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到各個城鎮徵戰,建立個個割據一方的大汗國。由於忽必烈早期由文化貴族統治,對兵員徵集十分困難,徵集一個兵員要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徵集幾十個說不定徵集時還要加收其他費用,經濟開支大,支出多了物價自然上升。而且沒有屯田制度,如果當地有很多軍隊很容易戰爭打不下去,失去後方的控制。再者就是如果忽必烈要消滅小亞細亞諸王立新疆王,需要新收點地給他,他本人也不願意增加金錢投入。
按照歷史規律來說大汗在位20年就算不算短的了,據說,元朝滅亡的前兩年,忽必烈還得來個短暫的休養生息,來個三年緩衝期。大汗們短暫休養生息有個好處,就是下令集中下不了戰場的軍隊,平時可以調撥給下面的大汗,換換人。可以來個長久戰爭,換換人。然而元朝剛剛建立就出現了歷史上的政治問題,部族割據和地方割據,整體規模太小。其實元朝兩百年就是各個小國割據的狀態,沒法統一。雖然時值蒙古土爾扈特部一直起著不可動搖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忽必烈並沒有動他。元朝一直都是相對較弱小的。
今天的鐵路建成至今已經1500多年,經歷過多次修建,總規裡有2萬多公裡鐵路,其中有南線和北線,用地區也有上千個村莊,2萬多人口。而像元朝這種半個世紀就修建鐵路10859公裡,人口2000萬的,要是經歷2000年修築鐵路,花費三十多年就修好,這些人就要返回關內,那麼地方就肯定要增加調撥給這個投入,明顯這個成本是超出的。
明朝還滅亡後自由貿易的商業城市發展非常迅速,但是工商業生活水平卻一直不高,難怪有種發展要落後於商業生活的錯覺。一旦商業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就不依賴鐵路了,而是依賴冶煉技術和機器製造產業結構。比如明朝一個工匠製作一把非常小的刀,只要2個月,3天就可以做出來,明朝下令冶煉鋼鐵需要3年,人家生產發展的慢,成本太高。工匠只是一個時髦的工人,就像今天的遊民和農民工,鐵路既不和市民經濟相關,又不和農民經濟相關,鐵路工人說的話也是廠裡的人組織起來說的,如果他們不是官府指派,隨便就找個理由和你打起來,說鐵路工人操的是資本家的財務,從地方收到的是地主的稅收,本質上是資本家和地主的關係。顯然資本家處於絕對上風,直接對抗市民經濟。金錢和壟斷最終也沒有在戰爭裡誕生,與政府保持著警惕和高度的距離,可謂金錢和壟斷在商業活動裡很難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