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身無所安,何以為家?

2020-12-22 雙極房地產

「不論哪個國家,都有遮風擋雨的房子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感情就在這房子下誕生。」

房子,是人和家庭的根,房事就是社會事。

近期爆火的電視劇《安家》,看似是在聊房子,實際上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發展到這個階段,眾多關乎民生、家庭的核心問題。

巧的是,這部劇還有一個日本原版《賣房女人》。

兩部劇放在一起,中日兩國的社會問題、房地產市場的眾多脈絡,也呈現在了我們的視野。

01.女主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中《賣房女人》的主角三軒家,那就是「匠氣」。

她的口頭禪是「Go!」對所有同事都呼來喝去,從來沒有對任何人露出笑顏。

她的口頭禪是「這不是XX的業績,是我的業績。」不論其他同事在項目中做過什麼工作,只要是她關單永遠都會把業績據為己有。

她的口頭禪是「我是房地產中介,我的使命是賣房子。」完全不關心客戶的未來是否幸福,為了業績,可以採取各種手段引導、欺騙客戶。

這樣一個女性,卻受到了所有人的喜歡。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她的「匠氣」。

「因為我是房產中介。」三軒家對於客戶的深層次需求具有極度的敏銳,表面上看起來不擇手段,實際上是將客戶強勁的推入匹配的房產中。當客戶對她的能力感到驚嘆時,她卻未曾自滿,在她心中房產中介本該如此。

「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在三軒家身上,這不是一句宣言,是一個事實。

她是一個什麼都能做到最好的人,但又並非天賦異稟,她只是一個努力的天才。不論什麼事情,只要對賣房有幫助,她都能夠笨拙的重複,直到做到極致。她擁有美麗的容顏,但她的成功又與外貌無關。

她所有的缺點都無關人性,只因她不在乎和賣房無關的事情。

《賣房女人》的形式是理想的,人們會對三軒家的強勢抱怨連天,甚至成立了反抗聯盟,但又對她的所有工作支持不打折扣;人們會期待、議論她的美貌,卻又能獨立的評價她的能力。

《賣房女人》的內核是現實的,這只不過是將日本各個行業的匠人精神在中介領域進行了一次復刻。

相比而言,房似錦這個人物在早期的口碑頗受爭議。編劇試圖賦予這個人物喜怒哀樂的人情味。然而,當主角的眾多缺點從銷售之「神」回歸到普通人時,觀眾普遍失去了包容心。

《安家》的形式是現實的,在真實世界中,人們就是這樣被這諸多的瑣事填滿,同事同行的衝突使絆、市井中人的各色面孔,每一個職場人都是在這種磕碰中成長的。

《安家》的內核是理想的,編劇從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塑造了一個奮鬥者的成長史。創作者試圖展示出,一個中介從業者何等的不易。

可是,成功哪有如此簡單?房似錦不過是一個無法觸達的夢。

這種理想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對於原作和原作背後的日本房產行業的不熟悉。

就拿第一集中重合的醫生故事舉例。

三軒家之所以能夠在醫生看房前對房子進行布置,是因為日本的房產交房的標準本就是精裝修。二手房交易前,大部分房東也都會對房子進行翻修。

三軒家所做的只是給房屋打包了一個家具包,這也是日本中介常做的事情。影片中也有說明,醫生想要保留家具包,可以另外付費購買。

而在《安家》中,房似錦能夠迅速對一個毛坯房完成裝修,這本就不是正常中介能夠負擔的高效、成本和風險。相應的,一個正常的孕婦也不會選擇冒著甲醛搬進一個剛裝修完成的房子。

房似錦的世界是理想的,她在講述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都市童話: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勇敢向前,全世界都會讓路。

02.時代

回歸到對於房地產的思考。

作為一個房產劇,我們的關注點也不應該是眾多房地產專業細節,而應該是劇作背後的大地產時代。

中國和日本的房地產市場具有相同的歷史背景,我們都擁有一個狂熱的時代。正是由於瘋狂的泡沫,催生出了一系列不符合當前需求的奇葩戶型。

但我們又有所不同。

中國所經歷的,我稱之為「房產泡沫」。房地產發展跑贏經濟發展,所以才出現了《安家》中,博士夫妻買不起房,只能去購買奇葩戶型的現象。

「跑道房」這類奇葩戶型的背景,就是在房地產爆炸式發展的時代下,開發商想要在同樣面積中擠進更多套房子,把邊角料面積湊成了跑道房。

我要拼盡一切在大城市買套房,紮根在這上海。雖然無人強調,但這其實是絕大多數人貫穿全劇的信念。

而日本當年所經歷的,我稱其為「經濟泡沫」。雖然房地產泡沫也存在,但在泡沫同時破裂後,經濟的跌幅要超過房地產。

在《賣房女人》中,奇葩戶型會是超大客廳面積的一居室,擁有2個衛生間的四居室,或是5室2廳這樣的格局。

這些戶型,在我們中國人看來稀鬆平常。可是在日本,只有在泡沫時代紙醉金迷的人,才會去購買如此浪費空間的房子。

1990年,泡沫時期的日本「千葉100山莊」,一套房子的價格,能夠在同一時期的北京亞運村買下131套200平米的大平層。

無所畏懼,是那個時代的代名詞。學會放棄,是經歷過那個時代日本人的智慧。

前段時間,跟某頭部地產商項目負責人的交談,讓我感受到了兩個時代的交匯。

他倨傲的說:日本房子那麼便宜,有什麼豪宅?

泡沫時代的日本地產從業者,大概也說過同樣的話吧。

正是兩個房產時代的差別,決定兩部劇中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和房產價值。

03. 社會

在兩部影視劇中,總共出現了三對父母為子女買房,而故事發展的不同走向,折射出了截然不同的房產價值和社會趨勢。

《賣房女人》中,有兩例給子女買房的案例,這兩例的共同點,就是兩個家庭的年輕一代都缺乏上進心。

從昭和男兒到平成廢物,日本年輕一代的退步是社會的共識。

一個家庭的孩子蟄居20年,拒絕出門,拒絕與父母交流。深愛孩子的父母想要將自家的大房子換購成兩個小房子,以此保證二人百年之後,其中一套的租金仍能保障兒子的生活。

這種看似荒誕的「蟄居族」現象其實並不罕見。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數以百萬計日本年輕人難以適應職業和生活的巨大的落差,開始過上了逃避現實的生活。

雙極分析師曾經寫過一篇蟄居族的文章,結果發現,國內也有大批的蟄居族父母。他們為子女的未來而擔憂,卻又無人關注,無人訴說。

另一個家庭的孩子是一對崇尚小資生活的小夫妻。女方父母恨鐵不成鋼,打算用自己一輩子的積蓄,送給她們一套房產作為婚房。

最終的結局也恰恰是三軒家技高一籌的地方,她並沒有去循規蹈矩的匹配婚房,而是為老夫婦和小夫妻分別匹配了一套房產。

她一方面告訴老夫婦,他們奮鬥一生,值得在餘下的時光中為自己而活,擁有一套自己理想中的房子。同時,為小夫妻匹配了一套經濟承受能力之內的房產,鼓勵他們享受自己追求的小確幸。

而相似的故事,在《安家》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辛苦一生的老嚴夫婦全款給兒子、兒媳買房,卻連房子都住不進去,只能落得流浪街頭。

同樣的故事,兩個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導致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日本,良好的租售比下,房子是可以養人一輩子的。

在東京都的都心部,人們能夠找到一百萬人民幣,卻又質量過關的二手房。年輕人有機會通過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房產。

在國內,高昂的房價之下,普通人最好的年華都在養房。

不靠父母,自己買房?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極難有這樣的機會,掏空六個錢包買房習以為常。因此,當老嚴夫婦傾盡積蓄,為兒子買房時,沒有人覺得不合理,網上熱議的只是該不該寫兒媳的名字。

這一幕,我們習慣了。

04. 配角

「20-30歲的人沒有理想,40-50歲的人懂得放棄。」

這是《賣房女人》中對於配角們的定義。

泡沫破裂,經濟衰退的時代過往,造就了Tekko地產新宿事務所一幫小富即安、得過且過的經紀人。

而在《安家》中,靜宜門店鬆散的營業狀態,被歸因為了徐文昌人性流的管理方式。

因此,當女主角出現後,兩個時空的門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

在靜宜門店中,一眾配角像是被刺激了的鰻魚,與房似錦過招的有來有往,不論是戲份還是業績都毫不遜色。

而在新宿事務所中,眾多配角在三軒家的碾壓下,潰不成軍,成為了三軒家的附庸。

乍一看,似乎《賣房女人》的配角被吞噬了。

但並非如此,日版配角擁有一個《安家》無可比擬的優勢,就是飽滿的價值觀。

「如果客人購房後,不幸福該怎麼辦?」

「房地產銷售不只是在賣房子,更是在傳遞幸福。」

「賣房者肩負著購買者的人生。」

他們看似潰敗,在業績上遠無法和三軒家抗衡。但他們的價值無錯,甚至令人反思。

表面上,他們受三軒家的影響逐步成長,「我們是賣房子的,任何認為自己能夠左右幸福的想法都是傲慢。」可實際行動中,他們從未喪失過本心。

《安家》中,每個人都是辛勞的奔跑者。他們或者有苦澀的過去,或者有艱難的現實。她們懷揣著一個實用主義的樸素價值觀,掙扎著改變命運。

《賣房女人》中,每個人都是證道者。這也正反映出日本人性格中的極端矛盾。明明已經喪失鬥志、渾渾噩噩,卻又能夠在持續的失敗中,本心不改。

06最後

當然,兩部劇還有大量可以展開解析的房產知識,比如說不同國家兇宅紕漏系統的發展、各國中介行業計價方式和服務的區分,等等。

可是,這些細節和兩部劇中呈現出的時代差異相比,不值一提。

《賣房女人》如果早拍20年,就是另一部《安家》。

那個時代,日本的經濟繁榮達到頂峰,野村證券一個中層每年的交通補貼就能在北京買1000平米的優質房產。

那時的日本,人人都是三軒家。狼性,是時代紅利培養出來的。

平成時代的頹廢文化,多少有一份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意味。

那麼,《賣房女人》的時代會降臨到我們的身上嗎?我們的年輕人會成為喪失鬥志、失去希望的一代嗎?

如果房價繼續高漲,那麼這一切很可能會發生。

貧困陷阱揭示了一個道理,因為窮,所以窮。

如果年輕一代,為了「住」這一基本需求,消耗掉了所有的機會成本。你還如何指望他們打破命運的桎梏呢?

像平成一代一樣,安然接受命運的安排。你,甘心嗎?

相關焦點

  • 電視劇《安家》讓我們默想:「何以解憂?唯有安家」
    2020年春節檔的熱播劇《安家》真實上演了多數人買房安家的故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好房子應有的樣子。  其實很多人有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也就有了歸宿感,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家,感覺生活都有了目的。好的房子,進退自如,例如地鐵旁,直達全城 周邊萬達、生活在左,繁華在右。這都是城市生活的標配首選。《安家》展現一個個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故事,開播後登上熱搜,引發社交媒體熱議。
  • 《安家》電視劇背後的寓意,安家何以為家?北上廣不相信眼淚
    今年有一部電視劇大家一定會印象很深,那就是孫儷和羅晉主演的電視劇《安家》這個電視劇和我們普通的年輕人聯繫十分密切講述了像我們這群平凡的人在大城市生活的不易,這部電視劇剛播出時一下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好像每個人都要說上兩句。因為大部分人都有在北上廣漂泊經歷的過程。
  • 杏林園臻稀精裝現房|何以為家,唯有安家
    最近大火的電視連續劇《安家》,把買房的那些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也刻畫出了一個個迫切安家的人的模樣。我們都能在其中,找到我們自己的影子。在疫情面前,「家」就是幸福的港灣,房是堅強的後盾。買房,就是買一種生活方式《安家》裡海清飾演的宮蓓蓓一家,雙博士夫妻,作為社會精英,在上海辛辛苦苦七八年,宮蓓蓓特別想換房,但是不敢輕易換,而且特別挑。為什麼挑?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 |阿阮編輯 | 晏疏離圖片源自於網絡我們對於家的定義是什麼?家是一個溫暖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家本身就會給予自己,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家的庇蔭下成長。《何以為家》這部電影是根據贊恩的真實經歷而拍出來的。我們無法想像,在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一群人:活著就是一種奢望。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年僅12歲的贊恩,在黎巴嫩的貧民窟裡一個搖搖欲墜混凝土高層建築中長大,他是家裡的長子。
  • 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影片名叫何以為家,我也想問,何以為家,何以為人,何以為父母?這世界上有一種爸媽,從小疼愛你到大,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努力奮鬥、省吃儉用給你最好的一切,在他們眼裡你是小公主小王子,你是他們的理想他們的夢,他們寧可自己粉身碎骨也不願你皺一下眉頭。
  • 何以為家,惟有真愛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何以為家》而去年在我國熱播的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製作的社會題材劇情片《何以為家》,則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這個簡單而又不平凡的道理。《何以為家》(又名《伽百農》)這部獲
  • 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何以為家
    家,不在於大小家,因愛而生承載著歡聚與孤獨陪伴你,保護你見證你的成長與成熟有些人一輩子都在治癒童年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迦百農)《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
  • 《安家》電視劇在線觀看完整版免費看
    滑到底部獲取資源《安家》電視劇如約而至,這部由甄嬛娘娘孫儷和羅晉主演的《安家》一開始就走了一遭現實題材的路子,還算走得成功,作為女主的孫儷呢
  • 人生如寄,何以為家?
    爸爸走了,接下來,是姐姐素素撐起了這個家,繼續織巢。素素不再是孩子了。因為戰亂,她經歷了在許多地方安家的童年,如今不再漂泊。素素與妍妍有不一樣的童年。妍妍從小就在南方長大,後來,她嫁到了加拿大,再後來,她又搬回了香港。一路曲曲折折,好像在找尋什麼似的。或者,世界上有一種候鳥,隨著環境的轉變,漸漸地竟不會再遷徙飛翔,流徙一陣,倦了,就變成留鳥。
  • 生而為人,何以為家?——觀影《何以為家》
    生活就是個潑婦,我原以為我們會成為好人,受人愛戴,但上帝並不希望我們被愛,他希望我們是別人家的髒抹布。」說完這段話的贊恩,平靜地扭頭對法庭上的媽媽說:「你現在懷著的孩子也會成為我這樣。」贊恩這樣說,是因為數天前,他11歲的妹妹薩哈因為被父母強行嫁人後懷孕流產而死亡。這是一個孩子對大人世界的控訴,可是這個世界上哪一個孩子的世界沒有被大人玷汙?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異星災變》:何以為人,何以為家
    而在另一方面,「母親」總是不斷出現違反程序設定的人性,真可謂是「女本柔弱,為母則剛」(當然,從劇中的細節來看,「母親」可一點都不弱,她和「父親」不一樣,並不是家庭服務人造人,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戰鬥型人造人)。
  • 小河 · 電影推薦|沒愛,何以為家
    而有些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何以為家生而不養 養而不育 — 何以為家十二歲的贊恩跟家人一起生活在一個狹窄擁擠的房子裡,家有六七個孩子。贊恩發現妹妹薩哈來了月經初潮後,害怕父母會儘快把她嫁給別人當童妻,把薩哈拉到衛生間裡為她洗內褲,去商店偷衛生巾給她用,為了不讓妹妹當房東的童妻,想帶妹妹逃跑。
  • 馬小鹽:《迦百農》之問,從何以為家到何以為人
    五一小長假之後,榮獲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電影《迦百農》(中譯片名《何以為家》),一時引起人們的熱議。其實比起《何以為家》這個片名,我個人更喜歡原片名《迦百農》。導演娜丁·拉巴基就曾在訪談裡言,迦百農這個詞,在英文和法文裡都有亂和不規則之意。中譯片名卻將這「亂和不規則」縮減進小小的家之核殼。
  • 安家原型 安家原型女孩
    安家原型隨著電視劇《安家》的熱播,其原型日劇《賣房子的女人》引發觀眾的好奇。2016年夏,日本電視臺推出了10集系列劇《賣房子的女人》。該劇的腳本由日本知名編劇大石靜執筆,講述了不苟言笑、性格強勢的天才房產銷售員三軒家萬智從TEIKO房產公司總部調到業績平平的新宿分店後,不斷創造賣房奇蹟的故事。這部題材冷門的行業劇,以紮實的腳本和勵志的喜劇風格,獲得當季度收視冠軍,並囊括第90屆日劇學院賞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作品四個獎項。2019年冬,第二季《賣房子的女人的逆襲》,以原班陣容強勢回歸,續寫該系列的高口碑和高收視。
  • 中東難民何以為家?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真相
    電影《何以為家》劇照其實,《何以為家》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夕還被不少人看空,很多業內人士甚至斷言其肯定會被《復聯4》碾壓至死,但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短短四五天的時間內,這樣一部文藝小片居然取得了近1.7《出埃及記:難民的歐洲之路》豆瓣評分8.8同樣是「何以為家」的詰問,這部紀錄片選擇將現實中的難民危機以及他們顛沛流離、奔向歐洲的真實經歷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觀眾。
  • 何以為愛何以為家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掙了多少錢,地位有多高,而是夫妻是否和睦,家是否溫馨。什麼是夫妻?夫妻本為一體,想要站得穩,想要走得遠,彼此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雖然平時會有吵鬧和分歧,但是終究會朝著共同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夫妻之間,平凡而不平靜,一輩子爭吵,一輩子寬容,一輩子忍耐,相扶到老,這才是夫妻。
  • 《安家》劇評
    2020年2月21日,安建執導的都市劇《安家》播出,劇目初露就好評如潮,不同凡響,掌聲盈耳鮮花瓣瓣。《安家》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說《安家》一劇演員陣容強大,人才濟濟,明星薈萃一點都不誇張。足以說明《安家》一劇,題材、主題、劇情均為上乘傑出作品,開卷有益,觀品都耐人尋味。
  • 何以為家?這支品牌片給出了最溫暖的答案
    一個人走得再遠,家永遠是心靈的港灣,是靈魂的寄託。但同時,我們也難免會和家人有爭執,有誤會。關於家的一道道難解的辯題,到底該如何解?從平安人壽的平安財富金瑞(2021)年金保險年度品牌片《家的辯題》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 買房為安家,麗茲行貼心服務
    買房不再只是一種投資手段,而更多是安家所需。原先買二手房做投資的有很多,而最近,新房的交易增速是高於二手房的,說明現在的主流是「以住為需」來買房。2020年大火的電視劇《安家》講述了上海房產中介在幫助客戶安家之餘,也見證了客戶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故事。安家不僅關係到孩子上什麼學校,未來在哪工作,還關係到父母享受什麼樣的健康醫療條件,社區環境是不是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