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秉楠(1933-2020)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9月25日發布訃告:傑出的藝術設計教育家、設計家,中共黨員、離休幹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教授餘秉楠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1992年,餘秉楠是首位進入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的華人設計師。他在書籍設計與字體設計都有非凡的成就,將網格系統與西文設計帶到了中國。
餘秉楠1933年出生於上海,1956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然後經過中國文化部的考核,餘秉楠被選派到民主德國學習。餘秉楠是新中國第一代選派的留學生。學成歸國之後,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出版了多本設計書籍,也成為清華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設計人。
「友誼體」是餘秉楠的成名之作,也是對中國十分有歷史意義的一套字體。留學期間,餘秉楠接到老師給的第一個創作任務——一副適合用於多種排版、在中國使用的字體。
友誼體
作為中國人設計的第一套正文拉丁字母,友誼體在歷年內獲得了谷滕堡終生成就獎(首位亞洲獲獎者)、「當代最佳印刷字體」獎、德國文化部長獎、東京藝術指導俱樂部(TDC)獎等多個獎項。
《辭海》的字體,宋一體、黑一體、宋二體、黑二體
1962年,餘秉楠以優異的成績從萊比錫畢業,謝絕了導師的挽留後便回國了。回國之後,餘秉楠加入了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參與了為《辭海》設計的「宋一」、「黑一」和為《毛選》設計的「宋二」、「黑二」。1963年,餘秉楠為《辭海》專門設計了一款拉丁文字體,名為「辭海細體」,該字體是新中國生產的第一套拉丁字母印刷活字。1987年,為了甩掉以往宋體的「角」,擺脫機械感,餘秉楠通過馬克筆的反覆書寫試驗,最終創作完成了一款名為「圓宋」的印刷字體。(文/畹町)
亞洲 | 佳士得亞洲區前總裁魏蔚魏蔚
近日,厲為閣(Lévy Gorvy)宣布佳士得亞洲區前總裁兼主席魏蔚將出任厲為閣亞洲區創始合伙人,同時,厲為閣將改名為「厲蔚閣」,代表多明尼克·李維(Dominique Lévy)、布賴特·格文(Brett Gorvy)和魏蔚三位合伙人的名字。魏蔚將與厲蔚閣亞洲區總裁李丹青共同合作,帶領畫廊策劃展覽活動,同時加強與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各地的藏家、鑑賞家和藝術家、藝術機構的業務夥伴關係。
魏蔚在接受《藝術新聞》採訪時表示,作為一家更專注二級市場的畫廊,穩固強壯的人脈網絡是經營畫廊的核心競爭力,在找到好的藝術品的同時,在目前多變的經濟與市場環境中,快速地找到合適的買家接手也是關鍵因素。「在這種時候,速度要快。」魏蔚說道,藏家可能突然收緊資金,也可能突然有閒置資金,「你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經營二級市場的兩大根本問題是:好藝術品在哪裡?資金在哪裡?如何將這兩個方面以最快速度進行匹配。在魏蔚看來,藝術品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應該緊緊圍繞藝術本身的內容和速度。
對於國際畫廊而言,將頂級藝術品留給歐美藏家似乎是更安全,也更便捷的方式,但厲蔚閣會將這些藝術品優先考慮放在亞洲市場上。格文坦言,「短期內,亞洲仍然會是厲蔚閣呈現重要藝術品的主要陣地」。(整理/錢雪兒)
景德鎮 |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就任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品昌
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呂品昌近日獲聘就任景德鎮陶瓷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呂品昌1962年生於江西。2008年11月至2020年9月曾任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雕塑系主任、雕塑創作研究所所長。
從1995年呂品昌調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建立陶瓷工作室算起,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已經工作了25年。對於雕塑系的發展,呂品昌表示做系主任這些年,並沒有做太多的拓展,他延續之前積累下來的教學結構和體系,繼續深化已有的一些課程建設,另外逐步拓展雕塑系的學科建構。
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伴隨著運用陶瓷媒介展開創作與思考,呂品昌陸續發表了一系列有關陶瓷藝術的論述,其中 「論陶瓷缺陷肌理及其對雕塑介入環境的意義」「陶瓷特質論」等文章,對傳統技術審美理論提岀了反思,「缺陷」肌理的審美論述為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在理論方面奠定基礎。
2015年,呂品昌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專訪時談到,「當代陶藝既不能拋棄中國文化傳承,也不能一味複製前人。陶瓷的前沿要面向陶瓷的未來,不斷拓展陶瓷材料發展的可能性。」(整理/畹町)
上海 | 藝壇伉儷樂震文、張弛樂震文(右)、張弛夫婦
9月25日,「琴瑟和鳴:樂震文、張弛『替山河立傳,為時代留影』聯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這是海上畫壇的樂震文、張弛伉儷首次聯袂舉辦聯展。
在此次展覽中,其中既包括他們的代表作,如樂震文一系列巨幅山水,張弛的《雲水謠》系列、城市山水題材代表作《海上攬勝·七十長卷》;也有這對藝術伉儷新近創作的南極題材系列水墨,用中國式的筆墨描繪南極。
樂震文、張弛的繪畫創作歷程,幾與改革開放進程同步,可以令觀眾感受到改革開放帶給這個時代藝術家的發展契機和藝術家自身所勃發的創造力。
樂震文、張弛《淨土蕩塵埃》
「畫畫時,我喜歡靜靜地輕輕地磨墨、展紙、執筆,靜靜地思維,隨即出來各種的形態,就是這樣的形態,也不讓它有即時的肯定,一定是漸漸顯現,隨時修整。通過周圍物體的表述,才慢慢地看出這一個物體的形態和深度,我把這個過程稱為『養』,我的畫是慢慢地『養』出來的。」這些隨想,都來自樂震文。(整理/畹町)
上海 | 藝術家安德烈·布特茲安德烈·布特茲
近日,德國藝術家安德烈·布特茲(André Butzer)的個展「光、色彩與希望」(Light, Colour and Hope)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舉行。展覽圍繞布特茲最為人熟知的卡通形象與色彩風暴,呈現其25年來的實踐成果。
作為其經年探索的成果之一,此次展出的「納薩海姆」系列是布特茲託生於畫布空間的一個烏託邦。納薩為美國宇航局(NASA)的音譯,指代遙遠的彼岸;而海姆(Heim)在德語中則意為家。「納薩海姆」既內指他未受外界侵襲的精神領域,又可以外拓為介於這種遠近之間的繪畫空間。這一特別的存在使得布特茲能夠掙脫物質世界的時空束縛,從而獲得自由。
安德烈·布特茲 《光,色彩與希望:納薩海姆系列油畫:抽象畫4710號》
布特茲的藝術同時受到德國表現主義與流行文化的深刻影響,並由此開創了個人風格。他1973年生於德國斯圖加特,長於美國流行文化的盛行年代,見證過「柏林圍牆」的倒塌,曾幻想一個桃源般的加利福尼亞,但是在2001年移居洛杉磯後,又陷入了一種鄉愁。布特茲的藝術同時受到德國表現主義與流行文化的深刻影響,並由此開創了個人風格。他的繪畫遊走於具象與抽象之間,將不同的圖像平等地置於畫布之上。你能在他的畫裡辨認出類似卡通的形象,或是德國表現主義的用色與線條,但又不能將其歸於任何一類。
「我就是我藝術的一部分」,布特茲這樣說道,他在作品中保持自我的隱身,又轉變為「光、色彩與希望」的化身。如今,布特茲的作品收藏於柏林漢堡車站現代藝術博物館、洛杉磯郡立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文/錢雪兒)
上海 | 藝術家郭利偉郭利偉
9月26日,藝術家郭利偉的個展「心遊大荒」在上海BAC竹園藝術中心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郭利偉三個作品系列——《遊園》、《山行》和《石孕》。
郭利偉的作品包含東方美學的特質,他將中國書法的線性技法運用於繪畫創作中,取代了傳統西畫對光影和透視關係的強調。另一方面,他熟悉西方創作媒介的屬性,其濃烈的顏色和肌理質感為中式景致帶來了歷史感。
郭利偉「心遊大荒」個展作品
此次展覽借用了清代黃鉞所著《二十四畫品》其中的一品「沉雄」作為策展線索,即「目極萬裡,心遊大荒。魄力破地,天為之昂」。用古代文人的美學觀來形容郭利偉的創作頗為契合,大氣而不張揚,灑脫而不混吝,在東方的含蓄之中隱含著力量。
郭利偉1974年出生於河南鄭州,199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工業設計系,美學觀的背後反映了個體的自身語境和道德觀。成長於北方黃河流域的畫家,骨子裡帶著中原文化的烙印——粗曠、熱烈、厚重、沉穩、謙遜。因而,他刻畫的園林、庭院、石山等也呈現著拙樸氣質,他對寫意的追求也是內心的寫照。(文/畹町)
上海|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在從藝四十年之際, 六十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季益順9月27日於上海中心大廈寶庫文化中心舉辦了「金玉琅琅·雲間摶砂」——季益順師徒紫砂作品暨「福祿壽·玉金砂」展,展出了季益順及其主要弟子的作品,呈現了當代紫砂藝術的傳承與探索。
季益順
季益順 1960年生於陶藝之家,後隨紫砂名家高麗君、王小龍學藝。在恩師的言傳身教下,對紫砂藝術有著深刻理解的他,練就了精湛、嫻熟而全面的手工制壺技藝,年輕時即在紫砂壺藝界嶄露頭角。他在繼承千年紫砂的文化傳統的同時,不墨守成規,將高雅的紫砂藝術與「日用」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在造型與裝飾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創新。他將壺藝造型與中國書畫、雕塑完美相融,「畫在壺上、壺在畫中」,開創並形成了具有「詩情畫意」特色的「季益順紫砂藝術流派」。他的《江南水鄉一景》五件組壺獲第八屆全國陶瓷創新設計評比金獎。
季益順紫砂壺
季益順認為,紫砂文化是在繼承和創新中不斷發展的,此次在寶庫文化中心舉辦師徒紫砂展覽,既是紫砂技藝薪火相傳的典範,也是紫砂文化與海派文化交融的集中展現。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宜興紫砂,兼具韻致、天趣,在海派書畫金玉之砂與筆墨之意,在海派文化的推動下,二者因緣際會,逐漸珠聯璧合。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先生,丁蜀鎮黨委書記陳雪峰以及寶庫明日匠心總經理韓穎等表示,上海開埠以來,作為中西文化交融之地,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孕育而生,為紫砂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海派文化深具積極向上、不拘一格的文化屬性,更成為一大批紫砂名家、文人墨客共同施展才情的舞臺。(文/李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