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2018上海書展期間,由劉海粟美術館、上海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多場學術論壇從「書籍設計的形態與美學」、「亞洲藝術書籍的差異與共性」等多緯度探討國際書籍的發展。「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邀與會專家共話書籍設計,從中也可發覺不同國家的書籍設計師,對書本的不同思考和見解。此次帶來的是韓國藝術設計大學教授、平面設計師金炅均的論壇演講,近十年來他穿梭於韓國、日本、中國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工作,組織了很多學術活動。此次演講他的題目叫《同行》,講述韓國文字的發展,以及東方文字和文化間的交流。
金炅均
韓國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期,一直使用漢字(即便在今天,由於韓漢字仍在使用中)。大約在中國明朝,朝鮮君主即創建了韓文,近現代以來一本韓文的《聖經》是流傳較廣的印刷物。(編者註: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韓國才開始全面實行韓文教育,漢字才慢慢從韓國教科書及官方文件中減少。但由於韓文是表音文字,由此也帶來一些問題。)
韓國寺廟中的漢字匾額
早期韓文讀物
從木版印刷、活字印刷到數碼印刷,韓文發展至今,一百年前,朝鮮半島為了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創辦了一份韓文報紙《獨立新聞》。對比如今的韓文不難發現,其中很多字體變化明顯。其實表音的韓文是形狀模擬發音時舌頭和嘴形的形態,變化而成型的文字。
韓文報紙《獨立新聞》
韓國設計師為韓文注入新元素
對於當下韓文的變化,就不得不提安尚秀。他被認為是重現韓文之美的設計師,並且在1985年設計創建了「安尚秀字體」,這種字體突破了漢字正方形的形狀,而變化出萬般形狀。安尚秀是一位世界級的藝術家,他有一張一隻手遮住一隻眼的照片成為屬於他的圖示。
韓國字體設計
另一位在韓國具有很大影響的書籍設計藝術家是鄭炳圭,1970年代,他率先把摩登的設計理念和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在設計裡,近年來,他創新性地用膠帶做了一些字體,目前還用比較實驗的方法做了「一冊一書」,一本書用不同的字體呈現,用膠帶創造新的字體。
韓國書籍設計
現代韓文中,還有一位重要的設計師,更確切地說,他是一位書法家——姜炳仁。在中國或許大家對他的名字是陌生的,但「燒酒真露」這幾個字就來自於姜炳仁的設計。他脫離了傳統書法的概念,在一些實驗性的韓文書法中探索和努力。在韓國,他的字體被越來越多的運用在電影標題、書籍封面,以及包裝設計上。儘管目前文字的設計越來越數位化,但他依舊希望用手寫字體來表現自己的表情和感情。
帶有書法元素的韓國海報
韓國還有一位年輕的女性設計師——安智美,作為年輕一代,她不僅做有趣的設計,而且創立了一個出版社,從策劃、製作,到出版都親力親為。
安智美的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也正因為韓文是年輕的,所以不只是出現在平面設計中,在服裝設計、建築等領域韓文被廣泛應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韓國館的外觀便是以韓文為主題設計的。
韓文運用在服裝設計中
中日韓,東方文化的互通同行
韓文同中文、日本同屬東方文字,在日常的教學中,中日韓三國之間也有很多項目的合作。我的工作團隊和日本有一個為期一年的遊學項目,兩國設計師互相感受對方國家的文字和文化。
其中一位韓國學生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他覺得是東京是一個像密林般危險的城市,所以要做一個迷彩服設計,其實城市化的問題同樣困擾著中日韓三國。我們也把我們遊學工作坊的成果以書籍和展覽的方式呈現。
我覺得三國之間的交流理解,不單是要用腦子,更要深入互相的理解。在書法、傳統音樂、現代舞蹈中都可以產生互動,交流中也可以看到國家之間的互相不同,不同或許存在於語言、菜品、文化中,但也因為不同讓文化多樣化。
韓日平面設計交流50周年展覽現場
此前也有一個展覽,是關於韓國和日本平面設計交流50周年的,展覽最終呈現表達50年的時間軸,這是我從中國呂敬人處了解到的信息圖表的表達。
我特別喜歡這句俗語:」若要走得快,獨自前行,若要走得遠,結伴同行。「 五年前我策划過一次叫「紙張注入」的展覽,當時做了一些紙的LOGO我們是通過紙的想像探究紙張的未來。
紙張是有聲音的,像風也像水,老子曾說過,「上善若水」這是東方文化帶給我們的體悟。
(註:本文根據論壇演講整理,圖片均由金炅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