝術成就;在古籍板塊曹寅《楝亭書目》十六卷一書傳承數百年,從清初到清末。讓人遐想的是,深受康熙信任的曹寅被考證為曹雪芹祖父。這套書目是否會給《紅樓》帶去什麼啟發呢?
圖說:明代陳洪綬《雅集圖卷》 記者 郭新洋 攝
第二板塊「安禮達生——何妨吟嘯且徐行」由「五禮」入手,表現江南「倉稟實而知禮節」。
堅貞氣節 不默而生
第三板塊「鑄業銘志——文採風流今尚存」是一個小廳。本板塊以五代十國 吳越錢鏐銀簡為始。吳越王錢鏐(liú)的莊穆夫人吳氏,每年寒食節必歸臨安,錢鏐念糟糠之妻,落筆「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奉上長情的思念。
燦若星河的江南文化有浩瀚無邊的浪漫詩情,也有「詩性」之外的責任、勇敢與氣節。古代江南多風雨,朱然墓出土越窯產青釉卣形壺讓觀眾聯想起這位吳國大將抗曹魏、擒關羽、逐劉備的赫赫戰功。
圖說:銀鎏金 髻(明朝) 記者 郭新洋 攝
在政權更迭的晚明,江南文人士族不默而生的氣節,更為後世傳頌。清代龔賢《江村圖卷》置於中央,明代唐順之《草書杜詩卷》,以及明代蔡世新《王陽明肖像圖軸》、明代倪元璐《行書五律詩軸》、清代惲壽平《花卉冊》等文物,展現江南男兒不惜以一死殉國的凜然氣節。
南國風物 一生痴絕
「雅意閒趣——南國古來風物好」板塊是此次江南文化藝術展展線最長的一個板塊,也是展品最精緻的一個板塊。
圖說:清代徐揚《姑蘇繁華圖卷》(局部) 記者 郭新洋 攝
江南文人書齋風雅,於是以八件文物造景,繼而以南宋魏了翁行書文向帖卷、南宋-元代哥窯五足洗、明宣德剔紅雙螭紋荷葉形盤、清代任薰《愙齋集古圖卷》等,再現古代江南文人鑑古藏珍的雅意生活,以五代董源《夏山圖卷》、元代倪瓚《汀樹遙岑圖軸》、明代文徵明《江南春詞意圖卷》、明代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等,再現古代江南文人的詩書畫印創作。江南也有「煙火氣」。茶、酒、香、花等「四般閒事」滋養了江南生活裡的精緻典雅,犀角、竹刻、硯、墨、刺繡等雅玩體現了江南造物裡的匠心文意,皮影、說唱本、首飾、紅陶、紫砂等構成了江南日常裡的閒情偶寄。其中,五代董源《夏山圖卷》極為珍貴,明代繆瑞雲顧繡竹石花鳥人物合冊(共十開)較為脆弱。出於文物保護需要,前者僅展出1個月,後者僅展出五開,並在開幕一個半月後換展另五開。
圖說:董其昌《棲霞寺詩意圖軸》 記者 郭新洋 攝
從展覽中,我們看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記者 樂夢融)
馬上評丨新江南 心嚮往
白居易說,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不能不憶。感謝上海博物館,用兩年時間籌備,不僅祭出館藏精品,還借來安徽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等15家文博單位的重要文物;不僅展品涵蓋骨角器、玉石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家具、印章、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還將一樓展廳精心布置,亭臺樓閣、白牆黛瓦、文人書齋,曲徑通幽,好一番江南園林的典雅意韻;展覽不僅展示江南文化的文秀典雅、安禮樂儀、明德修身,還一呈江南市井浮生的煙火氣,閒情偶寄裡藏著幾分曠達灑脫。
圖說:彩繪陶俑(南唐) 記者 郭新洋 攝
能不憶江南?不能,於是上博器以載道,凝練出江南文化性情與風骨;不能,於是上海滬劇院嘗試著用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一起演繹滬語、滬劇、滬歌。江南文化,是優秀的,傳統的,也在今天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
能不憶江南?不能,因為我們要從歷史走向未來,因為我們要延續文化血脈,繼續開拓前進。(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