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需要一種做事講究邏輯通暢性,預防問題而非事後忙乎添亂,頭腦風暴的方式,我覺得是值得提倡的。
■ 謝宏
說起「頭腦風暴」這個詞彙,估計人們一點都不陌生。說老實話,從前,我對此也不陌生,但對詞語卻有點不明就裡。聽人說起,似懂非懂,也沒有深究過其意。到了紐西蘭後,才了解什麼是「頭腦風暴」。
隨年歲稍長,閱歷漸多,我凡事漸喜歡拿來比較。兩地生活一久,總會感覺兩地的人們,行事思考的方式相差很大。剛開始是困惑,會懷疑自己從前所掌握的常識,是否出現了問題,因為邏輯上說不通,講不明,於是心生疑問,從此留心追問。
了解一個地方,開始是從語言開始的。我也一樣,到了紐西蘭,要補的就是語言課。我回學校重修語言課程,發現收穫甚多。從前在中國上學,大多情況都照本宣科,從書本到書本。我在紐西蘭上語言課程的第一天,就感覺到不同。
第一堂課,老師學生互相自我介紹,記下各自的姓名和來自哪兒。接下來,老師發一張問卷,將學生分組,讓在該校上過課的老生做組長,老生不夠的話,老師點名任命,然後就問卷找答案。問題簡單,就是問學校的圖書館、醫務室、保安室等部門在哪裡。
於是,幾組人出了課室,按問題找答案去了。學生們走出課堂,一路詢問打聽,求助相關的人,尋找自己的答案。一堂課結束,大家練習了語言和社交,也對學校的相關部門的功能和地點,有了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對自己以後在學校的走動,有不少的幫助。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語言課,我們可能叫情景英語教學法吧,動口動手動腦,收穫甚大。
後來上課的時候,老師讓我們練習「頭腦風暴」的思考方式,他提出一個詞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就這個關鍵詞,去聯想一切與之相關的「事物」。比如,他寫一個「房子」的單詞,讓你去聯想與之相關的人和事。於是我們就「房子」這單詞聯想到的單詞就很多。
「房子」要有建築,所以與建築和工人有關,與建築材料有關,房子住人,所以與人有關,與家具有關,與男女有關,與家庭有關,等等,你可以聯想到一切與之有關的。然後,在根據實際情況,剔除次要的,保留最重要,最相關的部分。
說老實話,一開始的時候,我以為對付起來,輕而易舉,因為我在中國就聽說過了「頭腦風暴」之說,也比我的很多同學都年紀大,閱歷豐富,解題起來,應該很有把握的。但真的開始解題了,卻感覺不是那麼回事,挺難的。後來練習多了後,才順暢起來,但也有困難的,深究起來,我覺得還是與我的中國思維有關。
中國人的思維,大多直奔主題,不管旁枝末節,好處是拋棄小利益,集中力量辦大事。換一個說法,就是只顧及「主角」的利益,罔顧其他相關但非主流的利益,開始引致小摩擦,久則造成大問題,將造成大衝突,最終危及「主角」的利益。
從思維落實到具體行動,大意說的是,做一個決定,不但要考慮到「主角」,還顧及「配角」的利益;從時間上來說,不但要看其短期利益,還要著眼於長期利益。使兩者不會因為時間遷移而產生較大的衝突,以至於影響彼此的關係。
當初,我不了解兩種中西方思維方式有那麼大的差異,在紐西蘭生活的時間一久,慢慢也就了解了。在做一個決定或考慮一件事的時候,西方式思維還是比較能從長遠的眼光,從相關利益者的權益,左右權衡過後再做決定的,所以西方人做一件事,過程總是漫長的。但他們做事的長處,往往更預防一些問題的出現,而非出事後解決。
而中國式思維,大多只著眼於眼前利益,決策者心目中的「目標」,而很少去考慮或忽略相關聯的人和事物的權益。有許多事,我們喜歡拍腦袋做決定,輕調查,邊做邊解決問題,往往等到出了問題,才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於邏輯性不強,許多事往往越做越亂,被人詬病不已。
講兩種思考問題和做事的方式擺在一起看,你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利弊長短。一種思維和做事的方式,往往是從小在教育中形成的,並逐漸定型的。如果你需要一種做事講究邏輯通暢性,預防問題而非事後忙乎添亂,頭腦風暴的方式,我覺得是值得提倡的。我們不但要思考「目標」,還要考慮關懷與之相關的人和事物。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整天給自己的愚蠢擦屁股。 (作者系移居紐西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