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意義
——《一條狗的使命》影評
活著的使命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活著的使命又是什麼?影片一開始就提出這兩個深奧的問題,貝利,影片中的狗主角,它的四世都在思考這個問題,筆者也在這部影片中摸索著答案。
影片採用擬人化的方式,用狗的口吻來記錄事件,這增強了對觀眾的代入感。
《一條狗的使命》一改以往與狗分離悲痛畫面的刻畫,直接從一隻狗的三次投胎轉世中,間接表現出狗對主人的抉擇和情感反映,引起觀眾的共鳴。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貝利以流浪狗的身份出現,被善良的小主人伊森解救並收養,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世。
像初生的人一樣,貝利的第一世是懵懂的。
它的存在,像是盡力討好人們,讓他們開心。
貝利像個孩子一樣單純主動地表達著自己的情感。
感受到主人不開心,便叼來橄欖球逗主人高興;嗅到主人戀愛的氣息,便去主動討好漢娜;看到放火的兇手,便憤怒地衝上咬住;伊森獨自去農業大學,便狂追在車後不忍分離。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貝利望著遠去的車,悲傷的感慨,人類真複雜,一直都在做狗不能理解的事情。
那次的離開,讓貝利在孤獨的等待中老去。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貝利在混沌中看到歸來的伊森,幽怨的閉上了眼。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這幾組畫面將狗的情感表達的真切淋漓,也緊緊觸動著觀眾們心中的情弦。
一世又一世
原以為故事已經結束,影片卻讓貝利有了轉世的機會。這種轉世描寫間接提升著整部劇的深層內涵。
貝利的第二世成了一條母警犬,忠誠於一位心情陰鬱的警察主人。貝利的這一世,是熱情的,是充滿責任的。
主人的房間裡充斥著冷漠與孤獨,貝利一次次的親近,一次次的被拒絕,一次次的等待。一次執行任務中,貝利勇敢跳入湍急的江水中,救出人質,飛撲上去阻止瞄準主人開槍的歹徒。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主人得救了,貝利的腹部卻湧出汩汩熱血。在這一刻,主人落淚,貝利終於得到了主人的認可。
狗善解人意,熱愛主人,跟隨主人,即使被冷落也忠誠於主人,狗的光輝形象也在漸漸樹立。
影片以相遇到相知的跳躍模式拍攝,主要刻畫寵物對人類的情感。
貝利的每一世都在尋找著使命與答案。為公殉職後又是轉世,第三世的貝利託生為一條短尾巴的萌寵。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這一世的貝利已經成長,少了許多的波瀾與悵惘。他與吃貨主人瑪雅像是有著心靈感應,總是知道主人在想什麼。對黑白長腿狗的愛慕還意外幫助女主人找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
貝利的這一世過得很安穩,它的使命像是體貼主人,陪伴主人。這想來也是在解釋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主人的陪伴下貝利慢慢閉上雙眼。
不變的記憶
在被一對窘迫的夫婦拋棄後,貝利又走上第四世的流浪生活。雖然轉世,但貝利的記憶並沒有消失。
憑藉前世的記憶,貝利奔跑過熟悉的田野、樹林,回到那一方曾經的天地。
伊森已經滿臉皺紋,也沒認出多次轉世後的貝利,差點錯過曾經的好朋友。
劇照(圖為網絡截圖)
貝利撮合成功相愛卻分開的伊森與漢娜是影片的一次升華。
貝利努力讓伊森想起自己,找到那枚橄欖球,那熟悉的接球動作,那親切的呼喚終於讓伊森認出自己是狗老大。
狗和人之間的情感連接一個是眼睛,另一個就是嗅覺。緣分讓這份不可辜負的愛又回來了。常聽人說,狗認定你,便會一直跟著你,貝利與伊森的再次相逢便動人地解釋了這句話。
影片到此圓滿結束,貝利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與意義,筆者也尋得了答案。
如果我可以讓人們微笑,那就是我存在的意義。而活著的使命,首先要開心,只要有可能,就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呵護你愛的人。
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副苦瓜臉,對未來也不要愁眉苦臉,只要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