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第四面牆」,運用色彩劃分階級,《大佛普拉斯》展現眾生苦

2020-12-22 影視劇材優選

2017年,臺灣導演黃信堯帶著作品《大佛普拉斯》橫掃海內外多個獎項。而就是這部小成本電影,沒有任何流量明星,沒有女主角,只是幾個社會底層的臺南城鄉結合部的男人故事。就是這樣一部看起來不出彩的電影,在看似幽默的氛圍中將社會的醜惡和荒誕無限放大,帶給人別樣的反思

講述方式變化,旁白打破"第四面牆",黑色幽默反諷意味十足

《大佛普拉斯》的表現手法之一,是故意打破銀幕與觀眾的界限,導演全片用臺語旁白,讓某些戲謔的地方得以間離,表面看似散漫,內在誠摯。通過旁白的設置,導演使自己與影片中的虛構角色形成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他作為講述者一再出現,用上帝視角的講述,將現象縫合為事實,將零碎拼接為整體。

在早期觀看舞臺劇時,舞臺的左、右和後方構成了三面牆,剩下的方向就是觀眾席。"第四面牆"是在傳統三壁鏡框式舞臺下假設出來的一面虛構的牆壁,用以分隔觀眾席和舞臺,演員因而身處一個和外界無法觸碰的虛擬空間裡。而打破第四面牆,則是通過讓舞臺上的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等方式,突破劇中人和觀眾無法交流的界限,讓角色成為和觀眾活在一個維度裡的人。

《大佛普拉斯》中,導演直接推倒了電影的"第四面牆",和《紙牌屋》、《死侍》、《辛普森一家》一樣,讓觀眾意識到自己只是在看電影而已,從而擺脫對電影的沉浸式體驗,啟動觀眾的理性反思。故事在旁白的鋪陳中展開,電影與觀眾的界限被完全打破,社會的種種不平以及小人物的無奈逐漸顯露出來。

與此同時,《大佛普拉斯》將黑色幽默玩得爐火純青,頗具荒誕色彩的人物行為投射了導演對現實狀態的觀察與思考。每一句玩笑的背後都包含著深刻的寓意,令觀眾在笑完之後,只剩下無盡的心酸和悲憫。比如受人尊敬的黃啟文表面上是留美藝術家和慈善家,私底下卻幹著世人難以啟齒的齷齪勾當;混血女Gucci所說到底是Buddha(大佛)還是Puta(賤人),無人知曉;不值一提的可憐人葬禮與護國法會同天舉行;虔誠拜佛的人向佛祖奢求美好,大佛肚內卻藏著一具女屍。

觀眾在看的過程中笑得有多開心,笑過之後就會感到有多悲涼。荒誕不經的幽默背後,是底層人物展露無遺的艱辛,是上流社會掩蓋不住的無恥醜惡,更是留給觀眾深層次思考。

黑白色調風格,富人的生活也不全是彩色

雖然影片在整體的色調風格上採用了黑白的處理方式,但為稱道的是,故事中出現的所有行車記錄器畫面都是彩色的。黑白色原本是絕望的色彩表示。上流社會的生活是彩色的,下層窮苦人的日子是黑白的,他們無滋無味,少有的樂趣是窺探通過記錄儀想像富人的多姿多彩

彩色和黑白,將階級劃分的鮮明又對立。命運對每個人來說就像牢籠和規則般無法突破,正如電影裡的黑白和彩色之間是難以逾越的。導演真真切切明白底層人民的苦,對他們來說,光是吃飯這件事情就耗盡了力氣,他們沒有時間,更沒有能力去掙扎。他們只能是求神拜佛,求個內心的安穩,而崇尚眾生平等的佛,怕是也很難照顧到他們。

但上流社會就沒有一絲煩惱嗎?黃啟文去應酬時的"酒池肉林"依舊是黑白色的,這個看似風光的藝術商人,也不過是個禿頭大叔。假髮仿佛是他的面具,偽裝得讓他自己都找不到真實的自己。他瘋狂地追求財富,除了錢,他的靈魂怕是都已腐朽,也只能是黑白色了。

在影片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黑白裡掙扎,卻又試圖進入到一個彩色的世界裡。同時,每個人都可能正處於別人眼中的彩色裡而不自知。在影片輕鬆又歡快的配樂中,窮人有窮人的苦悶,富人有富人的齷齪,少有贏家。他們的窘迫模樣,不禁讓人記起《這個殺手不太冷》裡的那句經典對白

生活總是如此艱辛嗎?還是僅僅童年如此?總是如此。

眾生皆苦,生活從來都不容易。這就是生活的真相。當我們去除一層層美顏濾鏡,揭開現實中光鮮亮麗的神秘面紗,走進生活本身,不得不承認,哪兒有什麼歲月靜好,誰不是劫後重生

懸而未決的開放性結局,帶給觀眾不同觀影體驗

很多電影的結局往往是將需要解釋的元素解釋清楚,將需要完結的事件都給一個結果,讓觀眾心滿意足地回家。而《大佛普拉斯》最高明的地方在於沒有給電影一個確定的結局,既沒有大部分電影所倡導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政治正確結局,也沒有用隻言片語交代故事後情。

觀眾只明白:大佛外表慈眉善目,高高在上地俯視眾生,但內在卻藏有一具早已腐爛的女屍那尊萬人朝拜的大佛,暗地裡卻隱藏著可駭的罪惡。

電影雖然沒有結局,但是觀眾還是會以自己的方式賦予它意義,通過前後的因果關係,在大腦中對故事進行合理構建,並接受它。當《大佛普拉斯》結束時,留下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觀眾的心理和現實生活連接,跟著觀眾的不同而產生各種變化,這就是導演所留下的電影與現實最好的溝通橋梁

《大佛普拉斯》與韓國導演李滄東備受好評的電影《燃燒》一樣,真相到底是什麼造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李滄東曾這樣談電影結局:

"我做電影的時候,不希望我的電影有一-個很明確很完滿的結局,或者很幸福,或者很悲慘,我都不喜歡。如果一部電影,電影本身就有完美無缺的結局的話,那麼這個結局只能是電影的結局,而不是觀眾的結局。如果你看了個結局很幸福的電影,你的人生就會很幸福嗎?這是不確定的。很有可能你看了個很幸福的結局的電影,在電影院的時候你興奮鼓掌,非常幸福,但你走出電影院,你就回到了現實中,電影的結局跟你的人生是無關的。所以我覺得,電影的結局應該跟觀眾的心理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它的結局是不完整的,跟著不同觀眾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發展和結果。我就追求這樣的電影。"

《燃燒》的結尾,寒風中男主找藉口約富家子出來,將其殺害並把隨身的全部衣物扔在豪車裡付之一炬。從邏輯上講,男主在富家子家中找到手錶以及貓,這似乎能夠構成其殺人動機,然而,全片真實性的模糊導致了其結局指向多譯。這個結局究竟是男主的小說構思還是真實發生的事情?所有的真相都蒙著厚重的面紗,待人去一探究竟。這或許就是《燃燒》敘事上的高光所在。

不清晰的告訴觀眾往往不是最終的答案,而任由觀眾想像,答案卻是細思恐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大佛普拉斯》,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讀。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屏幕驟然一黑,觀影者們都仿佛就置身在那尊大佛裡面。人生沒有固定的結局,事情的真相可能被揭穿,也可能永遠被埋藏,孰是孰非很難通過三言兩語就能說清,人與人之間的無解是常態。

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小成本的電影製作,然而這個電影中無論是旁白的講述方式,亦或是色彩的表現手法,還是開放式結局帶給觀眾的眾多思考,都算得上的極具特色的。這對於目前電影市場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的。

相關焦點

  • 電影技巧分析|打破「第四面牆」與「直視鏡頭」的本質區別
    「打破第四面牆」就是電影技法探索其中的一項重要性突破,其核心是:令電影中的虛構角色意識到自己正在電影場景中,並讓觀眾也意識到自己只是在觀看電影而已,從而擺脫對電影的沉浸式體驗,啟動觀眾的理性反思。「第四面牆」是一個戲劇術語。在傳統的鏡框舞臺上,室內景的布局通常只有三面牆(背景布、左側幕布以及右側幕布),為了觀看的需要,朝向觀眾的一面是敞開的,沒有任何遮蔽物。
  • 《大佛普拉斯》:瘋狂的人間金字塔
    2017年的臺灣金馬獎出現了兩部可以載入華語電影影史的佳作,一部是《血觀音》,另一部則是《大佛普拉斯》。雖然最後《血觀音》成功奪魁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但是這一部《大佛普拉斯》的整體水準完全不遜色。 導演黃信堯在2014年拍過一部名叫《大佛》的短片,市場反響非常不錯。
  • 最近這部新片火了,上一部驚豔之作是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結尾的意味深長,在《同學麥娜絲》裡變得直白。跳出攝影機的導演參與了劇中人的打鬥,情緒拉扯之下,這看似荒誕的一幕一點兒也不突兀。麥娜絲是「減號」英文minus的諧音,與《大佛普拉斯》的「plus」相對應,形成一種特定的導演風格。
  • 《大佛普拉斯》含劇透長影評
    本文含有輕度劇透大概不影響觀影體驗《大佛普拉斯》讓我重拾了久違的一種感覺——看完電影之後四處傳播、奔走相告,巴不得全世界所有人都去觀看這部作品
  • 《大佛普拉斯》:眾生百態下的小人物!
    在電影史上,黑白片已然成為過去,逐漸留存在人們記憶中,而《大佛普拉斯》卻反其道而行之讓我們重溫了久違的黑白片。這部片子表現了最為真實的生活和人性,影片取名也有點黑色幽默。因為導演拍過大佛,所以這部加長的影片就起名為大佛plus,plus諧音普拉斯,大氣又上檔次,還頗具國際範。
  • 【送死侍公仔】打破「第四面牆」的人有很多,最「賤」的那個來了!
    什麼是「第四面牆」?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情景喜劇電影,只是圖哈哈一笑,而是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與一般的喜劇片不同,《大佛普拉斯》引發觀眾發笑的並不是因為電影的情節或者演員的表演,而是來自於導演幽默的解讀。很多人把這部影片定義為打破"第四面牆"的做法,意思就是類似《死侍》在電影中演員和鏡頭面前的我們進行交流。
  • 眾生皆苦普拉斯 萬法皆空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是幾年來少有的佳作,說人性,從不矯情,見社會,沒有控訴,講佛性,不露痕跡。劇本紮實,節奏老練,表達完整,寓意深遠。眾生皆苦普拉斯這是一部看完讓人覺得很喪的電影,而且影片開場是辦喪事,結尾還是辦喪事。
  • 【影評】眾生皆苦普拉斯 萬法皆空普拉斯 - 《大佛普拉斯》
    眾生皆苦普拉斯這是一部看完讓人覺得很喪的電影,而且影片開場是辦喪事,結尾還是辦喪事。看完之後,難以不相信佛家所講的眾生皆苦,看起來歡樂的有錢人的人生,雖然是彩色的,但他們實際上都是在單純的追尋欲望,沉溺在欲望的河流中無法自拔,並且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自己可以沉溺欲望的特權。生活在底層的人,更是疲於奔命的保證生存的基本條件。
  • 大佛普拉斯——眾生皆「佛」
    大佛普拉斯——眾生皆「佛」近段時間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電影,很黑,很黃,還充斥著五彩斑斕的黑。這部電影叫——《大佛普拉斯》,我是很鄭重其事的想再重複一遍他的名字,因為很有趣,普拉斯不是佛的名字,而是PLUS。
  • 《大佛普拉斯》,階級固化的時代裡,一個小人物的悲喜劇
    很多文藝片都把故事的核心放在夢想、人性的解脫、自我救贖、親情等一些主題上,而《大佛普拉斯》則以巧妙的方式講故事的核心聚焦在窮人和富人的生活差異上,它的載體是平常司空見慣的行車記錄儀。這是一部極具創意的影片,它冷酷又好玩,笑中帶淚。敘事手法上,甚至帶有一些別具特色的激進。
  • 銳評|張越揚:《大佛普拉斯》:嵌套空間中的階層固化與性狂歡
    影片以荒誕不經的黑色幽默觸碰臺灣社會的底層人物,諷刺階級固化與官商勾結。其中影片綜合運用聲音、色彩、蒙太奇、旁白等多種方式達成了五層嵌套空間的營建。同時影片通過對女性角色的性客體化達成一場男性角色的性狂歡,從而與大佛形成張力。【關鍵詞】《大佛普拉斯》;黃信堯;空間;階層固化;女性電影《大佛普拉斯》是中國臺灣導演黃信堯的長片處女作。
  • 一尊荒誕與真實的謎像——《大佛普拉斯》影評
    大佛普拉斯的孤獨,是斷了頭的佛像悲憫地俯瞰眾生醜態 ,是肚財與菜脯於死水邊凝望自己的死期 ,是情慾與權力掙扎過後留下的虛蕪迴響。 影片包含的意涵極其廣博,在導演打破第四堵牆的註解中,我們或許能透過這扇閩南土地的黑白鏡面之窗,窺探到關於人生的俚語。佛不渡人。
  • 電影:《相愛的七種設計》,打破了第四面牆的電影是否能讓你滿意
    比較新奇的是《相愛的七種設計》一上來就「打破了第四面牆」,越過通常的電影語言直接與觀眾對話。於是電影設計出了一段三角關係,編導沒有說明為什麼男女主角會分手,而是通過錯綜複雜的劇情將原因拆碎,然後一點點「塞」給觀眾,讓你永遠猜不到接下來的劇情變化。電影的敘事也極盡誤導觀眾之能事,只有在看完全片後才能感覺到導演和編劇的良苦用心。
  • 《大佛普拉斯》影評
    觀《大佛普拉斯》有感《大佛普拉斯》是一部黑白影片,儘管影片大部分都運用了黑白灰三種色調,但整部影片卻很有質感,讓人意猶未盡。更有特點的是整部影片並沒有全部是黑白,而行車記錄儀的放映片段引用了彩色影像,讓人眼前一亮。
  • 《大佛普拉斯》憑什麼獲得5項大獎?
    很多人把這部影片定義為打破&34;的做法,意思就是類似《死侍》在電影中演員和鏡頭面前的我們進行交流。但是我並不這麼認為,把《大佛普拉斯》只單純的定義為&34;太狹隘了,在我看來,導演其實做的是對於熒幕前空間的開拓。
  • 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彩色的,關於《大佛普拉斯》的色彩與批判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該如何自渡,佛沒有說。佛只是像《大佛普拉斯》裡的釋迦一樣,悄無聲息地出現,靜靜地看著人世間的悲喜劇。釋迦沒有身份,身無分文,在金錢、權力至上的社會,他什麼都做不了。也許根本就沒有辦法自渡。導演黃信堯認為,人無法擺脫自己的命運。
  • 《大佛普拉斯》之後,他的下一部作品是什麼?
    片中,導演鍾孟宏(也是該片的攝影,他做攝影師的時候就會化名為「中島長雄」)的好友——《大佛普拉斯》的導演黃信堯傾情出鏡,更是為影片增添了一抹別樣的幽默色彩。他謙虛地表示,他的電影風格並沒有系統地受到某位導演或是某一電影學派的影響,而諸如「第四面牆」這樣的專業名詞,他也是後來才慢慢知道的。這是「啊堯」的自我調侃,更是他的坦誠。他的創作素材均來自於生活,根植於社會現實。
  • 《大佛普拉斯》之後,他的下一部電影是什麼?
    他謙虛地表示,他的電影風格並沒有系統地受到某位導演或是某一電影學派的影響,而諸如「第四面牆」這樣的專業名詞,他也是後來才慢慢知道的。這是「啊堯」的自我調侃,更是他的坦誠。他的創作素材均來自於生活,根植於社會現實。
  • 《大佛普拉斯》:他們不一樣,他們都一樣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充滿各種黑色幽默的電影,而電影的名字首先就是一種另類的幽默。2014年,導演黃信堯憑著短片《大佛》入圍了金馬獎最佳短片,被當時擔任評審的導演鍾孟宏看中主動提議發展為長片。於是黃信堯就在《大佛》的基礎上擴展除了這部電影,於是這部長片,就叫做了《大佛普拉斯》(《大佛》puls)。電影名字很非主流,電影的內容和形式就更加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