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Apple是少數專注於石珊瑚生命周期早期階段研究的學者之一。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海是Apple重要的生活背景,與他們不同的是,海還是她的生命主題,她情感光譜裡的一切,都在海底下發生過了。
在七年的研究生涯裡,她800多次下潛海底,拍攝了大量瑰麗照片,參加香港珊瑚普查,在大學生和公眾中進行科學普及講座,希望以此喚醒香港人對海洋的熱愛,她說:「先認識,就會喜歡上,就會自然想去保護它」。
我從小就很喜歡大海。小時候周末和公眾假期,父母就會帶我和哥哥外出接觸大自然,大海從小聯繫著我一家人。
沙地有沙鑽,石底有石狗公,但千萬要小心長得像石狗公的石崇,還有老虎魚,被刺中最少痛兩天。泥鯭也是,萬一釣到要小心處理。雞胞魚看似可愛,放生時候,不止一次被它們咬到,手會麻痺。釣上來的有魚有蟹,還有不知名的藻類,,另外還有垃圾……小時候釣魚,感覺挺恐怖的,不知道海裡面有什麼。中學的時候哥哥帶著我去浮潛,第一次看到平時釣魚的水底,感覺好特別。有沒有魚,沙地或是石底,一下子清晰可見。看著別人放下魚餌,虎視眈眈的魚卻沒有一條遊近,我們都在偷笑。還有更多從未見過的色彩繽紛的魚、蝦、蟹、海馬、螺。發現鮑魚,就像發現寶藏一樣!那時候經常和家人去浮潛,拾螺(大眼螺),媽媽就在岸上看著我們。
那時候覺得海洋是一個未被發掘的寶藏,好想認識更多。我大學在香港科技大學修生物系,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就跟朋友一起去學潛水,考水肺潛水牌,為海底研究做準備。之後我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主攻香港石珊瑚研究,碩士博士,一念就快7年。簡單說來,我的博士論文研究的是氣候變化對香港造礁石珊瑚的影響。
▲Apple,崔佩怡,1985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研究生,溫和而堅定的環保主義者。
我研究的珊瑚是石珊瑚,香港石珊瑚主要分布於東北及東部沿岸水域,因為這一帶不受珠江淡水流影響。我做研究的地方是在東平洲海岸公園。全世界有差不多900種造礁石珊瑚,香港有84種,約佔1/10,品種比加勒比海的還要多。而東平洲已記錄的有64種。
在做研究之前,我並不知道珊瑚還會遊泳。石珊瑚本身跟石頭一樣是不動的,不過它有一段生命周期是在海裡面漂浮的,就是產卵的時候,然後受精、發育、形成幼體,直到找到合適的地方附著……我研究的就是生命早期階段。
珊瑚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兩樣都有。先說無性繁殖,珊瑚本身是一個珊瑚蟲,是一朵花,透過無性繁殖長出手芽,變成一個大的珊瑚。石珊瑚也會有性繁殖,通常一年生蛋一次,天暖的時候產卵。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珊瑚產卵是在2009年,我們潛在水裡,它們像是BB彈彈出來,一粒一粒很小,香港最多見的扁腦珊瑚產的配子束大概有2-3mm。在海裡面往上看,它們的卵子是紅色的,如果有很多,你會以為是赤潮了。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石珊瑚本身不會動,但是同一個品種要一起釋放,才能受精。海很大,它們的精子和卵子在海面上相遇,是一個很特別的時刻。那一次,我在水底哭了,因為很感動。珊瑚的受精和發育整個過程都是在海面上,非常脆弱,很多精子和卵子不能受精,有一條船經過,就會死很多。
受精之後就分裂慢慢發育成幼蟲。珊瑚幼蟲會遊泳,在差不多準備好的時候,遊到海底下,找一個適合的環境附著,它們喜歡珊瑚的骨頭、石頭;有些藻類也會給它們一個信號;沙地就不行,如果是很小的石頭,可能會翻掉,也會死掉:所以珊瑚的生命周期是很困難的。
幼蟲的身體本來長長的,附著之後就會壓扁,變成一朵花。附著後的珊瑚蟲只有1mm那麼大,冬天水溫很冷,平均只有16攝氏度,有時更會低至13攝氏度,並非理想的珊瑚生存環境,所以香港不會形成大片的珊瑚礁。珊瑚生長也很緩慢,平均一年只有6mm-10mm。東平洲海底一米左右的珊瑚,我們猜它們可能已經長了一百年。
如果你知道它的生命周期是這樣,你潛水看的東西都會不同了。
在研究高峰期的時候,我們要天天下水,白天晚上都要下,我最長可以待3個小時,有一年整一個月都這樣。如果3 個小時內沒什麼意外,我就會遊來遊去拍照。
有一次在東平洲潛水,我發覺腿下面有一些東西,往後一看,原來有一條魚吸在我的鞋子上面。海底有吸口魚,它的頭模仿吸管吸在大魚身上一起遊。有一次一條吸口魚就吸在我身上,那是我在香港海底第一次遇見,很興奮,拍了很多照片。上船的時候,經驗豐富的船長告訴我,這種魚不會自己突然之間出現,你應該小心,它不知道是跟了什麼從你旁邊過,想恐怖一點,可能是鯊魚。
那個星期我又再去東平洲,準備跳下水時後面有一條船不斷按笛,回頭看,是漁農署的船,他們過來告訴我們說,你們不要下水,剛剛東平洲轉一個彎,他們看到一條鯊魚的鰭升在水面上。
鯊魚通常是往上看,它如果以為你是海獅、它們的獵物,才會往上攻擊,所以遊泳比較危險。如果潛水真的看見鯊魚,也不用慌,緊貼潛伴慢慢潛到淺水上岸就好了。不過機會難得,我想應該會先拍幾張照片吧。
其實潛水最重要是冷靜,不要慌,只要你按著規則去做,尊重海洋生物,不要打擾它們,潛水是很安全的。
很多人覺得做科學研究很孤立於社會。雖然我的研究可能對普通人沒有直接作用,但我希望通過分享照片,讓更多人了解香港的海洋生物。
有時候也會失望,我試過帶一些朋友去東平洲潛水,他們看過很多我的照片,以為東平洲一定是很漂亮的,但這些照片是我很多次潛水選出來的,很難才拍到,潛了一兩次才貼出來一兩張,是很久的積累。帶朋友去的那天剛打風,海水很濁,因為什麼都看不見,他們就覺得東平洲不漂亮。
其實我們面對很多威脅,有全球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全球性的威脅可能是氣候變化,珊瑚覺得太熱或者太冷,就會把蟲黃藻驅趕出來,如果這時水溫變化,珊瑚舒服一點、蟲黃藻回來了,就沒有事。如果太長時間蟲黃藻沒有回來,它們就會死掉。還有海洋酸化,二氧化碳溶解在水裡,酸了一點點都會對珊瑚和其它海洋生物有很大影響,這幾年很多這方面的研究,從自己生活開始減少碳的排放。我們是可以幫忙的。
更加重要的是地方性的影響,比如垃圾。世界自然基金會在香港有一個育養海洋計劃(http://coastalwatch.hk/),就是請志願者撿垃圾,把垃圾分類。其實垃圾是撿不完的,是通過活動教育大家,這麼多塑料瓶哪裡來,其實都是來自我們,我們可以從源頭開始減少垃圾。
隔海的深圳也會有很大影響,海是連在一起的,對面飄過來的垃圾很多。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每年舉辦的珊瑚普查(www.afcd.gov.hk)都會有很多潛水員參加。轉眼間,我已經是第7 年參與做隨行科學家。除了普查數據,更希望大家能親身參與,身為一個潛水員和調查者,會覺得有義務去保護這個地方。
從2013年起,香港禁止了拖網捕魚,這對海洋是一個好消息,拖網對海洋生物有很大影響,也會導致水變濁。禁止之後我們希望香港的海會多一點魚,生態修復的時間會很長,一兩年都不會有很大分別,長遠看一定會有。
東平洲有兩個珊瑚保護區,珊瑚的覆蓋量很大,很密,需要重點保護,就劃定為海岸公園。我的教授伍澤賡(Put O. ANG)在東平洲做了很多研究,對成立海岸公園都有幫助。現在東平洲又是海岸公園,又是地質公園,還是郊野公園,周六日很多人進去玩,好壞的影響都有。太多遊客就會有汙水的問題,有人潛水會不小心把手按在珊瑚上,珊瑚表面的組織就會受到傷害,還有些人會偷偷拿走一些東西,如果我們的教育普及做得好一點,就會不同。
你如果問我在海底最奇妙的時刻,當然是看到珊瑚下蛋。還有一次,就是我第一次在東平洲下水,那天非常幸運,水很清,我才發現原來香港可以有那麼多珊瑚和那麼多魚,我那個時候非常感動,原來這就是我們的香港,真的不錯啊。
節選自7月刊專題「偏偏香港」
想收下本期雜誌?請點擊下圖▼
專題製作
策劃 桂梅 仇敏業
執行 李冬梅 Helen 霍亮子 楊弘迅
口述 崔佩怡 (Apple)
文 霍亮子
圖 Apple、Henlen、曾翰、霍亮子、D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