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孫儷主演的《安家》這部電視劇,正在電視臺和網絡熱播,圍觀追劇人眾多,雖然主線是賣房,但劇中買房賣房的現實狀況、重男輕女的親子關係、中年夫妻的婚姻危機等,這些諱莫如深、難以言說的討論話題,戳中了每一個人的心窩。
女主角房似錦,出生在農村一個普通的家庭,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就像她自己說的,爹不疼娘不愛的,當初生下來的時候,知道是個女孩,還要把她丟到井裡,所以才有了「房四井」這個名字。
高中以後,都是靠打工養活自己,在家裡也常常被姐姐欺負,後來到了大城市,工作掙錢了,親媽一開口就是100萬,甚至還找到了工作單位。
作為一個房地產金牌銷售,穿的是最普通的職業套裝,住的是死過人的兇宅,吃的是最廉價的包子豆漿,月薪不低卻一貧如洗。
房似錦看似過的風光無限,但其實卻有著說不出的苦衷,內心裡,她卻是個嚴重缺乏安全感,對自我評價很低的人。
她過生日的時候,徐文昌問她許了什麼願望,是不是在求一個白馬王子。
結果她卻說:「像我這種條件的人,誰會看上我呀。」 覺得自己配不上好男人,不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就是她內心的真實寫照。
不可置疑,內心的自卑和不確定,離不開她的原生家庭:
爹媽眼中可有可無,甚至要拋棄的四女兒;
姐姐們隨時隨地的欺負和撒氣;
成績再好,也不可以繼續上學。
童年時期愛的匱乏,讓她現在即使再優秀,骨子裡依然是沒有安全感的。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就叫做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各不相同,每個家都有自己的行為規則和內在邏輯,也代表著在我們血液裡流淌的信念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就像《歡樂頌》裡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宿命。」
童年經歷如果經歷過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還有一部熱播劇《完美關係》,劇中的馬邦尼也是一個奇葩家庭中長大的女孩。
有人說《安家》的房似錦是樊勝美,不,房似錦是蘇明玉,工作能力強,內心承受力強,能吃苦會賺錢,原生家庭不會真正拖累她。
像馬邦尼這樣的女人,才是真正的樊勝美。還記得樊勝美是什麼樣的嗎?在上海打拼多年,還和別人合租,全身上下都是假名牌。
馬邦尼從中學以後就需要自己打工支付學費,還要給錢家裡供弟弟吃用讀書,媽媽一個勁地護著弟弟,把邦尼當成了搖錢樹,一開口就是10萬。
而在大城市中生存,她需要打很多份工,才能養活自己,即使在大學期間,也因為需要不停地打工,而錯過了很多的同學聚會。
固然,她比一般的女孩更加堅韌和獨立,但在面對自己的幸福時,卻無處安放。
小時候家裡窮,讀書時還被室友看不起,馬邦尼只能不斷地用物質的東西掩蓋自己的「可憐」,加上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很現實很拜金,但內心比誰都希望被愛、被尊重。
樊勝美和馬邦尼都是同一種人,看起來獨立堅強,實則內心虛弱。她們無法面對自己卑微的出生,於是貪圖金錢,愛慕虛榮,死要面子。
在《奇葩大會》的一期節目中,馬東問心理諮詢師武志紅:
「很多人把長大以後的所有不順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克服不了的性格障礙,過不了的接人待物的那些門檻,都歸結為原生家庭,有那麼嚴重嗎?」
得到的答案是,有!
大家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成長時期的傷痛就真的不能改變了嗎?並非如此。
蘇明玉較勁了多年,最後她選擇主動去接受,和自己和解。
房似錦在爺爺去世之後,知道那個無底洞永遠無法填補,最終選擇了和家庭斷絕關係。
我們同樣在《安家》中看到,整個門店裡的一群人,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他們無形中正在彼此影響,都在為更好的自己努力,能有勇氣去掙脫束縛。
《安家》表面標榜為行業劇,它其實在另一層面上,是體現職場上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背後是再次對現代社會原生家庭的反思。
我們可以和自己的過去和解,然而,作為父母角色的我們,如何去塑造給孩子們的原生家庭呢?
作為兩個女孩的母親,特別關注的是養育女孩的原生家庭。什麼樣的家庭環境,適合培養出內心堅定,獨立而幸福的女孩。
《養育女孩》一書中提出,女孩的父母,在她成長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媽媽,是女孩學習的榜樣;爸爸,給予女孩安全感,是她的依靠。
父母要從女孩的幼年時期,就開始與她建立起緊密的聯結。
首先,我們先來聊媽媽,媽媽應該是女兒的榜樣。
女孩的成長中,母親讓女孩懂得了成為一個女人的意義。
身為母親,要給女兒樹立起一個好的榜樣,要不斷審視自己。媽媽的人際關係,說話方式,為人處世……每一件事都會成為女兒學習的一部分。
步入校園後,匆忙的學校生活會讓女孩精神緊張,有時還會遇到敵意和暴力。此時,媽媽要發揮力量,為女孩創造一個平靜、溫馨的家庭環境,幫她舒緩壓力。
媽媽們可以試試這些方法:在一天中的固定時間全家人一起吃飯,這個時候不要打開電視;親友聚會時,進行一些家庭音樂會、智力競賽這樣的有趣活動;節假日時,帶上家人一起出去遊玩放鬆。
當女孩逐漸長大,如果媽媽希望她能夠做自己,就要懂得適時放手,為女孩們留下生長空間,這也是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女孩越長大,雖然離媽媽越來越遠,但我們相信,愛的滋養裡,長大的孩子,心中永遠有媽媽的位置。
接著,我們再來聊聊爸爸,爸爸應該是女兒的依靠。
有研究表明,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如果爸爸們更投入,那么女孩們會變得更自信,並且較少出現懷孕、酗酒、吸毒之類的問題。
安全感和責任,是一個好爸爸傳遞給女孩最核心的感受。
爸爸們要學會用溫柔的語氣說話,告訴女兒,「我永遠不會傷害你。」要抽出時間和女兒一起玩耍或是閱讀,這種和她在一起度過的歡樂時光,能讓你的女兒喜愛冒險,讓她的生活變得豐盈而美好。
同時,爸爸的身上,也隱藏著女孩們對男性的期待。
和爸爸交談、探討一些深入的話題,都能讓女孩學到與男性相處的技巧。如果女孩的爸爸懂得尊重她,那麼她就不會接受別的異性不尊重她。
女孩步入青春期後,經常會和爸爸對著幹,她們一心要擺脫爸爸們的控制,擁有更多的空間。此時,父親要學會傾聽與尊重 ,發現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女兒。
近年來,女孩的生存空間正不斷地面臨著各種挑戰,乘網約車、獨自出遊、夜跑……都有可能發生危險。
我們不禁在想,一個女孩從出生到過完這一生,究竟要抵禦多少危險才能生存下來?
可能我們無法改變社會的現狀,但女孩的父母,是不是能做些什麼?
在許多父母的印象中,覺得女孩天生柔弱,只想著一味地保護,卻忘了教會她們如何保護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將女孩養成了 「溫室裡的花朵」。
給予你的女兒正確的愛,讓她內心強大,懂得自保,才能幫助她抵禦這一路上的風風雨雨。這是父母送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女孩的成長中,父母是她的第一任老師!
馬伊琍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來形容父母對她的影響:
往往是在孩童時期,父母給了你愛的滿足,這樣會讓一個孩子很有安全感。
尤其是女孩子,如果有一個非常非常愛她的父親,這個女孩活在世界上會很有底氣,如果有一個非常非常愛她的媽媽,這個女孩會很懂得自尊自重,也會懂得愛自己。
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是最好的教育。
相信在父母愛的滋養中長大的女孩,一定能活出她想要的樣子。當我們離開時,期待一個優雅、自信、堅強的女孩,能活得淡定從容、榮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