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影壇站穩腳跟的香港導演們,憑藉臺灣影市的火熱,早就實現了財富自在,拍照的題材也更加多元,偷拍,成了酒桌上的笑談和戲弄,沒人真的想回到過去的捉襟見肘。
當精力旺盛的導演們為了一個場景可以跑馬圈地,乃至不惜成本去完成心中奢華的表達欲,卻一次次在製片人的眼中展露了敗績。錢,人脈,這些在香港導演們年輕時隨心所欲就能獲得的資源,在自己花甲之年之時,又成了剛入影壇時的苛求。
隨著臺灣市場飽和的寒風漫過香江汩汩而來,嗅覺活絡的一部分香港導演憑藉2003年籤訂的《嚴密經貿關係組織》決斷北上,曾經在香港彼此搶奪街頭控制權的影界大佬,現在卻在北京的四合院裡成為了街坊。
但無間道是我刷了很多遍的電影,不誇張地說同時期的港片能多刷的還有很多,不管是人物鏡頭還是背景音樂以及人物之間的關係都像精心雕刻的一樣,這不一定是懷舊的緣由,我以前不愛看電影。並不覺得叫沒落,而是覺得更像是斷更了,後繼無人的感覺。
咱們想要可信的街頭電影,咱們還想要難以置信的紀實文學,但是實際已足夠魔幻。來來往往,管他是否體面還是寒酸的離場,他已成為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抹不去的烙印,印記深於淺,只有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