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火升空,煙花怦然綻放,照亮了黑夜,也照亮觀眾的眼眸。能夠欣賞光在瞬息間的千百般變化,要感謝我們的視網膜。
視網膜上緊湊排列著近百種不同類型的神經細胞,它們連結成複雜的神經網絡,飛速傳遞信號和整合信號,讓大腦實時感知到眼睛所見的盛景。
在這些視網膜細胞中,有些成對存在的神經元,其中一個在光亮增強時有所反應,另一個在光亮減弱時有所反應,這樣的設置對我們感知光的明暗變化至關重要。
如同照鏡子一般看起來相同的一對細胞卻有著相反的功能,在發育生物學家看來,是一個有趣而難解的謎題。就像有的人在成長時遇到一個「貴人」改變了人生道路,在細胞發育的道路上,什麼基因會是決定細胞命運的關鍵?
權威學術期刊Neuron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哈佛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採用新的技術策略,在一類成對存在的視網膜神經細胞中,找到了控制細胞命運之路的開關。
在這項研究中,第一作者彭懿蓉博士與其同事關注的神經細胞,外觀也仿佛綻放的煙花,被神經科學家命名為「星爆(starburst)無長突細胞」(簡稱SAC)。
同款花型的焰火,升空後可能在不同的高度盛開;而這種SAC細胞也會隨著視網膜的發育,從出生地遷移到細胞層的不同位置。不過,生命的安排要更加有序,細胞的位置、結構和功能環環相扣。一對SAC細胞遷移到相鄰的細胞層,加入神經網絡,分別響應增強的光照(ON型)和減弱的光照(OFF型)。然而,除了相對位置的不同,過去的方法幾乎無法區分它們。因而自20世紀70年代發現SAC以來,它們一直被認為是一對同類型細胞。
▲小鼠視網膜中的ON和OFF型星爆無長突細胞(SAC)(圖片來源:Yi-Rong Peng)
這支研究團隊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是知名神經科學家Joshua R. Sanes教授,他在視網膜細胞的研究上做出了大量突破性工作。就在今年早些時候,這支團隊利用一種叫作高通量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的技術,首次創建了靈長類動物視網膜細胞的型態分類圖譜。學術經緯團隊此前也和讀者介紹過這項榮登《細胞》封面的工作。
那麼,這種新技術還可以為成對細胞的差異提供更多的線索嗎?此次研究給出了漂亮的答案。
為了找出ON型SAC和OFF型SAC的分子差異,彭懿蓉博士和同事們對不同發育時期的共2000多個SAC細胞進行scRNA-seq分析,並按照基因表達的差異把它們分成兩組,並且確定,基因表達譜不同的兩類就是相應的ON/OFF類型。
▲從胚胎期到出生後,SAC在視網膜中的發育變化示意圖(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如何從這些差異表達的基因中找到決定不同命運的關鍵基因呢?研究人員推斷,轉錄因子調控其他基因的表達,可以控制細胞的發育程序,而如果在發育早期某個轉錄因子只存在於其中一組細胞,那麼很可能是引導細胞走向最終命運的關鍵。於是,研究人員重點尋找符合這種條件的轉錄因子。
他們找到了第一個目標:Fezf1。在SAC前體細胞結束有絲分裂後的早期SAC細胞中,有一半細胞表達這個轉錄因子。而到發育後期,表達Fezf1的那一半遷移到相對靠近內緣的位置,成為ON型;相反,缺少Fezf1的那一半細胞,留在相對外緣的位置,成為OFF型。
▲Fezf1是決定SAC命運的關鍵(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隨後的一組實驗確認,Fezf1正是控制SAC成為ON型還是OFF型的命運開關!當研究人員把它從ON型細胞中移除,這些細胞變成了OFF型;而把它放入OFF型細胞,那些細胞變成了ON型。「這種轉變不單單是ON/OFF位置的變化,而且是ON/OFF基因表達譜的完全反轉。」彭博士說。
那麼,在轉錄因子Fezf1調控的各種基因中,是否存在下遊基因專門負責使ON和OFF型細胞遷移到不同的位置?研究小組回到scRNA-seq的數據,進一步找到了另一個基因Rnd3。而它作為Fezf1控制下遊程序的一部分,控制不同SAC的遷移。
▲Rnd3作為Fezf的下遊控制SAC(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綜合這些結果,研究作者以視網膜的SAC為例,大海撈針式地梳理出一套基因程序,揭示了一對相似的細胞如何走向不同命運的過程。而在我們的體內,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神經元,研究者希望,這種方法同樣可以有效地找出決定其他神經元結構和功能的關鍵「開關」,為理解生命的奇妙提供洞見。
參考資料
[1] Yi-Rong Peng et al., (2019) Binary Fate Choice between Closely Related Interneuronal Types Is Determined by a Fezf1-Dependent Postmitotic Transcriptional Switch. Neuron. DOI: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19.11.002
原標題:Neuron:在小徑分岔的視網膜,尋找到決定命運的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