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特赦1959》口碑載道,反派是亮點,馬曉偉一個鏡頭徵服觀眾。
▲央視《特赦1959》收視率穩居第一
央視一套熱播的《特赦1959》收穫了良好的口碑,收視率也穩居第1,直播關注度最高破2,把熱播劇《小歡喜》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可以說是近幾個月央視首播的獻禮劇中最優秀的作品。
優秀的獻禮劇需要具備以下幾點,脫離懸浮特色,真實貼切;演員演技好是基本要求,當然在搭上這班「正旋律」之車的前提則是老生常談的一個話題——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影視劇是否好看的終極奧義。
《特赦1959》聚焦「戰俘改造」這一冷門歷史,拋開此前主旋律電視劇主題先行的表現方式,從戰俘思想改造的角度將這段故事表現出來。故事情節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進行了巧妙地加工,國民黨戰俘在面對改造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有滿腦袋「忠孝節義」、「不成功便成仁」採取自殺、絕食甚至逃跑的;有擔心會遭到對方報復、痛哭不已,醜態百出的;有在被俘之後,即開始極力討好解放軍官兵,立功心切的;有參與了策反工作和戰場信息諮詢工作等等,這些情節的交織塑造出了一個吸引人的好故事。
昔日的國軍大將,今日的階下囚,這一反差需要演員表現出來。令人驚喜的是,反派演員的演繹恰到好處,肖榮生飾演的杜聿明悲觀厭世、自稱「喪家之犬」,趙恆煊飾演的王耀武積極改造,米學東飾演了多疑善變的國防部保密局華北行動處中將處長劉安國,徐永革飾演了故意搗蛋、只求速死的國民黨軍少將師長葉立三,馬侖飾演了迷信偏執的國民黨軍中將兵團司令蔡守元……幾乎每個角色都很飽滿、立體。
值得一提的是「蔣介石」這個角色,蔣介石雖是戰敗方,但是聽到自己的將領們被關押在內地深感痛心,老淚縱橫。雖然戲份很少,但是演員馬曉偉的演繹讓人動容。不誇張地說,反派演員撐起了這部《特赦1959》。
可能是反派角色太亮眼,結果正面人物的限制較多,往往得不到發揮。《特赦1059》正面人物人設模式化,剛正不阿、正氣凜然的領導,總會有一些衝動的下屬。而且個別青年演員對角色還原度也不高,比如戲份不少的記者徐高平,角色塑造失敗。
唯一能與反派演員抗衡的正面角色演員也只有男主角張鐸了,他的演繹風格屬於輕鬆自然型,不慌不忙、不緊不慢。看得出,在「王英光」這個角色的塑造方面他是下足了功課,每一場與趙恆煊、馬侖等老戲骨的對手戲都認真負責,是一位很優秀的實力派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