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 馬英九演說:抗日戰爭始於甲午、始於臺灣

2021-03-05 兩岸視點

導讀:據臺媒報導,馬英九7月7日以預錄影片方式,在國民黨舉辦的七七抗戰八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說。馬英九稱若真要推算中國人的抗日,應該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起算,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民眾發起抗日運動,包括前二十年的武裝抗日,以及後三十年的政治和文化抗爭。因此可以說,「中國抗戰始於臺灣」。

資料圖:馬英九參加島內抗戰勝利紀念活動

馬英九提及,大陸近年主張「抗戰14年」,認為抗戰應該由民國20年(1931)的九一八事變起算,但是若真要推算中國人的抗日,應該從1894年的甲午戰爭起算,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民眾發起抗日運動,包括前廿年的武裝抗日,以及後卅年的民主抗爭。因此可以說,「中國抗戰始於臺灣」。

馬英九也說,紀念七七事變、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目的並不在於仇日、反日,而是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在於期望中日兩民族之間仇恨終止、友誼開始,不再重蹈慘痛經驗;在於期許雙方能追求區域及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平解決爭端,鞏固世界和平,「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

馬英九演講全文如下:


今天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八十周年。八十年前的今天,駐屯在華北的日軍,假借尋找演習失蹤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索,被我守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斷然拒絕,日軍乃砲擊宛平縣城,國軍被迫迎戰,因而爆發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十天後,蔣委員長在廬山宣言中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對日全面抗戰於焉爆發。

這八年的戰爭中,我方雖然裝備、訓練落後,實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但在蔣委員長「以空間換取時間,抗戰到底」的大戰略下,軍民一體、眾志成城,歷經四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含268位殉國將領,以及將近2000萬的無辜百姓後,成功抵禦外侮。不但保衛國土、牽制日軍、協助盟軍,贏得二戰、提升國譽、尤其是光復臺澎、洗雪割讓50年的奇恥大辱,更是值得欣慰。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八十年後回顧,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近年來,大陸當局主張對日抗戰並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要從民國20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將局部抗日概括納入。如果這個主張成立,對全體中國人來說,1894年的甲午戰爭就已經是抵抗日本侵略的起點了,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對我們臺灣人民來說,早在「九一八事變」的36年前,臺灣人更已經投身對日抗戰了。這場抗戰,發生在清光緒21年(1895年)5月至11月,史稱「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始因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給日本。當時全國各界強烈反對,臺灣人民更是萬分悲憤,居民乃在全島各地組成義軍,結合劉永福的黑旗軍,頑強抵抗入臺日軍,迫使日軍多次增兵,總共出動兩個師團兵力。從1895年5月底日軍近衛師團在臺北縣澳底登陸,穿過臺北,一路循桃、竹、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打到屏東,耗費近六個月之久。戰況激烈,死傷枕藉,日軍攻臺統帥─明治天皇親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和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均因參戰而死。日軍承認,乙未戰爭的難度和死傷,甚至超過前一年甲午之戰的陸戰——遼東之戰。

臺灣軍民將士用命,造成日軍相當死傷。日軍心有不甘,瘋狂報復,大量殺害無數英勇的臺灣軍民。當時,日軍所至之處,都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的「無差別殲滅」,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掃蕩」,使無數城鎮淪為煉獄焦土。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傷總計有十萬人之多。當時的臺灣人口不到300萬人,臺灣人在這場抗日戰爭中,死亡超過3%人口,並不亞於42年後八年抗戰在大陸軍民的死傷比例。

而日本即使憑藉優勢武力,攻佔全臺,然而在其統治之後,臺灣人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暴運動仍然不斷。因此到了1898年,當時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他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頒布「匪徒刑罰令」和「土匪招降策」,誘騙抗日誌士「歸順」,並隨後將他們集體屠殺。後藤新平更在1921年《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一書中承認,1898至1903之間,誘殺近12000名抗日誌士,可見日本殖民政府的血腥統治。

不過臺灣人的抗日誌業並未就此屈服,即使到1915年,日本已經統治臺灣20年了,都還會爆發像臺南「西來庵事件」(亦稱「噍吧年事件」)的抗暴活動,被捕近兩千人,866人被判死刑。如此大規模的抗日起義,足以顯示見臺灣人抗日的火苗始終不息。

在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等團體則以非武裝抗爭的策略延續抗日誌業,要求臺灣總督府撤廢壓迫臺灣人民的「法三號」以及展開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參與其中的許多志士因此被捕入獄或是遭到嚴密監控。1930年甚至還爆發由南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莫那魯道頭目所領導、震驚世界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其規模之大、意志之堅,迫使日本殖民政府使用飛機、大砲和毒氣來鎮壓,造成800多位臺灣人死傷。在先賢蔣渭水向國際聯盟檢舉後,國聯派員調查,東京國會質詢,在內外壓力下,臺灣總督石冢英藏總督及臺中州廳官員四人引咎辭職,轟動全臺。

也就是說,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抗日運動從未停歇。臺灣抗日誌士從早期的丘逢甲、劉永福、吳彭年、吳湯興、姜紹祖、簡大獅、柯鐵、林少貓、餘清芳、羅福星等人的武裝抗日,到中期林獻堂、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蔡培火等人的爭取民主自治,再到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人的地下運動,都以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抗爭。其中更是有不少志士,遠赴大陸,以各種方式投入八年抗戰。例如李友邦、宋斐如和丘念臺分別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及廣東東區服務隊;李萬居和謝東閔分別參加國際問題研究所及廣西日報、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徵軍、黃朝琴投入外交界,出任國內外要職,都從不同面向為抗戰貢獻心力。這些前輩投入抗戰,留下宛如史詩般的壯烈事蹟的同時,也都不忘光復故鄉臺灣,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他們意志堅定、行動積極,都令我們這些後輩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兩岸人民都曾因為日本軍閥的野心而被欺凌迫害,傷亡慘重,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戰爭,為同盟國抗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極大貢獻。然而由於時過境遷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並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也因此,牛津大學的米德(Rana Mitter)教授,在2014年出版一本講述我國對日抗戰貢獻的暢銷書,《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ies: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說明在八年抗戰中,那些中華民國軍民被遺忘,但卻值得流芳百世的事蹟,讓我讀來既沉痛、又驕傲。

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文字,是米德教授的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中國政府與人民不顧一切,抗戰到底,終於戰勝強敵,也證明各國新聞記者與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誤。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孤軍奮鬥、抵抗日本,在這段期間, 這個貧窮、落後的國家,牽制住一個全世界最高度軍事化、科技先進的八十萬強大軍隊,此後四年同盟國得以在亞洲與歐洲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有相當大的部分奠基於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

這一段話,曾經讓齊邦媛教授等許多讀者因歷史平反而落淚,我也不例外。兩年前政府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周年的活動中,我都要求國防部把這段話印在現場的牆壁、看板或海報傳單上。我為抗戰老兵頒授「抗戰勝利紀念章」時,也一定會提到這一段。

所以說,國軍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才是我國能從一個任人宰割的次殖民地,變成世界四大強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原因。這才是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而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偉業。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紀念七七事變、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目的並不在於仇日、反日,而是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在於期望中日兩民族之間仇恨終止、友誼開始,不再重蹈過往歷史的慘痛經驗;在於期許雙方能追求區域及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平解決爭端,鞏固世界和平。

【據臺媒報導綜合】

相關焦點

  • 臺灣光復75周年這天,馬英九勸:民進黨朋友請多讀點書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友平】據臺媒消息,今天(25日)是臺灣光復75周年,對於紀念這個日子的做法,民進黨有人卻聲稱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
  • 臺灣多個團體紀念全民族抗戰83周年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臺灣多個團體在紀念這一重要日子時呼籲兩岸中國人汲取歷史教訓,團結起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這樣才不愧抗日先賢先烈的犧牲奮鬥。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海峽評論》雜誌社、「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等團體7日在臺北舉行「七七抗戰83周年紀念大會」,臺灣抗日誌士後代、專家學者等100多人參加。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蕭開平致辭表示,今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今年也是臺灣抗日125周年。
  • 馬英九再看抗戰影片《英烈千秋》 數度感動落淚
    原標題:馬英九再看抗戰影片《英烈千秋》 數度感動落淚  中新網10月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臺灣電影中心策劃放映以抗戰勝利為核心的電影,今天邀馬英九觀賞「英烈千秋」,馬英九數度感動落淚。
  • 馬英九再看抗戰影片《英烈千秋》 數度感動落淚(圖)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10月3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臺灣電影中心策劃放映以「抗戰勝利」為核心的電影,今(3日)天邀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觀賞《英烈千秋》,馬英九數度感動落淚。
  • 臺灣印發抗戰英烈紀念月曆,八路軍將領左權首次入選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臺灣「國防部」12月25日以此為主題,編制印發「勇士國魂」紀念月曆。有別於往年的是,月曆內頁列出的抗戰殉國將領中,首次出現1942年犧牲的共產黨方面將領左權的名字。左權是抗日戰爭中共產黨方面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時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前方總部參謀長。
  • 臺灣軍方推出抗戰紀念月曆 八路軍左權首度列名殉職將領
    原標題:臺灣軍方推出抗戰紀念月曆 八路軍左權首度列名殉職將領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記者30日取得臺灣軍方推出的2015年抗戰英烈紀念月曆,在殉職將官名錄中發現1942年犧牲的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
  • 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專輯
    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中國軍隊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數。直接財產損失達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
  • 今天這日子,馬英九@民進黨:多讀書!
    馬英九(資料圖) 馬英九還在臉書上完整敘述歷史脈絡。他表示,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朝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朝割讓臺灣,丘逢甲當時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反映臺灣人錐心之痛。
  • 批民進黨「去中國化」國民黨紀念臺灣光復,馬英九吳敦義等人將獻歌
    中國國民黨今舉行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活動記者會,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王育敏表示,臺灣光復節是國民黨與臺灣重要的歷史連結,今年特別擴大舉辦系列紀念活動,期望帶領民眾憶起臺灣光復的歷史價值與意義。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盤點必看經典抗戰劇,致敬熱血抗戰英雄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的第75年,曾經遍體鱗傷的舊中國,已經再次呈現為盛世山河。不忘過去,不忘歷史,每一個中國人不應該忘記曾經的抗戰史。今天,小編要懷著一顆誠摯的心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些經典必看抗戰劇,重溫經典,也是致敬英雄,紀念抗戰勝利75年。
  • 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學術討論會暨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2020年...
    12月12日,由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主辦、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並就今後的抗日戰爭史研究展開了熱烈討論。朱漢國教授論述了從社會史視角深化抗戰史研究的必要性、重點研究領域,包括日軍侵略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衝擊、對民眾生活的衝擊等等。程兆奇教授以「抗日戰爭的特點與抗日戰爭研究」為中心探討了戰爭的基本形態、戰爭狀態、國土淪陷等研究問題,著重探討了偽軍的複雜性及其存在的特殊意義。吳景平教授特別強調抗戰史的研究對象值得深入探討。
  • 抗戰十二圖鑑:崢嶸歲月裡的「微表情」——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央視網消息:2020年9月3日,我們迎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憶往昔,那是一段不可忘卻的歷史;展未來,那將是一段永不會被塵封的記憶。它刻在漫漫歷史長卷中,它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裡。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它還有著更具象的表達,更細節的「呼吸」。銘記歷史,是為了啟迪未來。
  • 【方志四川•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劉庭華 ‖ 抗日戰爭:改變中華...
    中國人民不但在抗日戰爭中起了極大作用,而且在保障戰後世界和平上將起極大的作用,在保障東方和平上將起決定作用。中國在八年抗日戰爭中,為了自己的解放,為了幫助各同盟國,曾經作了偉大的努力。這種努力主要是屬於中國人民方面的。」這是對中華民族抗戰歷史地位作用的客觀科學概括。正是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抗戰,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 株洲市廣播電視臺集中收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向抗戰...
    9月3日上午,市廣播電視臺處級幹部、各媒體、部門負責人集中收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現場直播,重溫抗戰歷史,緬懷抗戰英烈。 直播結束後,大家紛紛表示,今天的勝利來之不易,這是無數中華兒女的犧牲換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我們一定銘記革命歷史,汲取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精神力量,繼續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不忘初心
  • 馬英九演說痛批蔡當局:自我感覺良好,人民感覺卻不好
    馬英九演說痛批蔡當局:自我感覺良好,人民感覺卻不好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4-3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
  • 兩岸團體紀念臺灣光復75周年
    本報臺北10月18日電(記者陳曉星)臺灣「光復節」始於1946年10月25日,以紀念臺灣於1945年擺脫日本殖民統治。今天,一場臺北—南京紀念臺灣光復的視訊會議在臺北舉行,兩岸歷史研究者、記錄南京大屠殺鐵證「馬吉影片」主要發現者邵子平、審判日本戰犯的「南京軍事法庭」庭長石美瑜之子石南陽、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22歲犧牲的抗日烈士樓芝文的親屬等出席視訊會議。
  • 馬英九香港視頻演說:強調九二共識 自嘲「不知香港這麼危險」
    從演講變為錄製視頻演講——馬英九申請赴港未獲批准一事,幾乎成為他卸任後與民進黨新政府的首次公開交鋒。不過,這位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顯然非常懂得用幽默的方式表達不滿。 馬英九在上周日(6月12日)得知赴香港演講申請遭拒後,改以一段在臺北預先錄製好的影片發表演說。 演講只能以視頻的方式在活動上播出。
  • 抗戰勝利紀念展啟幕 八大主題展現14年抗戰歷史
    70周年紀念活動專題新聞發布會。  文化部副部長董偉介紹,文化部將於今年八九月間,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聯合國總部舉辦《為了和平的紀念—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聯合國成立70周年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館長、新聞發言人李宗遠介紹,從7月7日開始,將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
  • 臺灣人過的這麼多節日竟都與抗戰有關
    在民進黨看來,軍人節是個「外來節日」,跟臺灣沒關係,他們怎可能誠心去紀念?跟大陸一樣,臺灣「九三軍人節」也是為了抗戰勝利。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向盟軍統帥麥克阿瑟將軍遞交降書,次日起中國政府決定放假三天,來慶祝這次來之不易的勝利。後來,9月3日便成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 臺灣人民的抗日戰爭
    當年的抗日戰爭,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牢記於心、永世不忘的記憶。不過曾幾何時,為保衛祖國神聖領土,臺灣島的軍民也曾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對割讓臺灣的抗日戰爭,史稱「乙未戰爭 」。由於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朝戰敗,隔年清朝便同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正約第二款規定:清朝要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其中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作為兵家必爭之地而一直被列強所覬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