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劇《想見你》中有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告別式不是為了離開的人,而是為了留下來的人辦的。
人這一生,總要經歷告別,也要經歷失去。
而最決絕的失去,莫過於死亡。
都說面對離開的人,要理智一些,不要總抓住不放,唯有好好告別,才能開始新的人生。
清明前後,朋友家就開始張羅今年的祭掃,朋友的姥姥去年因病去世,今年是第一個清明節,家裡老早就約好了親友,準備去墓園祭拜。
朋友說,姥姥離開後,她傷心了許久,她總在後悔,為何當年上學的時候,沒有多往家打幾個電話,沒有從當地多買些特產回家。
而如今姥姥不在了,她卻後悔的整夜睡不著覺。
「人在時未珍惜,離去時卻惋惜」,可能是所有面對死亡的人的共同想法,我經常勸她要看開些,她卻說:「我知道要看開,但是我依舊想她」。
緬懷固然痛苦,卻像是能抓住些什麼一樣,又仿佛在證明離開的人未離開,還生活在身邊。
01去墓碑前,無非是想說說話
大學同學的母親去世了,同學跟母親的關係不算親密,因為早在他初中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
他作為男孩子,跟著父親長大,即便後來有了繼母,父親對他依舊很好。
母親也有了新家庭,丈夫是大公司的老闆,能提供給母親豐衣足食的生活,也沒有父親吸菸喝酒愛打麻將的不良嗜好。
他一直認為,父親是配不上母親的,無論是品德,還是學識。
母親是書香門第出身,人長的漂亮又溫柔,而父親呢,早年還有兩個錢,後來也被敗光了。
父母鬧離婚時,他曾想過跟母親走,但是又怕父親孤零零的可憐,便主動選擇跟著父親,至今為止,他還記得當時母親失落的神情,是那樣的不甘心,又捨不得。
或許是記恨他的選擇,往後的日子,母親跟他之間的聯繫也日漸減少,到了後來,也就逢年過節打個電話,或者直接往他卡裡打錢。
直到某一天,家人告訴他,母親患病去世了。
沒來得及好好告別,是很遺憾的,所以往後的日子,他習慣到母親的墓前說話。
他在母親的墓碑前說什麼?什麼都說!小時候想吃糖不敢提,跑到商店看很久的糗事、選擇跟父親是因為當時看了武俠小說,認為男人應該講「義氣」、高中時給喜歡的女生寫了情書卻被女生當眾念出來、越想親近母親越膽怯的小家子氣等等等等。
他什麼都說,唯獨不提自己傷心、難過以及想念。
站在母親墓前說話,更像是退掉了所有鎧甲,能真正得到放鬆。
可能這也是緬懷逝去親人的意義所在:在某一瞬間,我們可以在沉靜中找到自己。
02想對方的同時,也在思考未來的自己該怎麼辦
知乎有一則熱帖,失去摯愛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在這個問題下,我曾寫過一位阿姨的故事。
這位阿姨是我母親的同事,年輕有福氣,遇到了寶藏好老公。
男人沒有不良嗜好,工作又好,人長的還帥,重點是對阿姨非常好,不僅在家裡全包家務活,還事事惟媳婦之命是從。
公司裡的人,都說阿姨是修了八輩子的福,才遇到了這樣的好男人。
可惜,幸福不長久,在一次團隊聚會中,阿姨和丈夫遭遇車禍,阿姨死裡逃生,丈夫卻撒手人寰。
往後的日子,似乎每一秒都很難捱。
阿姨不吃不喝,日漸消瘦,每日睡了哭哭了睡,上門慰問的同事一波又一波。
阿姨總是哭著說:「拋下我一個,我該怎麼辦。」
是啊,該怎麼辦?
臺劇《想見你》中失去男友的黃雨萱也曾這樣想,沒了王詮勝,她該怎麼辦。
工作無法努力,似乎今天的她越成功,越對不起死去的他。生活也無法努力,似乎她過得越好,越相當於沒有遵守約定。
好像所有失去愛人的人,都在思考這類問題,自己究竟應該如何在沒有愛人的世界活下來?
都說痛苦會隨著時間消失,為何有人會越來越痛。
其實,想念就像一面鏡子,它在想念對方的同時,也在暗自為自己構思將來,構思那個沒有對方的生活,會不會、能不能一如往昔般幸福。
03理智說該放下,情感做不到
前幾天看了一則視頻,一位外國媽媽,痛失4歲的女兒。
為了好好跟女兒告別,媽媽決定採用最新的VR技術,於虛擬世界中同女兒相見。
母女在虛擬世界裡相擁,母親痛哭不止,令人看的心碎。
視頻下面,感動的聲音有,責難的聲音也有。
其中不乏有人說:「這樣的技術是不對的,會讓活著的人走不出來。」
可是有些感情,真的是應該放下嗎?
《尋夢環遊記》中說: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活著的人是要往前看沒錯,但卻不代表一定要遺忘離去的人,將離開的他們,留在記憶中,融進過往歲月中,也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選擇。
人是感性動物,道理都懂,往往情感做不到,那麼也不易強求。
告別是人生的常態,無論人或物,都可能有朝一日離你而去,可那些曾經相處的情感卻可以在心頭永駐。記住這些情感,便正是將愛恆存於心中,不再忘卻。
他們有各自的歸屬,而你,也有更美好的未來,在等待。
今日話題:如果要跟你思念的人說一句話,你會選擇說什麼?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