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李翔時,本來已經到了他下班的時候,可他們科室依然燈火通明,所有醫生正齊刷刷地坐在電腦前,手指靈活地在鍵盤上敲打著……
李翔是涪陵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兼疼痛與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中醫師。大多數患者認識他一定是從別人口中聽到的,因為從醫20餘年來,他的名字顯然已經成為一種品牌,在患者之間口口相傳!
(涪陵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兼疼痛與康復醫學科主任李翔)
把追求醫術的長進作為終身課題
1998年,熱愛中醫事業的李翔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到涪陵區人民醫院工作。「那時候的醫療技術有限,患者若是頸肩腰痛,我們常用的治療方法就是牽引、理療等。」李翔回憶起那時候的醫療技術說,一個醫生若是沒有精湛的醫術,怎麼還能夠救死扶傷呢?
2000年,李翔到四川省骨科醫院進修中醫骨傷,自那之後,李翔走上了一條追求攻克疼痛性疾病的道路,並把追求醫術的長進作為終身課題。在進修期間,李翔聽聞了針刀的神奇之處,那個時候小針刀療法在整個中國才開始萌芽,進修回來以後,他就向院領導申請要去拜師學藝,師從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金澤民教授。學成歸來後,他成為了重慶市率先開展小針刀療法和銀質針療法的醫務人員之一。
(李翔正在帶領醫生進行查房)
二十年櫛風沐雨,二十年砥礪前行,他遍訪名醫大家,集各家所長,李翔說:「醫術的長進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刻苦鑽研是基礎,向他人學習是方法,敢於實踐是關鍵,總結的經驗是收穫,這樣才能將自己修煉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懷著滿腔熱忱,盡心盡力幫助患者遠離疾病
在李翔的身上有著滿滿當當的榮譽,但不管他身上有多少光環,他都始終懷著滿腔熱忱,用自己所學盡心盡力幫助患者遠離疾病。今年11月,70歲的潘某,因雙手不自主抖動2年,持物後抖動更加明顯,拿水瓢、菜刀均會因抖動導致掉落。潘某聽人介紹後,來找到李翔為她治療。根據潘某的症狀,或許很多人都以為是帕金森,李翔另闢蹊徑,對她的症狀進行了認真分析,並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精準地為她找到了病因。他利用針刀為潘某進行治療後,潘某雙手不自主抖動的現象消失了。「謝謝您,李院長。」潘某出院時感激地說道。
(李翔正在為患者做手術)
曾經還有一名患者頑固性背痛,到多家醫院就診,做了相關檢查後,結果均為正常。李翔思來想去,既然背痛是不可能沒有原因的,一定是遺漏了什麼,他建議患者去做胃鏡檢查,患者半信半疑,還是聽從了他的建議。結果還真就找到了病根——胃潰瘍。這個位於胃後壁的潰瘍已經接近穿孔,不及時處理後果嚴重。李翔說,面對某些疑難雜症,醫生的思路一定要放寬,不要局限於自己的專業,才能讓患者得到正確的治療。
不僅如此,他還會把自己的微信推薦給患者,便於他們後期諮詢。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他還擠時間在線上對患者進行隨訪、為他們答疑解惑。妻子還曾打趣說,他的眼裡似乎只有患者。
團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李翔深知一個醫生就算是再強大,力量也是有限的,團隊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2016年4月,疼痛與康復醫學科成立。作為科主任,李翔帶領團隊苦煉內功,開展新技術、新項目,不斷加強團隊的建設。在不到4年時間裡,他把以前科室僅4人,發展成為目前擁有醫護人員29人,年收治患者2700餘人的區域重點學科。學科在區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其工作業績得到了醫院和患者的一致好評。
(李翔在2020年風溼病學學術年會作學術交流)
除了帶領科室不斷前進和發展,作為副院長,他的肩頭也有著太多的責任與擔當,比如抓好學科建設、抓好業務、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等等,他說:「只有整個醫院發展起來了,才能造福一方百姓。」
談到未來,李翔的心裡有著太多期冀與目標。他將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拼搏奮進,不遺餘力當好患者健康的「守門人」。(文/何浪)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