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2020-12-25 澎湃新聞

仲冬,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右旗無垠的戈壁灘,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就在這戈壁深處,緊鄰中蒙邊境線。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

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攝影:內蒙古日報記者 金泉)

受命 護邊

尼瑪在「8號點」的生活是從1971年開始的。那年,她被派到塔木素布拉格蘇木恩格日烏蘇嘎查當民兵並擔任邊境線護邊員。25歲的尼瑪知道邊境地區生活條件艱苦,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她背起3歲的兒子哈達布和,翻沙嶺穿戈壁,來到了黃沙漫天、冰雪交加的「8號點」。

位於戈壁深處的「8號點」夏天非常炎熱,冬天寒冷刺骨,常年不下雨,水資源極度匱乏。當地的邊防部隊有些新兵第一次看到沒有人煙、沒有植被的大戈壁時,會忍不住偷偷地流淚。

剛開始,民兵駐守點沒有房屋,尼瑪和另外兩家護邊戶搭起蒙古包安頓了下來,一邊訓練,一邊蓋房子、搭建哨所。山頂哨所用的石材要靠人力一塊一塊背上去。由於當地寸草不生,民兵們取暖、做飯所燒的煤,只能從300多公裡外的額濟納旗或者更遠的阿拉善左旗拉運。人畜飲用水也得去17公裡外的一口人工井拉,拉一趟水來回需要一天的時間。

就這樣,尼瑪和另外3名民兵一起,白天訓練、放牧,晚上站崗。4名民兵裡除了尼瑪都是男性,但是尼瑪沒有叫苦,訓練和站崗一樣也不輸給他們。「不管多困難,祖國交給我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尼瑪老人和愛犬在一起。(攝影:王永鋼)

由於缺少天然屏障,尼瑪守護的那段邊境線發生偷越境行為的概率相對較大,除了哨點的邊防部隊,護邊員就成了流動的「哨兵」。

尼瑪清楚地記得,來到「8號點」第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風沙特別大。因為怕暴露位置,夜晚站崗時不能生火取暖。當時因為物資緊缺又沒有保暖的手套,晚上守崗時,手很快就會被凍僵,但即使如此,她仍然用僵硬的雙手緊握鋼槍。尼瑪老人回憶說:「晚上站崗是最緊張的時候,看到有亮點就會不自覺地提高警惕。那個冬天,我都沒有脫過大衣。」

生活、戰鬥在戈壁深處,除了生活上的困難,還要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一次,尼瑪帶著兒子巡邊時突遭沙塵暴,整個天空瞬間陷入昏暗中,飛沙走石將母子倆分割。3個多小時過去了,風停止了咆哮,尼瑪才看到了趴在沙子上瑟瑟發抖的兒子。

生活是艱苦而單調的,尼瑪的心卻始終是火熱的。1975年,她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這是老人最寶貴的記憶。如今,回憶起當年的戍邊生活,尼瑪老人的語氣平靜而恬淡,胸前的黨徽在閃閃發光。

堅守 接力

面對年復一年、寂寞單調的艱苦生活,當年一同到「8號點」戍邊的另外兩戶選擇了離開。尼瑪同樣面臨著選擇。望著即將上學的孩子,面對丈夫的多次央求,尼瑪的心在糾結。

「家要看,國要守。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有義務、有責任守護祖國邊疆,我要兌現我當初的承諾,這是我的任務、我的信仰!」面對抉擇,尼瑪選擇留下來,用一生堅守這片土地,守望這段邊境線。

兒子哈達布和到了上學年齡,但是上學的地方遠在200公裡外的塔木素布拉格蘇木,路上單程就得走3天。懂事的哈達布和不願意長時間離開額吉,上了兩年學後,他離開了學校,選擇留在額吉身邊,和額吉一起放牧、巡邏。這一選擇就是一生,直到現在,哈達布和大字不識幾個,一點簡單的漢語還是跟邊防部隊的軍人學的。

尼瑪老人和兒子哈達布和一起巡邊。(攝影:王永鋼)

「母親是為守邊留下的,這麼多年來母親為守邊吃了不少苦,作為兒子應該陪伴在她左右。」哈達布和說。在兒子的眼中,額吉就像這戈壁灘上的一粒沙,任憑狂風肆虐,本色始終不改。

「愛人走了,民兵也撤了,離我們最近的親戚在200公裡以外,最近的鄰居也相距90多公裡,『8號點』就剩下我們母子倆。我倆白天放牧守邊,晚上聽收音機、講故事、猜謎語,守邊的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來了。」平靜的話語中,飽含著尼瑪始終不忘初心、為國戍邊的堅定信念。

戈壁無聲,黃沙不語,時間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尼瑪也已年逾古稀,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巡邊了。兒子哈達布和、兒媳敖登格日勒深知額吉堅守的初心和使命,他們接過了薪火相傳的守邊「接力棒」。

「額吉的腿腳不靈便了,現在主要由我和妻子巡邏守邊,我們要傳承好額吉用一生守護邊境線的初心和使命,要陪著額吉繼續守護好這片邊境熱土。」哈達布和說。他把自己的家安在離邊境線只有數百米的地方,緊挨著一個廢棄的邊防哨點。

每天,哈達布和和愛人邊放牧邊巡邊,雖然登上家後面的小山坡就能清楚地看到邊境線,但他還是會和額吉當年一樣,帶上自己的望遠鏡,不時觀察不遠處的邊境線。「用這個看得清楚。」哈達布和說。

2020年10月,阿拉善右旗人武部組建成立了邊防民兵駝兵排,哈達布和想都沒想就報名加入。他說:「我要代替額吉繼續守在這裡,守護好邊境的安全。」

「尼瑪」是藏語,意為「太陽」,「哈達布和」的蒙古語意為「堅實的巖石」,母子倆的名字印照了他們的一生:用自己的光,鑄成堅若磐石的信念。

守望 傳承

記者去的時候,雖然陽光明媚,但室外氣溫已經降到零下十幾度了,尼瑪老人手裡忙著家裡的活計,心思卻在邊境線上。

手頭的活兒告一段落,老人拿出自己的「老人機」,給兒子打了個電話,習慣性地問起邊境線上的情況。這幾乎是老人每次給兒子打電話必問的內容。

今年75歲的尼瑪雙腿患有風溼症,雖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巡邊了,但她還是放不下那段邊境線,遇有天氣好的時候,她就和兒子一起去邊境線上走走看看。

除了尼瑪和兒子兒媳,離得最近的就是20公裡外的某邊防連隊的官兵。半個世紀的時間,連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尼瑪一家和官兵們親如一家的感情,永遠像戈壁灘上的石頭一般堅固。

巡邊中的尼瑪老人。(攝影:王永鋼)

「連隊的官兵都是各個民族的小夥子,我剛來的時候,他們都叫我姐姐。」提起連隊官兵,尼瑪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十年前。

「後來,他們開始叫我阿姨。」尼瑪說,幾十年來,家裡的很多事情,拉水、剪羊毛、卸草料,都有邊防官兵幫助她的身影。「就連蓋房子,他們也幫助我。」尼瑪說,邊防官兵們經常會主動詢問她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的。

「再後來,他們開始叫我奶奶了。」尼瑪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她說當官兵叫她奶奶的時候,她已經老了,腿腳不利索了,身體也不好了。由於老人日常吃的一些藥都需要從300公裡外的額濟納旗買,所以官兵們每次出去採購,都會幫她捎帶一些常用藥。連隊戰士張亮說,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的事跡和精神感染著連隊的每一名官兵,他們敬仰尼瑪老人,同時守望著尼瑪老人,這已經成為連隊的集體信念。

尼瑪母子堅守的「8號點」附近邊境線並不長,但是,他們的身後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就是各民族共同的美好家園。

家要看,國要守

半個世紀的守望

他們在茫茫戈壁上

踐行著錚錚誓言

守護著祖國北疆

向他們致敬!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章奎、劉宏章、院秀琴、徐躍

圖片/內蒙古日報、中國新聞網、阿拉善盟廣播電視臺

原標題:《「8號點」的深情守望——尼瑪母子義務守邊半個世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長達半個世紀的深情守望
    12月18日,尼瑪(右)和兒子哈達布和在邊境巡線。記者 金泉 攝仲冬,阿拉善右旗無垠的戈壁灘,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寒意。塔木素布拉格蘇木就在這戈壁深處,緊鄰中蒙邊境線。從塔木素布拉格蘇木驅車向北行駛200公裡,有一段被稱為「8號點」的邊境線,就是在這裡,尼瑪母子已經整整守望了半個世紀。
  • 澠池耄耋老人義務守山60餘載,只為這片綠水青山
    澠池耄耋老人義務守山60餘載 她說只為這片綠水青山 □黃河時報記者 陰波 特約撰稿 趙婷/文圖
  •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2006年「桑美」——半個世紀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颱風 編輯:王小盒    來源:中國氣象網   2017-06-15
  • 雲南瀘水:邊境線上的「義務巡邊隊」,嚴把邊境「入口關」
    原標題:雲南瀘水:邊境線上的「義務巡邊隊」,嚴把邊境「入口關」鞍馬猶為歇,戰鼓又催徵,自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怒江邊境管理支隊稱杆所結合轄區特點,充分發揮群防群治力量,由民警帶領護邊員、護林員對轄區邊境便道開展定點巡查、不定時巡邏,嚴防境外疫情輸入,築起邊境嚴密的疫情防控線,有效守護了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 守點、守線、守夜:他們「釘」在祖國邊境線上
    守點、守線、守夜……這是在雲南4000餘公裡邊境線的1300多個「哨位」上一群「藏青藍」真實的生活寫照多年來 他們用忠誠和信念「釘」在祖國的邊境線上他們,以無私的堅守,詮釋奉獻的涵義——冷的邊關熱的血:即便無法廝殺在血流成河的戰場,也要以另一種方式,把和諧譜寫在邊地,將安寧傳遞給人間。就這樣他們把大愛書寫在國家之上,用孤獨和忠誠守望八千裡邊關。而你,卻只能把相思寄予那輪彎彎的月亮!
  • 一本手寫書延續半個多世紀前的父母愛情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人物】半個世紀的守望———訪老勞模尹秉先李淑貞夫婦
    他們用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實踐,展現著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記錄著老字號的發展足跡。老字號的「老」員工「太原老字號裡,像我倆這樣(資深)的不多了。」剛一落座,李淑貞老人就朗聲對我們說。「我今年84了,」她拍拍坐在旁邊的老伴尹秉先的胳膊,「他也89啦!」倆人呵呵地笑起來,臉上滿是自豪。「我12歲就進了『清和元』」,尹秉先老人說。
  • 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
    對於浙江人來說,誠信是他們矢志不渝的職業信念,就好比一輩子與燈塔為伍,繼承祖輩衣缽四十年如一日守望東海的守塔人葉中央,一輩子堅守著茫茫大海中的一盞明燈,為遠航的人們點亮歸家的希望。這次,葉超群替爺爺來領獎,而他已經是這座燈塔的第五代守塔人。
  • 光榮使命之深情守望,清遠公安以守望的姿態,寫下無悔而深情的長歌
    、壯志凌雲也有奉獻一生的識途老馬鞠躬盡瘁,不惜白盡少年頭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行走在為民公安的道路上他們一肩擔起的是責任一肩擔起的,是連自己也未必知曉的深情但是,歹徒持刀行兇,群眾是最危險的,作為警察就有義務有責任擋在前面。換了你們,也會一樣衝過去的。做警察跟年齡沒有關係。不要說還沒退休,就算是將來退休了,如果有需要,我也一樣不會退縮的。
  • 一本手寫書延續半個多世紀前的父母愛情《故事裡的中國》溫暖再現...
    在長山列島上,隨著一聲汽笛的轟鳴,一位守島軍人和他的未婚妻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婚禮。三對相守半個多世紀的守島夫妻,通過大屏幕向兩個年輕的新人送上美好祝福。多年以前,這三對夫妻也曾帶著家人踏上這片散落在海岸線上的島嶼,鋪展開屬於他們的生活長卷,用一生相伴在上面綴著炊煙嫋嫋、細水長情。
  • 520特別策劃|穿越半個世紀的江北「愛情地圖」
    在這個特殊節日前,新江北報獨家發布——「穿越半個世紀的江北愛情地圖」,帶你遊歷回憶裡江北最有愛的地方。浦口公園:每塊磚石都寫滿愛情味道的舊時光曾幾何時,「壓馬路」是每對情侶必不可少的娛樂休閒項目之一。浦口公園坐落於老浦口人家門口的花園,雖然走過半個世紀,卻是依然保留著最初的樣子,一年四季,小橋流水,花謝花開,每一塊青磚上都留下了情侶們愛意的足跡,鐫刻了最美好的舊時光。對一些老浦口14中的學生而言,浦口公園也是他們青澀戀情開始的地方。「很多從14中畢業很久的學生在談戀愛之後,最想帶另一半來逛的地方就是浦口公園。」
  • 守望造句和解釋_守望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守望(shǒu wàng)。看守瞭望。[楊朔《中國人民的心》:「史元厚站在山頭的哨位上,守望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國土。」]守望參考例句:1、鄰裡之間應該守望相助,和睦相處。3、保護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4、我飛到天涯守望,你卻站在海角玩耍5、靜靜默默的守望,我還是忘不了你。6、守望文化遺產,共建精神家園。7、愛我文化遺產,守望精神家園。8、好鄰居應該發揮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精神。9、患難相恤聚僑心,守望相助閩西北。10、我就當個麥田守望者得了吧。
  • 尼瑪阿媽的百寶箱
    一摞摞的榮譽證書、一本本的工作筆記……尼瑪小心翼翼地搬出她的百寶箱,一件件地介紹著它們,講述背後的故事。尼瑪說:「這些都是他的寶貝,現在是我們全家的寶貝。」而尼瑪口中的「他」是她的丈夫,也是日喀則市首屆「最美人物」獲獎者之一、孔繁森曾經的藏語翻譯阿旺曲尼。
  •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戀
    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戀周海亮  老人病臥床榻,自知時日不多。幾個月前他被確診為肺癌晚期,他的生命正在筆直並且疾速地劃向終點。老人安靜地躺在病床上,淡然的表情裡尋不到任何哀傷和恐懼。只是,很多時候,他會輕囑老伴為他播放一首曲子。
  • 跨越半個世紀的海瓦斯樂隊
    樂隊組建於上世紀60年代,歷經意外變故、成員重組、子承父業等種種波折,如今依然活躍在拉美樂壇,見證了智利現代搖滾民謠發展的歷史脈絡。這便是洛斯·海瓦斯樂隊。海瓦斯樂隊於1963年在智利瓦爾帕萊索成立。一直以來,他們以融合迷幻搖滾、前衛搖滾和拉美民樂,尤其是安第斯音樂而著稱,被認為是「智利和南美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樂隊之一」。
  • 16年,5840天,這是「帕米爾雄鷹」愛國守邊的故事
    「我們人在哪裡,邊防線就在哪裡,一定要守好!」這句話,凱力迪別克記了一輩子。他要求子孫們謹記在心、代代相傳。吾甫浪溝,中巴邊境一條重要通道。官兵在溝裡巡邏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達坂,還要80多次蹚過刺骨的冰河。軍用地圖上,吾甫浪溝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線」包圍著。至今,它仍是全軍唯一一條只能騎乘犛牛巡邏的邊境線。
  • 服役超過半個世紀:日本F4戰鬥機
    服役超過半個世紀:日本F4戰鬥機
  • 【基層婦聯 關心關愛】愛輝區婦聯「守邊護邊」有溫度,攜手市女...
    【基層婦聯 關心關愛】愛輝區婦聯「守邊護邊」有溫度,攜手市女企業家協會送溫暖進冬春季邊境管控哨位 2020-12-22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