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開心或者不開心的時刻或許都會聽陳奕迅,名滿香江的詞人林夕給了他太多精彩的唱詞,就像給一個優秀的射手配了一把極好的弓箭,他百發百中,將每一個旋律,每一句唱詞,精準地唱進人的內心深處。
謝霆鋒曾三次問過陳奕迅下一年的心願,他的答案分別是"讓全香港的人知道我的歌""讓大中華地區的人知道我的歌""讓全球華人知道我的歌",而現在,他這三個願望都已實現,他已成為真正的歌神。
陳奕迅有很多出名的國語歌曲,但陳奕迅曾說,我是一個香港人,我最自如的是唱粵語歌曲。我一直覺得,我如果能夠用廣東話來贏得全世界的觀眾,會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
確實,你去聽陳奕迅的粵語好像能聽到更加輕鬆自如真實的陳奕迅。
今天要介紹的是陳奕迅一張較為冷門頗受粉絲爭議的一張粵語EP《Taste The Atmosphere》。
為什麼說爭議,記得這張EP推出後,有一部分歌迷開始「倒戈」,開始迷惑甚至質疑他們最愛最迷戀的那個陳醫生哪裡去了?最默契的作詞人幾乎消失了,換做了蘇打綠、因葵等一眾新面孔;Eric Kowk、C.Y.Kon等作曲、製作人不見了,林暐哲、 Joseph Ip 等取而代之;催淚度高的傳唱情歌幾乎不見了,噱頭足的話題曲如《這樣一個麻煩》、《葉問風中轉》充斥其間。這樣的改變瞬間讓部分歌迷接受無能,紛紛表示陳奕迅有否玩過頭的可能。
我完全能理解這樣歌迷朋友的「憤慨」, 畢竟你已經聽習慣了陳奕迅具有商業性且朗朗上口的情歌,突然來這種風格的還真有點不習慣,怨聲載道不無道理。
但其實這張專輯的主題有陳奕迅特別的含義,比如專輯封面背景色較為明亮,而封面上吹神的垂首就已經在告訴聽眾這張專輯或許會有些DOWN,而明亮的背景色與歌曲風格的低沉濃鬱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營造一種反差,反而更加容易讓人印象深刻。而陳奕迅頭頂的閃電,個人以為就像為了呼應同名歌曲《Stranger Under My skin》裡開頭的那段雷聲,也算作點題之筆,使得整張碟從聽覺以及視覺上都比較統一。而據專輯攝影師夏永康的講解,此次的封面與之前《TTA》是同一天拍的,一早一晚,上山下海,由此可看出陳奕迅專輯的延續性和連貫精神。
專輯名稱中就有一個「stranger」,貌似在告訴歌迷這張專輯註定會有種陌生的感覺,而在皮膚下的是什麼呢?應該是一種情緒的湧動,隱藏在他歌聲中的情緒,他希望我們能感受的到。
如果你認真如聆聽和品嘗這張專輯,你會發現在詩意的專輯名字"Stranger Under My Skin"底下,其實擁有極大的格局,不僅是在說情感,而且還在說世相,說宿命。"陳醫生"的歌迷常逆向思維稱"如果你感情經歷豐富,就別聽陳奕迅",無論怎樣,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聲音確實治癒著每一根失眠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