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拍「年下戀」味道不同

2020-08-16 環球網

來源:環球時報

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同樣是「老少配」,為什麼日韓「年下戀」瀰漫的味道是高甜,國產劇卻總是散發著「叔味」?陳建斌、李一桐主演的《愛我就別想太多》豆瓣3.3分,槽點集中在主演年齡差過大:陳建斌生於1970年,飾演他女朋友的李一桐卻是90後,二人相差20歲。此外,本劇中雜糅的戀愛觀、價值觀等也開始被質疑。高甜劇與「叔味」劇的差距背後,既有創作觀念的差異,更有影視圈創作環境和社會觀念的影響。

國產劇:談情好辛苦

「最大的問題不是老少配,而是搭配得不合理。」在許多觀眾眼中,不注重身材管理的陳建斌和女主缺乏CP感。但也有人認為,搭配不和諧並不完全是因為選角不當,根本問題在於男主的人設。過去較為成功的忘年戀或年下戀(男女主間有一定年齡差)題材作品中,高齡大叔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青春,而在於人格魅力。但是《愛我就別想太多》男主身為身家過億的集團董事長,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卻因為夢到前女友是拜金女,便提出分手;因為想要擁有純潔愛情,和女主談戀愛並結婚後,發現女主已經知道他的真實身價卻不挑明,又馬上要離婚。

在一些觀眾眼中,陳建斌的表演其實沒有問題,甚至正因為他的表演才為這個完全不接地氣的角色注入生活氣息。但角色本身幾乎犯了同類劇中的所有「大忌」:一是讓身材走樣的男演員尬演「魅力大叔」、成功人士,觀眾不能理解行事如此隨意的男主怎麼會當上董事長;二是戀愛中的男主對戀人不斷說教,始終佔據道德高點,引發觀眾反感;三是劇中不乏物化女性的臺詞,例如「男人喝酒女人少插嘴」等。

不管是近年來流行的小鮮肉,還是之前流行過的霸道總裁或魅力大叔,無非是愛情劇生產出來的人設。從早些年王志文、張嘉譯飾演的大叔被追捧,到現在的宋威龍等人開始吃香,背後是年輕人的愛情觀在持續變化。同時獨立女性概念逐漸流行,以女性視角為主的電視劇作品不斷湧現,年下戀也藉此持續創造話題。但這些劇集總是讓觀眾的觀劇體驗始終是「又累又鬧心」。

一是因為這些國產「年下戀」電視劇過度強調年齡差。相對日韓同類題材作品對年齡問題的輕描淡寫,此類國產劇通過臺詞不斷強化這一點。二是鬧心的劇情,從《大丈夫》《我的體育老師》《小丈夫》的男大女小,到《下一站是幸福》改為女大男小,這些國產年下戀題材的電視劇中,先前甜蜜曖昧的二人一旦確定關係,馬上就會出現第三者、不通情達理的父母或是下一代的阻撓、金錢帶來的誤會等狗血劇情。

另一個問題是劇集背後隱藏的價值觀,年下戀成為國產影視劇熱門選題,與女性獨立的概念密不可分。這種題材劇打破了以前影視劇中男強女弱的定式思維。然而老一輩的觀念、年下戀男女主的事業、收入差距等,仍然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情線,這種在現實社會中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經過戲劇性放大後很容易過猶不及,令觀眾產生厭倦情緒。

而這也與我國電視劇集數過長有關,國外戀愛劇通常是10集左右,我們經常要拍到40集甚至更多。為了保持可看性,編劇除了沒事找事製造矛盾之外也沒別的辦法。

韓劇:發糖很浪漫

相比國產「年下戀」劇的苦情,同類韓劇從一開始就是主打劇情簡單、重在發糖的輕鬆模式。玄彬2005年主演的《我叫金三順》就是典型的年下戀,但故事卻是標準的韓劇式浪漫。金宣兒和玄彬在現實中相差7歲,但二人CP感十足,這部劇還打破當時韓劇收視率紀錄。2018年的《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也是標準年下戀,但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年齡差帶來的道德糾結上,節奏十分明快,第三集時二人已經確定戀愛關係並持續發糖。

近年來隨著韓劇日益注重劇情深度,在年下戀題材方面,韓國tvN電視臺也推出了有些壓抑的《我的大叔》,講的是底層少女與苦悶大叔相互治癒的故事。儘管帶有隱藏的年下戀故事線,但直到大結局兩人還處於感情不明的狀態,故事更多是在告訴觀眾如何面對人生失敗,而年下戀更多作為劇情元素氛圍融入故事中。

與韓式浪漫有所不同,日劇對年下戀的處理相對含蓄。1999年,松島菜菜子和瀧澤秀明就在經典日劇《魔女的條件》中演繹了一段師生戀。劇集中年齡和身份都相差懸殊的二人,面對來自各界的壓力分分合合,最終收穫幸福。近年來,來自日本有線臺的年下戀題材創作變得更為多元:2014年《今天不上班》這部講述年下戀的浪漫愛情喜劇,平均收視高達16%,成為當年日本NTV電視臺收視冠軍,並在日本引發「年下戀」的社會討論。而2016年的《賢者之愛》則為年下戀題材注入倫理元素,引發不小爭議。

日韓劇處理年下戀題材更成熟,原因除了電視劇工業更加成熟,還在於「年下戀」在當地已是經過多次探討的社會話題,觀眾對於這一設定不再陌生,反倒刺激主創不斷求變求新,而不是一味主打虐心梗。而對於國產劇來說,正因為「年下戀」依然是新鮮話題,又和國人傳統婚戀認知截然相反,相應劇情更容易帶給觀眾全新的觀感並引發話題討論。但接下來的挑戰依然是如何避免重複創作引發審美疲勞,及時進行創新和轉向,合理選角,遠離狗血泥潭。

相關焦點

  • 培育中日韓創新生態 打造科技引領新引擎 2020中日韓創新季在青島...
    早在1989年中韓兩國正式建交前,山東第一家韓資企業就已落戶城陽。目前,城陽區著力搶佔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先行區高地,2000多家日韓企業、400餘家日韓料理在城陽發展壯大,4萬多名日韓友人在此安居樂業,全國唯一的地方中日韓經貿合作國家級平臺—中日韓商務理事會青島聯絡辦已正式獲批,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開門納客,釜山經濟振興院等63家韓國官方機構、商協會和企業已經入駐。
  • 東協與中日韓(10+3)網絡視聽產業論壇成都舉行推動一批優秀紀錄片...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11月12日,2020年「金熊貓」國際傳播高峰論壇期間,由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主辦的東協與中日韓(10+3)網絡視聽產業論壇在成都召開,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的方式,邀請來自東協與中日韓(10+3)國家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政府主管部門
  • 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全文)
    >值此中日韓合作20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本國首相安倍晉三和大韓民國總統文在寅,於2019年12月24日在中國成都舉行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回顧三國合作歷程,展望未來合作前景。我們憶及20年前,中日韓領導人高瞻遠矚,在亞洲金融危機寒流中開創了中日韓合作。20年來,三國不斷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共同發展。建立了21個部長級會議和70多個對話機制,成為三國深化合作的主要平臺。2011年設立了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以進一步促進三國合作。三國貿易額從1999年的1300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7200多億美元,經濟總量在全球佔比從17%提升至24%。
  • 但中日韓翻拍向來敗多勝少啊
    不管把食堂裡的飯菜改成中國的蛋餅還是韓國的泡菜,中韓電視人終究還是拍不好日本的深夜食堂,因為食物容易本土化,文化融入本土化卻太難。日韓兩國互相翻拍已經有多年歷史,而隨著近年來中國影視行業與日韓相互翻拍經典IP逐漸增多,中日韓三國影視翻拍已經成為常態,甚至出現如《嫌疑犯的獻身》、《流星花園》等中日韓三國都出現翻拍作的情況出現。
  • 中日韓示範產業園:助力雙流國際範兒,譜寫新篇章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無數追光者和創造者,正在奮力譜寫雙流的新篇章。雙流正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中國航空經濟之都,構建與中國航空經濟之都城市能級相匹配的適航產業生態。要增強國際空港門戶樞紐輻射帶動作用,就必須擴大開放與交流合作,雙流著力於"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城市和國際知名航空城市締結友好城市關係,雙流·中日韓示範產業園便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 中日韓的《無極》
    2005年12月,陳凱歌的電影《無極》上映。很快,這部片子被譽為中國史上最爛的大片。
  • 中日韓影視劇同時流行起來年下戀,小奶狗、小狼狗你PICK誰?
    其實影視劇中一直不乏年下戀的題材,早在1999年,松島菜菜子和瀧澤秀明就在經典日劇《魔女的條件》中演繹了一段令人難忘的師生戀。2012年由金喜愛和劉亞仁主演的韓劇《密會》,是一段由鋼琴而產生的師生戀情。
  • 外交部:中日韓合作是東亞合作的動力源
    在今天(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中日韓三國共同發布了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中國的紹興市和敦煌市、日本的北九州市、韓國的順天市共同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是三國文化領域合作的重要項目。能否進一步介紹一下疫情期間包括文化在內的中日韓各領域合作情況?
  • 結合雙循環發展深化中日韓經貿合作
    「加強中日韓經貿合作,儘快擺脫經濟發展困局,成為疫情下彼此間的共同需要和戰略訴求。雙循環格局下,中國不斷展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能力,為深化中日韓經貿合作提供了重大發展機遇。」11月12日,在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舉辦的由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日韓經濟合作與發展研究中心第二屆中日韓經貿合作論壇上,與會專家就上述觀點達成共識。
  • 韓國設計師金炅均:東方文化體系下的中日韓字體和書籍設計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邀與會專家共話書籍設計,從中也可發覺不同國家的書籍設計師,對書本的不同思考和見解。此次帶來的是韓國藝術設計大學教授、平面設計師金炅均的論壇演講,近十年來他穿梭於韓國、日本、中國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工作,組織了很多學術活動。此次演講他的題目叫《同行》,講述韓國文字的發展,以及東方文字和文化間的交流。
  • 「強」,《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在韓國發布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11月30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
  • 莫比烏斯環上的中日韓翻拍潮
    中日韓三國仿佛置身於莫比烏斯環中,不肯太近,又不能太遠,在影視劇創作上兜兜轉轉,無限循環。置身於翻拍的輪迴中,很容易形成邏輯自洽的錯覺,自然也就難以找到自身可進步的空間。這大抵是翻拍劇不孚眾望的原因吧。憑藉著邊拍邊播、制播一體的模式,自上世紀90年代起,韓劇製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成為整個東亞文化圈電視劇行業的佼佼者。一些韓劇不僅在韓國播得火熱,就連在中國也熱度不退。
  • 中日韓結婚率下降,出生率創新低,這是為何?
    雖然說中日韓三國都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不錯的成就,但是目前三個國家卻都陷入了人口危機。要知道人口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中國也是憑藉人口紅利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國內經濟發展向好,為何中日韓三國卻面臨著人口危機呢?
  • 李克強總理訪問韓國並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前瞻
    這是李克強就任總理以來首次訪問韓國,也是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中斷3年後重啟。此訪不僅將夯實中韓雙邊關係,還將開啟東北亞乃至東亞區域合作新局面。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是推動東北亞合作的重要平臺。這一機制脫胎於東協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2008年12月首次單獨舉行,先後舉行了五次會晤。
  • 中日韓對抗賽B5賽區決賽落地吾悅廣場,決賽一觸即發
    盼望著盼望著,第七屆極限之地PUBG中日韓對抗賽來了!繼8月8號B5賽區預選賽啟動後,極限之地PUBG中日韓對抗賽B5賽區決賽張弓弦上,將於8月15日在揚州吾悅廣場B5電競館打響,屆時跨圈電競明星茄子攜手shox與six god空降現場,強手雲集群雄逐鹿,必將點燃新一輪的賽事高潮!
  • 中日韓的筷子的區別竟然這麼大
    受古代漢文化的影響,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居民也學會了用筷子進食。使用筷子進食是一種文化,儘管今天中日韓三國都有使用筷子進食的文化,但由於歷史和本土化的影響,筷子在三國之中均不盡相同。中日韓三國都是用筷子,但是相互之間有一些不同。日本:日本的筷子是相當短,而且筷子尖非常的鋒利。他們使用的是木筷子。中國:我國的筷子很長很厚重,筷子主要是木質的,當然有些地方也會用塑料筷。
  • 共同致力於構建新時代的中日、中韓關係,中日韓合作為什麼會柳暗花明?
    相較於數年前的中日中韓關係,今天的關係可以說是柳暗花明。不但逐步走出因相關問題所形成的陰影隔閡,而且正在邁向新的高度。那麼,哪些因素使中日中韓關係柳暗花明呢?這完全不同於傳統西方列強的崛起之路。也就是說,中日中韓關係的改善,很大程度上在於中國一方面越來越具備強大的實力,但另一方面又始終採取正確的對外政策。這兩個方面的有效結合,使日韓對華疑心和猜忌沒有因中國崛起而提升,同時也越來越正視中國的崛起、接受中國的崛起甚至部分承認中國的崛起。
  • 影視劇中的年下戀盤點,多以be收場
    以前大家經常聽說姐弟戀,爺孫戀,忘年戀之類,沒想到現在開始流行年下戀了,還是近些年來各大影視劇中的一個主流,而且在現實中也不在少數哦。年下戀,其實是指採取主動的一方比被動的一方年齡小,目前影視劇中還是小姐姐配小奶狗的組合比較多,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熱門影視劇中的年下戀。
  • 《醫院藍皮書》2019屆中日韓最佳醫院100強
    本文轉載自:艾力彼觀察中日韓三國開啟合作與交流已有20年,在此過程中,中日韓三國互為重要夥伴,經濟互補性強,產業融合度高。中日韓三國在醫療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同樣源遠流長。新冠疫情以來,中日、中韓之間保持著密切溝通與聯繫,展現出東亞文化共有的價值認同。以攜手對抗疫情為契機,中日韓在醫療領域的合作有望走向深入。
  •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漢字統一在計算機世界實現
    中日韓三國都有使用漢字的習慣,那麼三國有為漢字的統一化作過努力嗎?在2010年「東北亞名人會」第五次會議上,中方代表提出編制一份《中日韓共用常見漢字表》的建議,得到日韓代表一致贊同。經過中日韓三國有關人士歷時近6年的共同努力,在2015年11月30日韓國首爾舉行的"東北亞名人會"第十次會議發布,《中日韓共用常見808漢字表》韓文版新書編成發布。各國與會專家都認為,「這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的事情」,「對東北亞將產生深遠影響」。「漢字不僅是儒家文化圈國家的過往記憶,更是當下鄰國民眾之間交往最直接的工具。」紀寶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