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娛樂專稿(責編/邵靖、鄧妮) 劇版《紅高粱》開播了。在熱播的將近一個月中,該劇的收視不但穩居收視排行的前三,截至目前其在騰訊視頻的網絡點擊量已經突破8億。
觀眾投票:7成力挺劇版《紅高粱》
和媒體褒貶不一相反,觀眾的態度倒是寬容得多。在騰訊網超過一萬網友參加的投票環節中,認為劇版《紅高粱》讓原著故事情節更加豐滿的有7887人,只有3465人認為劇版的改編更加狗血庸俗了,可見觀眾們對劇版《紅高粱》更多還是抱著肯定的態度。具體投票結果如下:
除了觀眾投票之外,騰訊娛樂特別邀請了司馬平邦、梅子笑等十位著名的媒體人各抒己見,發表自己觀劇後的輕評論。
正方觀點:故事更豐滿 當屬精品
戰臺烽:讓「我奶奶」更豐滿
經典再現總有風險,電影版珠玉在前,電視版卻也不畏閒言,畢竟都是從高密的高粱地裡誕生的故事,不會翻出莫言先生的五指山,故事還是純粹的故事,電視版無疑在故事上更豐滿,給了周迅的「我奶奶」、朱亞文的「餘佔鰲」更多的表演空間,有激情,有血性,不雷不槽也不糙,製作精美表演入戲,也稱得上抗日題材中的佳作了,但距離經典,還差那麼一些。
司馬平邦:經典民間故事成功重現
這部電視劇,解決了一個非常複雜的曾經被認為難以用視覺藝術重現的經典民間故事的難題,它亦在電影版之後,重新塑造了九兒、餘佔鰲、羅漢、淑賢、朱豪三、張俊傑、靈兒等一系列生動的藝術形象,也為這個故事的起源地山東高密再添神秘色彩。
滿囤兒:原著中「家族」二字終得體現
和電影版異曲同工的鮮明視覺,讓電視劇版《紅高粱》宛如最熟悉的陌生人。周迅演出的感覺,可以讓人跳脫出對鞏俐的既有印象。大量細節的補充讓原著中的「家族」二字終得體現。
史興慶:莫言筆下的九兒重120斤呢
影視劇不必拘泥於原著,莫言筆下的九兒,高一米六,重一百二十斤呢,難道讓周迅增肥四十斤?讓鞏俐變矮八釐米?不可能,也不必要。好演員和導演塑造的人物,帶有自身的特質完全可以,關鍵看有沒有道理。小說更多的是線性敘事,而影視是跳躍的,沒小說鋪陳得那麼充分,如果過場戲緊了,就可能導致主戲之間轉場太快,可能出現上一場笑、下一場哭的情形,包括上下兩集之間,有時候也不是一場戲,跳躍比較大,但因此說九兒像精神分裂,也未免尖刻了。
雲飛揚:將超驗先鋒小說拉回地面
中國電視劇不能夠走向複雜,趙冬苓(微博)編劇在原著作者莫言和導演鄭曉龍支持下,將篇幅本來不長的小說,加入九兒的初戀、妯娌和父母官,初戀張俊傑與餘佔鰲構成情敵關係,妯娌淑賢則與九兒形成宅鬥恩怨,縣長朱豪三則將民國時期山東歷任省府主席的誇張民間造型糅合於一身,三角戀、宅鬥和怪咖縣長,這些都是正常的電視劇觀眾有所期待的元素,從而將主觀視角中天馬行空的超驗先鋒的小說拉回了地面。
反方觀點:故事庸俗 無原著氣質
梅子笑:周迅沒打算塑造九兒
周迅並沒打算塑造一個九兒,她只是駕輕就熟地運用自己瞭然於心的演技完成每一場表演,作為超一線女星的她早已有了專屬的審美與流露。倘若《紅高粱》是一部難得一見的精品電視劇,那麼打碎自己塑造一個活靈活現、熱騰騰真實的九兒也值得。然而,這不過是一個高價倉促就範的項目,周迅精神分裂症一樣的九兒,其實只是這個商業項目草率和粗糙的一斑。
麥子:不倫不類的春晚小品+情景喜劇
這個電視劇,將原本非常有張力也相當厚重的劇情,弄成了不倫不類的春晚小品+情景喜劇。為了抻長劇情,它任意注水,胡編亂造。據說劇本寫了幾個月,就著成熟期只有一個月的高粱地,匆忙開機,很快就拍好了。導演又急又慌,故事已經和莫言和原著沒什麼關係。這樣的本子,這樣的急促,功力再高的演員,也拿它沒辦法!
蘿貝貝:所有演員都被改編坑了
《紅高粱》是一部被改編坑了的電視劇,在蒼白無力的劇情面前,周迅的表演越精當,就顯得人物越蛇精病。當第一集我發現黃軒(微博)扮演了九兒的初戀情人時,默默地想,這麼深厚的初戀,不得說到第十集才能把九兒和於佔鰲的激情捋清楚。誰曾想第三集就野合了,因為聽別人說初戀把自己賣了,這麼多年感情都不去求證一下……對這種傻白甜智商只能攤手,白瞎了所有的演員和所有的美顏。
朱白:鄭曉龍砸了自己的招牌
《紅高粱》的整體觀感就像是劇中餘佔鰲對著鏡頭狂吼幾句然後哈哈大笑給人的感受一樣——虛張聲勢、外強中乾。將本來有深度和韻味的人物臉譜化之後,使之迅速跌落成一部中國典型的速成式大俗劇。事實證明能拍出出色宮廷劇的鄭曉龍,對民族抗爭、人性壓抑等題材並不擅長,他企圖將經典注入自己的元素,但實際上是既掀翻了人們原本的期待,也砸了自己的招牌。
寶同:想看流淌原始血液的《紅高粱》
如果可以拍攝一部真實還原莫言著作的電視劇:九兒還是原來那個九兒,不用做負心人,不用當腹黑女;餘佔鰲也還是那個餘佔鰲,不用被「美化」,更沒有狗血三角戀情,讓《紅高粱》流淌著原始血液,哪怕只有20集也好。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看電視劇版《紅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