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如何做頭腦風暴 真正的頭腦風暴是什麼?
2013-10-08 13:50 創新 頭腦風暴
真正的頭腦風暴需要一點時間
在幾個月前的晚餐聚會中,一位朋友請我幫忙為他的新網站想個名字。
他告訴我關於網站的內容,同時也向我的其他友人發出求救信號,希望大家能一起幫忙構思網站名稱,這麼一來就會有許多網站名稱的點子,最後就能從中挑選出一個最棒的網站名稱。
從我過去的工作經驗看來,單一的頭腦風暴過程(如同上述)通常不是個有效的做法。在我認識的許多人中,包括最有創意的人,他們在提出很棒的概念之前,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讓創意發酵(就算只是像網站名稱這類較不那麼複雜的創意概念)。
於是我鼓勵他,在向其他人發出求救信號前,多去反覆構思,用自己的想法找出最棒的點子。
有了這次的經歷後,我開始思考為何當我們在背負要找到完美點子的壓力時,團體的頭腦風暴往往會成為尋求解答的出口?
頭腦風暴的起源
1940 年代,廣告執行 Alex Osborn 對員工的創意產出感到受挫於是開始採取試驗性方法決定改善這件事。
到了 1953 年,Osborn 發表「Applied Imagination」一書,談相較於個人思考,團體的頭腦風暴是如何成為更有效產生創意的方法。
Osborn 在書中指出,要能有效地進行頭腦風暴,團體必須俱備下列特質:
1.接納意見:在他人說那是個爛點子時別不開心
2.追求數量:想出越多點子越好!
上述兩種特質看來並不難,但真正在頭腦風暴開始時,要同時廣納意見並產出許多點子就不那麼容易了。
團體進行頭腦風暴時,你在想什麼?
不幸地,在我們之中,基於種種難以控制的心理因素,許多人在進行頭腦風暴會議中沒有遵從 Osborn 提出的兩種特質。
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社交因素導致無法成功進行團體頭腦風暴:
1.害怕對領導者加以評論
有研究指出,人們在面對老闆或任何階級較高的主管發言時,很難摒除對領導者的恐懼而加以評論。另外由於會議中可能有老闆、經理或任何主管在場,要是發表任何糟糕的點子很可能讓你看起來不夠聰明甚至對工作不利。
如此一來,這讓你在擔心最終會成為糟糕點子的前提下,更怯於分享任何古怪點子。
2.個性外向者掌握舞臺,個性內向者更有想法
在一場頭腦風暴中,個性外向者更能自然地分享他們的點子,相較之下,個性內向的人在對外發言之前,傾向於先內部消化所有訊息,到最後才提出他們認為最好的意見。
曾有關於大腦運作的研究指出,面對外部刺激,相較於個性外向者,個性內向者在負責處理資訊、加以注釋、解決問題等的大腦區域更為活躍。面對外部刺激,個性內向者的大腦處理路徑比個性外向者更長、更複雜。下圖能看出個性內向與外向的人面對外部刺激時大腦運作之差異:
過去在團體頭腦風暴中,我們很可能只注意到個性外向者的意見,透過了解兩者的差異能重新調整頭腦風暴的過程,審慎判斷個性外向者即時快速的點子或許不是最有創意的。
3.我們都討厭嚇人的點子
無論我們總是說有多愛創意點子,我們的大腦卻是天生害怕創新。來自康乃爾大學的研究指出,我們傾向於以點子的實用性作為衡量標準,因為比起新奇的概念,切實的點子更能被認同,風險也更低。
這樣的思考邏輯很難被改變,因為避免不確定性已如同本能般根深蒂固在我們的大腦。做出錯誤決策帶來的痛苦會讓大腦傾向於尋求更安全的點子。
以下是來自 Box.net 創辦人 Aaron Levie 的一則推文,他總結了人們面對點子時的反應:
育成時期:頭腦風暴中被遺忘的步驟
許多人視頭腦風暴為產出最後結論的目標,認為最後一定要有個可行的正確解答出現。如果頭腦風暴到最後沒有一個完美點子出現,這場頭腦風暴則往往被視為失敗。
心理學家 Graham Wallas 在 1926 年提出的創造力理論提到,我們的創造過程源自於一連串的進化,讓我們能快速適應環境變遷。Wallas 提出創造過程的五階段:
準備期:獨立研究、專心解決問題並探索問題多元面向
育成期:心中產生無限疑問但一切看來都沒有解答
暗示期:有點「感覺」問題似乎有解了
明朗期:你的創意點子終於進入執行前階段
認證期:點子獲得認證,付諸執行
然而,在單一的團體會議中我們往往很難執行此一創造過程。
有時,育成期需要花費數天或幾個禮拜才能邁向暗示期,許多有創意思維的人都驗證了 Graham Wallas 的理論。育成期的壓力可能要比其他階段來得大許多,因為隨時想著靈感何時會出現,又擔心沒有足夠的時間,於是這段期間簡直像是沒有進度。
在整個創造過程中要是太過嚴謹可能會阻礙優秀創意的種子萌芽。
來自 AngelList 的工程師 Joshua Slayton 在一次簡報中分享這張投影片,談要如何面對創意:
重新定義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的重點在於不斷地思考如何解決問題,並不代表頭腦風暴的範圍只能在一個團體中。
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當你讓自己有獨處、思考點子的時間,不必擔心別人的看法,獨立思考能發掘更多創意點子。
「The Year Without Pants: WordPress.com and the Future of Work」一書作者 Scott Berkun 曾提到獨立思考對激發人們創意的重要性:
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師甚至是經理級人物有許多很棒的點子都來自於獨處的空間,或是獨自在桌前工作的時刻。記得,你不需要大型會議或是花俏華麗的過程來產生創意點子:一個大腦、一些欲望還有時間,就是產生創意點子所需要的了。
移除對他人批評的恐懼,給自己多一點獨處的時間、激發更多的想法,能幫助你產出更多的創意。
先獨立思考、再頭腦風暴吧!
當你先獨立思考、內部消化過,提出來的點子會更有價值。2008 年來自多倫多大學的研究指出,如果個人能先內部消化過點子再參加團體頭腦風暴,這場頭腦風暴的效果會更好。
在 ooomf,我們如何頭腦風暴?
當我和同事先完成個人獨立思考的程序後,我們的團體會議會有戲劇性的進展,點子的質量與執行腳步都進步許多。
我們的團體會議遵從著下列規章,看似鬆散卻讓我們更有效率,讀者可以斟酌參考使用。
允許離題的內容出現
有研究指出,在環繞核心問題的前提下,偶爾離題的風趣幽默能激發更多創新點子。
沒有時間限制
當會議進行地如火如荼正迸出許多點子時為什麼要結束會議?或者當什麼點子都沒想出來時又為什麼要繼續開會?無論你的會議時間有多長,在你發現創意不再、思考受到阻礙實,不妨結束會議吧。
不要強求結論
在沒有明確解答的情況下結束會議儘管困難但有時是必須的。當你面對困難挑戰,有時最好的辦法是遠離它而不是面對它。有時心裡產生的第一個點子不見得是最好的,但過段時間與新的元素連結後或許能成為絕佳的點子。
啤酒?歡迎!
在我過去的文章提到,一到兩杯的啤酒有助於你的創意思考。我們在會議中總會準備著一些冰啤酒以備需要激發靈感時小酌一番。
團體的頭腦風暴不是沒有效率的過程,但不能將之視為單一事件。我們要關切的是,在進行頭腦風暴之前,是否有足夠的時間讓與會者獨立思考後再參與頭腦風暴。
[本文作者飯煩犯反,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hm@chuangyejia.com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