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手機上癮了該怎麼辦?上月由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智能陷阱》,利用數個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技術人員的口吻告訴你:孩子之所以上癮,是因為他們早就被設計了進去。且針對被設計的原理高管們也提出了相應的科學解決辦法,望家長參謀。來源:毛媽Carol(id:maomcarol)。她是英文繪本推廣人,親子閱讀踐行者。長期在公眾號撰寫原創文章,分享適合0-12歲孩子的親子閱讀方法和經驗。先回答一個所有父母關心的問題:意志力強的孩子是不是不那麼容易手機上癮?
不是的,沉迷手機和意志力沒什麼太大關係。
Netfilx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目前豆瓣評分8.6分。
紀錄片看完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
紀錄片採訪了眾多網際網路龍頭行業的前高管或者核心技術人員,有位受訪者為此和律師周旋了八個月。
他們無一例外都對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發展感到擔心和憂慮。
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父母都為孩子使用手機的問題頭疼過。可除了說意志力不夠無法控制自己外,有沒有想過這種令人「上癮」的感覺從哪裡來?
人道技術中心創始人Tristan Harris總結技術公司每天都在做這三件事:
1、推薦足夠多的視頻和內容,保證用戶滑動屏幕,花在手機軟體裡的時間更久一點;2、策劃不同的活動,吸引新的用戶,同時讓老用戶邀請更多的朋友,實現用戶的增長;3、有了足夠的數據,就可以在廣告上賺錢,大到開屏的廣告,小到每個用戶的精準廣告投放,還有自己的廣告。同時,紀錄片還提到了一門所有的矽谷人才都上過的課:勸服性技術。它就像是網際網路時代的魔術教程。讓用戶在還沒有意識到在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已經能引誘用戶接下來的動作了。
換句話說,大多數手機軟體刷新方式是相似的,往下拉,最上面就是新的內容。再往下再刷新,又是新的,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正積極強化」。
Tristan形容道,就像賭城裡的老虎機。看起來出現什麼是偶然的,你過去按一下就會有東西出來,但你不知道會是什麼。
實際上,這些都是設計好的手段。
所有的受訪者也都表示自己作為一個設計人員和程式設計師,即使知道背後運作的所有原理,也還是會忍不住每20分鐘拿起手機看一看。
計算機的處理能力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增長了萬億倍,我們身邊沒有任何東西的創造翻新速率能夠與之相比。
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生理機制也已經很久沒有進化了,人們會被手機深深吸引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為它就是奔著我們的注意力而來。
你幾乎能在所有的手機軟體上看到社交的影子,無論這款手機軟體初始設計的功能是什麼,它最後都會添加上社交、交友、評論的功能。
不可否認這是一個貼心的設計,讓我們可以交流心聲,聽到更多的聲音和意見。但同時它也是在利用人的社交本能。
史丹福大學的Anna Lembke教授解釋道,和別人聯繫,直接影響著獎賞通路中的多巴胺釋放。這是我們幾百年來進化的機制,我們需要通過聯繫形成群居,建立關係。
社交媒體的出現優化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種聯繫不斷地刺激著我們去刺激我們的多巴胺釋放。
同時,Anna教授也表示即便自己擁有再多的理論和經驗,也還是和我們普通父母一樣,每天在提醒孩子們愉悅和痛苦的平衡,多巴胺短缺的狀態和手機上癮的風險。
這種無處可逃的社交媒體也讓大多數人變得更在意別人的看法。
毫無疑問,我們是需要在意別人看法的,但是我們需要在意一萬個人怎麼看我們的嗎?需要每隔五分鐘就獲得一次社交認可嗎?
社交媒體上的愛心、點讚、大拇指出現,最初是為了傳播愛設定的,但很多人因此變得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獲得完美感上。
無法再公平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最終導致了心態的失衡。
2011年2013年裡一個增長數據的出現,引起了所有研究人員注意。
每10萬名少女中每年因為割腕或者自殘進醫院接受治療的數據,在2011年前都是處於平穩的狀態。在那之後,直線上升。
年齡再大一點的女孩,增加了62%。進入青春期後的人數增加了189%,幾乎是以前的三倍之多。
更可怕的是,自殺的人數也呈現出相同的趨勢。
0-14歲的女孩,最開始的比率非常低,現在增加了151%。
15-19歲自殺的女孩與本世紀初相比增加了70%。
這個增加點指向了社交媒體,那些第一代從初中就開始使用社交媒體的孩子們。
除此以外,很多父母是不是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越多越難溝通,是不是在網上學壞了?
YouTube前工程師Guillaume Chaslot,視頻推薦算法的設計人員之一。他表示所有我們看到的相關視頻、感興趣的內容,靠的都是算法推薦,但這算法並不如我們想像得那麼友好。
它是在幾個兔子洞當中,找到哪一個兔子洞最貼近你的興趣。然後,當你開始觀看其中一個視頻,它就會不停地給你推薦下一個。
這個做法大大地增加了人們觀看視頻在線的時間,但與此同時也讓所有的觀點面臨前所未有的分化局面。
推薦視頻的算法讓每個人都在重複看同一個觀點,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地強化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全世界都和自己一樣的感覺。但是當我們打開自己朋友,或者身邊人的抖音就會發現,各自的推薦內容差別是很大的。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大家陷入了自己的「兔子洞」當中,不同的聲音和意見越來越難聽得見,也更難有機會學著與不同的聲音相處。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把把手機等的電子產品當成洪水猛獸,我們可以學著怎麼更好地使用它們。片尾處導演讓受訪者們給出一些自己的建議:
這是所有受訪者都提到的一點建議。在我親身試驗了一下後發現,確實能很大程度地減少手機對我們的影響。
在關閉了手機和iPad的視頻、遊戲、新聞、讀書、兒歌等軟體的消息提醒後,沒有了振動、聲音、亮屏打斷我的工作,我能很好地集中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讓注意力不斷分散。
同時,也能讓手機回歸到工具上,我們有需要才拿起來使用。
這個有點難,你很難判斷哪些軟體是要的和不要的。
我是把所有的手機軟體進行了一個分類,每天都要用到的日常軟體放在主頁。其他不經常用到的手機軟體分功能集合起來,或者就不放出來主頁。
這就保證我打開只會用到有用的軟體,減少無用信息的幹擾。
讓孩子不要對手機上癮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擁有豐富的個人生活。
孩子如果除了上課就是學習,除了手機沒有其他娛樂項目,那麼孩子會沉迷手機我一點都不意外。我們可以試著引導孩子有更多豐富的生活,比如看書、畫畫、下棋、玩具、外出走走。
父母以身作則,不僅是我們要少也玩一些手機,還要多點和孩子一起互動,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的時間儘量是讓以親子間的互動為主。
第一個原則:在每晚的固定時間,所有設備不能進入臥室,不管是什麼時間(比如,睡前半個小時所有設備需要拿出去)
第二個原則:有專家認為應該在16歲之前禁止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家是微信qq聯繫工具可以有,其他的也是在高中前不允許。畢竟很多網際網路的大佬是連電子產品都不給孩子用的。
第三個原則:和你孩子研究出一個時間預算,如果你和他們聊「你每天想在你的設備上花多少時間,你覺得合適的時長是多少。」大多數會說出一個合理的數字。
一開始我並沒有打算推薦這部紀錄片,因為看過的朋友都知道,裡面提到的內容非常硬核。
但是後來我發現不僅父母,很多孩子也會把喜歡玩手機歸咎在自己意志力不足上,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勁。其實這對我們減少沉迷手機毫無幫助,還增加孩子自暴自棄的可能。
我們需要做的是不要掉進固定型思維當中,明白我們是有能力改變現狀的。然後,想要做出改變就要先了解背後的原理。就像治病,想要藥到病除就要先治本。
明白這不是孩子有足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認識手機,或許會對我們改變和預防孩子的沉迷問題更有幫助。
不少讀者反映7:30沒有收到我們的推文
其實小橙子每天都在準時推送
只是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
建議大家將「酷橙校園」設為星標
就不會錯過我們的消息啦
文章不錯,點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