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元朝杖刑是以七為底的,真的是忽必烈規定「杖刑減三下」嗎?

2020-12-28 網易

2020-10-14 02:39:59 來源: 史事拾遺

舉報

  元朝算是普通大眾相對陌生的一個朝代了,根本原因在於元代的中央朝廷存在感的確相對薄弱,很少出現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這樣的代表性君王。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可能很少能對這個王朝有太清晰的印象。但是實際上元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朝代,這段時間中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變化對於中華民族的歷史有相當深刻的影響。

  

  元朝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冷知識,比如有這麼一個流傳較廣的,即「杖刑減三下」。

  啥意思呢?就是元朝打板子打的都不是整數,而是以「七」為底的。元朝最輕微的的笞刑分六等,以七下為始,至五十七為止,每等以十為進位,尾數總為七;而杖刑分五等,自六十七至一百零七,每十下加一等。

  這種奇怪的規定讓不少人好奇,甚至連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也覺得新奇。他說,靼人的司法制度大致如下:「一個人犯了盜竊罪而不應處死時,就要受到一定數目的杖責,如七下、十七下、二十七下、三十七下、四十七下或一百零七下,根據所偷物品的價值和盜竊的情節而定。」 中國史書中對元朝杖刑的記載為:「五刑之目:凡七下至五十七,謂之笞刑;凡六十七至一百七,謂之杖刑。」元人自謂「國朝用刑寬恕,笞杖十減其三,故笞一十減為七。」

  

  元朝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規定呢?坊間很流行的說法是這是源於元世祖忽必烈大帝的指示,據說忽必烈表示: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於是元朝的肉刑都減了三下。

  這個說法是源於明人著的《草木子》:元世祖定天下之刑。笞杖徒流絞五等。笞杖罪既定。曰天饒他一下,地饒他一下,我饒他一下。自是合笞五十。止笞四十七。合杖一百十。止杖一百七。

  當然,忽必烈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很難證明,但即使是元朝的人,也認為這種方式實際是體現出朝廷的寬大。《至元雜令·笞杖則例》這麼說:「五刑總序曰:昔唐太宗除鞭背刑,更以笞杖徒流絞,然罪輕者笞一十,笞乃夏楚。今我大元聖聰又減輕笞七下,且易楚用柳,可見愛民如子也」。

  

  忽必烈大帝

  那麼,真是這樣的嗎?這種說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元朝朝廷是為了表示寬容,而降低了刑罰,這在封建政治倫理中屬於大大的德政,值得大書特書。但似乎元代官方並沒有為此歌功頌德,也沒有解釋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於是,這就要後人來研究出現這種事情的原因了。

  有一個正常的思路是:這是蒙古人的習慣法嗎?

  這個思路合乎邏輯,因為元朝在漢地的律法確實是根據宋金律法編的,但是宋金律法中規定的杖刑都是正常的整數,出現這種區別,是不是蒙古人融合了自己的習慣法呢?

  這的確有可能,因為蒙古人的確是有「喜九厭七」的習俗的。喜歡文物古玩的朋友應該知道「重九惡七」的俗語,即元青花飾紋飾的層次非常多,主要紋飾和輔助紋飾層層相接,往往可達八九層之多,其中九層最多,但七層的幾乎沒有。這也是源於此。

  

  甚至有些蒙古官員在寫漢字「七」的時候都故意反寫(不是右勾而是左勾),這甚至還引來一些不明就裡的漢人嘲笑,認為他們文化水平低。《草木子》記載:北人不識字,使之為長官或缺正官,要題判署事及寫日子。七字鉤不從右七轉而從左轉,見者為笑。

  這實際不太可能是這些當官的蒙古人真的不認識漢字,要不然,其它字都會寫,為何偏偏這麼簡單的「七」字會反寫呢?顯然有其它因素,最有可能的就是避諱。

  至於為何蒙古人討厭「七」,這和舊時蒙古民族的喪葬習俗有關。喪葬的民俗多以七為底數,根據《蒙古秘史》記載,早在成吉思汗之時蒙古舊法就規定:該值班而脫離的士兵,第一次責打三下柳條,第二次責打七下,第三次則責打三十七下。

  

  於是,這個「以七為底」習慣在元朝建立後也保存了下來。然而,漢人並不明白這是蒙古舊俗,就按照自己的習慣進行理解;而統治者蒙古階級呢?既然說的是好話,那也就默認沒有進行闢謠。

  至於為何沒有官方解釋,也許是蒙古人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大事,只是根據習慣順手這麼規定,覺得沒什麼好解釋的;也可能是蒙古人認為引入蒙俗進入刑罰,也許會激起漢人側目,就故意藏著掖著。具體什麼原因,就不得而知的。

  但,元朝也是有以十為底的杖刑和鞭笞刑的,比如逃稅、販賣私鹽、私宰馬牛等。元朝的法律規定是很混亂的。

  作者:雲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釐清「杖刑」的來龍去脈:「打屁股」刑罰為何流傳於世?真疼嗎?
    以國家法律法規的形式出現的杖刑最早出現在漢朝。漢景帝時頒布的《定箠令》,詳細規定了行刑時工具的質地材料和尺寸大小,格外強調了要打在屁股上。漢末曹操曾設「五色大棒」以示眾,宦官蹇碩的叔叔就曾因為違反夜禁而被曹操用杖刑鞭打。
  • 花千骨受到杖刑的刑罰,古代真正的杖刑怎麼打?
    隋杖刑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凡所犯重於五十笞者,則入於杖刑。唐代杖刑同於隋。唐律規定:杖皆削去節目,長三尺五寸。訊囚杖,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二分二釐;常行杖,大頭二分七釐,小頭一分七釐;笞杖,大頭二分,小頭一分五釐。並規定:「決杖者:背、腿、臀分受。」
  • 古代杖刑究竟怎麼個杖法?你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都是假的
    唐朝時,用於杖刑的法杖為荊條製成,「長三尺五寸,大頭二分七釐,小頭一分七釐」;宋代的法杖尺寸略大:「長三尺五寸,大頭闊不得過二寸,厚及小頭徑不得過九分」,重量不得超過十五兩,且「不得以筋、膠及諸物裝釘」;元代的法杖改為柳條,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徑二分二釐,長度還是三尺五寸;明代的法杖大頭徑三分二釐,小頭徑二分二釐,長三尺五寸;清代的法杖改用大竹板,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長五尺五寸,重不過二斤。
  • 杖刑
    那麼真如影視劇中所演繹的那樣,挨打的時候可以放枕頭或棉花在衣服之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這根本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首先你要分清是「杖責」還是「杖刑」。杖責者,主人持棍棒訓誡,這個不需要褪衣。「杖刑」者則是褪去衣衫,擊打臀部。
  • 古代「杖刑」打屁股有多疼?
    那在真實歷史上,「杖刑」也有這麼疼?更疼!「杖刑」到底有多疼?首先得了解下,古代的「杖刑」,都是怎麼打。其實,在隋唐年間以前,作為「五刑」之一的杖刑,一度和「笞刑」不分家,都是用根部厚一寸梢部厚半寸的竹製「棰具」狠打。漢朝時打一次,開始時分「笞三百」或「笞五百」,後來變成「笞一百」或「笞五百」。發展到隋朝時,打起來更常見逮什麼用什麼。
  • 古代的「杖刑」通常是打身體的哪個部位?打在身上有多痛?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五刑」之一的杖刑。說起杖刑大家都不陌生,不就是打板子嘛。在很多古裝劇中,杖刑是最為常見的刑法之一。例如《水滸傳》中,宋江就曾在公堂之上被杖打,痛苦的表情在臉上展現得淋漓盡致。當然,這也是影視劇中演出來的,那麼真實的杖刑到底有多殘忍呢?到底是打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呢?還有打在身上到底有多痛呢?下面就為大家一一解答。
  • 元朝滅亡後,幾百萬蒙古女子下場怎樣?朱元璋手段殘忍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這個短命的王朝僅僅存在了不到100年的時間就滅亡了。縱觀整個元朝,他們的皇帝大部分時間都在徵戰四方,元朝把我國的領土面積達到了最大。蒙古起兵驍勇善戰,可惜的是元朝末年的江山依然大亂。
  • 忽必烈與元朝
    1.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蒙哥遺留下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為波斯汗後,由於遠離蒙古,而沒有要求繼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阿里不哥作為幼子,已經成為蒙古本土上的統治者,並在蒙古都城哈拉和林紮營。作為蒙古地區的統治者,他準備在蒙古召開庫裡勒臺,以確保他被舉為大汗。而忽必烈搶在他之前行動。
  • 蒙古人徵戰四方,為何元朝不足百年就崩潰?專家:忽必烈做的好事
    忽必烈繼位後,蒙古人在他的帶領下一路徵戰,不僅佔據了中原大地,還不斷地開疆拓土,把西藏、滿洲、中西亞聯為一體,促進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忽必烈畫像令人疑惑的是,蒙古人如此彪悍勇猛,徵戰四方,為何元朝還僅存不到百年就覆滅崩潰了?對此專家表示:因為忽必烈犯了錯,都是他做的好事才導致元朝覆滅崩潰的。
  • 為何在元朝滅亡後,蒙古人不能再創造忽必烈時期的神話了
    為何蒙古騎兵在元朝滅亡後的六百多年中,不能再創造忽必烈在位時期稱霸世界的輝煌?這點其實從元朝稱霸時的大環境就能看出來。由於當時特殊的國際形勢,才能讓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有稱霸歐亞的機會。即使蒙古騎兵異常強悍,但其中也有很大的運氣成分夾雜在裡面。
  •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是如何協助丈夫興盛大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之妻昭睿順聖皇后察必察必皇后出自元朝後族弘吉剌家族,是濟寧王按陳的幼女,嫁給忽必烈後守第二斡兒朵。察必是忽必烈祖母光獻皇后的侄女,論輩分則是忽必烈的小姑母。而忽必烈的原配、守第一斡兒朵的帖古倫,正是察必的侄子脫憐的女兒,也就是察必的侄孫女。
  • 元朝滅亡前兩年,忽必烈為何不增加金錢投入?
    元世祖忽必烈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到各個城鎮徵戰,建立個個割據一方的大汗國。由於忽必烈早期由文化貴族統治,對兵員徵集十分困難,徵集一個兵員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徵集幾十個說不定徵集時還要加收其他費用,經濟開支大,支出多了物價自然上升。
  • 忽必烈推行改革,建立元朝,最後無奈毀於兒孫手裡
    ,元朝之所以能夠統一,其實和忽必烈實行改革有著密切的關係,後來元朝很快滅亡,也是因為元朝皇帝沒有繼續推行忽必烈的改革。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的軍隊也是以騎兵為主,在當時,步兵在戰場上根本不是騎兵的對手,所以蒙古族通過徵戰獲得了很多遼闊的土地, 每一支軍隊幾乎踏遍了亞歐大陸,忽必烈也藉此在中國的領土上建立了元朝。
  • 朱元璋滅元朝時,蒙古四大汗國為何袖手旁觀?
    而此時忽必烈是伐宋的主力,而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佔據有利地位。兩位同胞兄弟在汗位上必然要把親情放一邊,誰都意識到不爭下汗位,兩人都會面臨死亡的境地。忽必烈繼承汗位,並把蒙古帝國改為元朝,按照漢制進行統治。此時四大汗國名義以元朝為宗主,但各自為戰,沒人向元朝真正稱臣。 為何不出手幫元朝?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享國比較短的一個王朝,這個王朝後期起義不斷,最後被朱元璋所滅。很多人不明白,四大汗國都是成吉思汗的後人當汗,為什麼不出手相救呢?
  • 成吉思汗的蒙古汗國和忽必烈的元朝為什麼不是一回事兒
    由於遼國和金國被認為是我國的正統王朝,所以他們治下的蒙古各部都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忽必烈爭奪汗位的過程中,四大汗國因為站到了不同的隊伍導致蒙古汗國內部的分裂,除伊兒汗國支持忽必烈,剩下的三個汗國都支持阿里不哥。
  • 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建立元朝
    實際上,大元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地盤是今天的中國、外蒙古以及遠東地區。而蒙古人另外還建立了4個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和這四個汗國一度敵對,甚至互相開戰。除了伊爾汗國以外,其餘三個汗國根本就不支持忽必烈,而是支持阿里不哥。後忽必烈打仗擊敗阿里不哥,將其毒死,引起另外三個汗國的憤怒,雙方多次交戰。直到1303年元朝建立以後30年,四大汗國才形式上承認元朝為成吉思汗的合法繼承人,但雙方衝突依舊。
  • 古代刑罰為何喜歡打屁股?
    杖刑,用粗荊條擰成,擊打部位是背、臀和腿。打屁股也是杖刑的中一種,比笞刑中打屁股程度更重。徒刑,強制犯人勞役的刑罰。即勞役。唐朝不附加杖刑,而宋朝則加脊杖。流刑,就是將犯人流放到邊遠地區,不準回鄉。死刑,一般是兩種:絞和斬。宋元明清還加上了凌遲,明清加梟首。
  • 元朝與四大汗國
    元朝:1271年成吉思汗的四兒子 拖雷 的第四子 忽必烈 (是伊爾汗國建立者的親哥哥)在大都建立元朝,1279年南宋滅亡。 1、欽察汗國:由成吉思汗大兒子 朮赤 的第二子 拔都 於1242年建立。1502年滅亡。
  • 忽必烈為何要將蒙古帝國改為大元?大元二字是什麼意思?
    八月二日,明軍攻佔大都,由此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結束,大元國號從此成為歷史。忽必烈為何要以大元為國號?大元與大蒙古國是什麼關係?這一切還得從頭說起。公元七、八世紀,室韋部落逐漸崛起。《舊唐書·北狄傳·室韋》記載:室韋部落中有一支名為「蒙兀室韋」,「蒙兀」就是「蒙古」一詞的最早漢譯形式。在歷史文獻之中,「蒙古」又被寫成「萌古」、「朦骨」、「萌骨」等。南宋時期,學者徐夢萃著有《三朝北盟會編》一書,徐夢萃第一次將「蒙古」寫入書中,這是「蒙古」一詞的最早記錄。元朝時期,「蒙古」一詞已經成為普遍的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