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隊歌》原稿
聽當年的學兵團成員唱紅歌
「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1937年「八·一三」事變之後,上海的進步文藝工作者紛紛組織抗日救亡演劇隊,奔赴祖國各地,以文藝的形式宣傳抗日。其中一支來到了八路軍總部駐地山西臨汾,一首經典的抗戰歌曲在一間煤倉中誕生。《遊擊隊歌》自此風靡全國,成為抗戰時期的「流行曲」,成為20世紀中國最經典的合唱單曲之一。
5月初,《遊擊隊歌》作者賀綠汀的兩個女兒賀逸秋、賀元元從上海來到臨汾,與中央電視臺二十集《抗戰歌曲》紀錄片攝製組一起追溯那個烽火年代。本報記者隨同一起找尋那首「爸爸的歌」。
戰場槍聲催出經典旋律
5月4日,臨汾一中正在舉行「五四青年節」歌詠比賽。而比賽的最後一曲大合唱是《遊擊隊歌》。密集的鼓點響起,經典的唱詞從清揚的旋律中飄出,「我們都是神槍手……」。
在舞臺下,原作者賀綠汀老人的兩位女兒哽咽著說不出話來。大女兒賀逸秋告訴記者,「父親講過,當時這首歌是先由學兵部的學生娃娃們唱起來的。」
臨汾一中的劉書記說,他們選擇把《遊擊隊歌》放在最後來演唱,就是因為這是一首在臨汾創作的抗戰歌曲。賀綠汀的女兒回憶,按照父親生前的口述:1937年10月,由馬彥祥、塞克、聶紺弩、崔嵬、歐陽山尊、宋之的、賀綠汀等一批著名文藝家,組成了抗日救亡第一演劇隊。他們由上海出發,走一站,演一站,號召全民抗戰。年底,演劇一隊到達八路軍總部的駐地山西臨汾,和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會合。在堯都區劉莊村一個小煤倉裡,賀綠汀創作了《遊擊隊歌》。
在當地黨史和宣傳部門幫助下,很快確認當年的劉莊就是現在的劉村。5月5日,記者一行從堯都區出發,在西邊不遠,找到了劉村。但賀綠汀口中的那個「小煤倉」現已了無痕跡。
據賀綠汀女兒回憶,當時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等領導住在「徐家大院」,而賀綠汀應該是和學兵部學兵們住在一起。
抗戰開始後,全國大批青年來劉村報名當學兵。1937年10月中旬的一天,賀綠汀隨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來到劉村,聽了彭雪楓講的遊擊戰術後,激動不已,徹夜未眠,眼前總是浮晃著高山密林、青紗帳和機智英勇的遊擊健兒……
「這首歌和別的歌曲不一樣,別的歌是先有詞再來譜曲,而這首歌是先有的曲子。」賀元元說,他父親在老鄉家的煤倉裡創作時,首先想到的是從上海到臨汾來的路上,在防空洞裡聽到的高射機槍的聲音「噠噠噠……噠噠噠」,由此觸發了他的靈感,創作出了《遊擊隊歌》歡快的前奏。
創作手稿背後的秘密
找到了創作地劉村,賀逸秋、賀元元非常興奮,她們決定尋找下一個地方高莊。根據兩位老人的記憶,賀綠汀講過,這首歌的首演地是高莊的八路軍總部。而遍尋臨汾所有地圖,卻沒發現有個叫「高莊」的地方。
會不會是老人記錯了,當地宣傳部門的人員想起,在臨汾洪洞縣的白石村,有一個八路軍的總部所在地「溫家大院」,那裡會不會就是高莊?
當地老人講,這裡並沒有一個具體叫高莊的地方,賀綠汀及其女兒們所說的高莊應該指的就是這個八路軍總部,因為離這裡不遠有一個村子叫高公村。而在抗戰年代,因交通不便,相近的地方都以一個地名統稱的情況也是有的。由此推斷,賀綠汀所說的高莊,指的就是白石村和高公村一帶。
進入白石村,來到「白石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館長熱情地介紹說,這裡便是八路軍總部紀念館。在紀念館的展板上,兩位老人看到了由抗戰時期的手抄歌本複製而來的《遊擊隊歌》歌譜,賀逸秋拿出她複印的《遊擊隊歌》賀綠汀原始手寫譜來對照,一模一樣。這份手寫歌譜是「上海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一級文物,是應家屬和紀錄片拍攝的要求得以首次複製的。
看到這份74年前的手稿,記者發現,這首《遊擊隊歌》並不是如大家流傳的那樣,而是由兩段組成,第一段是大家熟知的歌詞,而第二段則很陌生。紀錄片導演牟衛紅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最大的一個發現,這個隱秘的第二段歌詞並沒有被傳唱,其中的歌詞為:「哪怕日本強盜兇,我們的兄弟打起仗來真英勇,哪怕敵人的槍炮狠,找不到我們的人和影。讓敵人橫衝撞,我們的陣地建在敵人側後方,敵人戰線越延長,我們的隊伍越擴張。不分窮,不分富,四萬萬同胞齊武裝;不論黨,不論派,大家都來抵抗!我們越打越堅強,日本的強盜自己走向滅亡,看那最後的勝利日,世界的和平現曙光!」
談到因何第二段歌詞「銷聲匿跡」,賀綠汀的兩個女兒也沒統一答案。
在這份手稿上,記者還有了更「驚奇」的發現。在這份手寫譜的後面,竟然是一首日文歌曲——《致日本兄弟歌》,據賀綠汀的女兒介紹,這是一首日本詩人寫的反戰詩歌,賀綠汀把它譜成了曲,然後用日語演唱,作為戰時對日宣傳的武器。
首批學唱者之一已有86歲
在白石村,一位老人無意談起,首批學唱《遊擊隊歌》的學生兵,村子裡還有一位,他叫蘇新志,今年已經86歲了。
在村民的帶領下,一位穿著中山裝的瘦小老人拄著拐棍來到了記者面前。他回憶說:「當年,最早教唱《遊擊隊歌》,就在八路軍的總部。那個時候我還小,他(賀綠汀)在這個地方,那個時候我們不知道他的姓名,反正都是叫八路軍。後來才知道,他是作曲家賀綠汀。」
據蘇新志老人回憶,當年賀綠汀教了他們20幾個學生,很多戰士就是聽著這首歌上前線的。蘇新志老人跟著部隊去了陝北,最終獲得了三枚勳章回到了故土。說到這裡,老人用拐杖敲著拍子,唱起了那首自己出發前的歌:「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仇敵……」,雖然把歌詞中的「敵人」錯唱成「仇敵」,但調很準確。
賀元元說,父親曾告訴她,當時在這裡演出的時候沒有樂器,只能用口哨來伴奏,有時候士兵們找不著調,父親就用一種音叉敲一下頭然後開始唱,就把調給唱準了。現在聽這些老人唱,還是很準確的。
5月6日,記者一行來到高公村。在一處破舊的民宅前,村長王明發說當年八路軍曾駐紮在這裡。賀逸秋、賀元元兩位老人走進院子時,看到了遺留的老炕,賀逸秋激動地說:「和爸爸說的一樣。」
至此,《遊擊隊歌》創作者賀綠汀談起創作時的地點全找到了,兩位老人的夙願也得以完成。最終,兩位老人決定將《遊擊隊歌》手稿的複印件捐贈給臨汾,在這份手稿結尾,清晰寫著幾個大字「最前線最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