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薦曲目--《神人暢》古琴曲
推薦理由
《神人暢》是中國古琴曲,作者為上古聖王——帝堯。曲調古樸、粗獷,節奏鏗鏘,是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以「暢」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其琴譜僅見於明代汪芝1541年所編撰的《西麓堂琴統》。由於古琴曲中「暢」體裁的很少,物以稀為貴,此曲深得世人重視。2003 年文化部組織申報中國古琴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時,曾對《神人暢》以較大篇幅作介紹。
背景資料
《神人暢》是中國古琴曲,是唐代以前僅兩首記載下來以"暢" 為題材的古琴曲之一,整曲僅用到一至五弦。此曲表達了昔日部落領袖"堯"祭祀之時彈琴,奇妙琴聲感動上天,使天神降臨,與人們歡樂歌舞,共慶盛典。
現存最早關於此曲的記載出現在漢·桓譚的《新論·琴道》中,他說:「《堯暢》,遠則兼善天下,天下通暢,故謂之『暢』」。只是不知『堯暢』是原始曲名,還是堯《神人暢》的簡稱。但由此可以斷言,《暢》曲是早在漢代就已廣為流傳的名曲。
《樂府詩集》卷第五十七「琴曲歌辭」條所載之《琴論》上說:琴曲「有暢、有操、有引、有弄」,其中,「暢」是「和樂而作」,「言達則兼濟天下,而美暢其道也」。據此可知《神人暢》在早期,或者說在南朝·宋代之前曾經是琴歌的形式。「暢、操、引、弄」四種最早琴曲體裁都有傳譜,《琴操》就載有「五曲、九引、十二操」,但「暢」體裁的琴曲惟有兩首:一是《神人暢》,另一首是《南風暢》。在同卷所載《神人暢》解題的後面,還附有其歌辭。
《神人暢》的廣受重視,還緣於此曲中顯示了頗有淵源的漢魏遺音。生動地描繪了古代宮廷舞蹈場景,表現了「堯彈琴,神人現」的神話故事。琴曲開始一大段溝通神靈的泛音(天音)由遠而近,如同天帝對人的啟示,仙音飄然而至。隨後便是一段有節奏起伏的散音(地音)、按音(人音),似乎把人帶入一次虔誠的祭祀裡,那開闊的氣感就如祭祀天帝般的舞蹈,神秘而有韻律。琴曲最後出現了天人合一般的景象。聯繫樂曲新奇、神妙而又奔放、熱烈的音調,我們確信它描繪的與其說是人們心目中的神仙世界,不如說是再現了遠古人們生活的神奇畫卷:部落聯盟首領「堯」祭祀時彈著琴,奇妙的琴聲感動上天,使天神降臨,人們為此歡樂歌舞,慶祝這一盛事。
此曲的音調古樸,粗獷,節奏鏗鏘,其淳樸自然的原始祭神舞蹈節奏使得曲風蒼古雄健,如江河行地,音節清瑩透亮,似日月經天,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天人合一」觀念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賞析評語
六朝時期謝希逸《琴論》曰:《神人暢》,唐堯所作。堯彈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古今樂錄曰:堯祀天座有神見堯曰洪水為害命子救之。《神人暢》此曲在 2003 年文化部組織申報中國古琴入選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時,曾以較大篇幅作介紹。
古琴曲《神人暢》的特色是只用了五根弦,竟有如此生動的藝術效果;還有就是它把十三個徽位的泛音全部都用到了。據記載,晚唐時期的琴家陳拙的琴論中講到,有兩首琴曲用了「徽外」聲,其中之一便是《神人暢》,上,下兩準各用一聲,謂之「神授聲」。泛音清晰透明,屬陽,用它表現神。至於十三徽全用甚至還用了徽外,則表現神的無所不在,泛音段的旋律是一種傾訴性的語言,描述了神對人的感情,博大而寬宏。
關注茶香記訂閱號
每天中午12點更新精彩原創視頻
內容涉及茶道、香道、花道、人文、藝術
讓生活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