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小寧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孤獨的美食家》第三彈的配樂~】
像我這樣經常被問到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到底為什麼的挑食族,若跟人論美食片高下,估計沒幾個人願意信。那麼好,不談美食談療愈,這個我拿手。因為我就是一有風吹草動就心難安的「焦裕祿」(焦慮、憂鬱、忙碌)。這時若不找點東西倚靠慰安,怕是很多夜都難以成眠。將美食片作為療愈,並不出自我的發明,但是能讓我隨時拉出來看一集,看的過程又始終展顏微笑,這個目前還真是《孤獨的美食家》才有的功效。那些個或深情、或別致、或機俏、或纏綿的美食片,當然各有各的安神大法,曲徑通幽,但是我總覺得,拐的彎多了,難免離題太遠,最後成為「為藝術而藝術,還是為人生而藝術」的討論題,也就不怎麼療愈了。
說《孤獨美食家》前,先說說《深夜食堂》。那也是我曾經大愛的美食療愈劇,主題歌有一種都市黃昏漸入夜的味道,閒散、慵懶而又憂傷,由不得你不想找家小店落落腳。當然,挨到深夜,便只有這家深夜食堂了。這個小店沒有大餐,只有方便小食,沒有幫廚,只有老闆一位。這中年男臉上落一道刀疤,來歷不明。但他也並不因此顯出兇相,反而讓人心安,因為他的那種不多言多語的散淡,是可以看盡世相又包納世相的。所謂鐵打的食堂流水的食客,《深夜食堂》現在也拍了好幾季,都是在講食客的故事。第一季確實好看,因為那些故事都緊扣著食物發生發散。我在其中一集裡落淚,忍不住在微信上寫:「從不吃黃油,也不知它和白米飯混調,會是什麼滋味,但看兩個男人在深夜吃黃油拌飯,只加稍許醬油,卻覺得裡面有無窮的人生滋味——孤寂、失去與擁有,如同那首片頭迴旋的歌。」出奇不意地讓人感懷,是它用了非常不日本的作料與做法,做出了美食中的靈魂滋味。而這個滋味,又確實很日本,由不得你不佩服這齣劇的編劇。
不錯,美食從來不僅是美食,它還關聯記憶與情感。《深夜食堂》走的是這個路徑,甚至《舌尖上的中國》,也在第二季時選擇了這條路,但似乎都沒有走遠。《舌尖2》是掉到食物的偏門學科裡美得不行,《深夜食堂》裡,是故事與食物的粘合度,出了問題。我最覺匪夷所思的是後面有一集,一個到深夜食堂吃飯的潛逃犯,因為愛吃中華料理而被也經常來這裡的警察注意,從而終結了一件陳年舊案。但劇中這個日本人何以如此鍾情中華料理,並沒有交待,這便讓人與附著其上的情感故事難以共鳴。
現在我開始說《孤獨的美食家》。劇情真是幾句話就講完,而且不知這樣說你會不會相信:一個因著職業之便四處遊走的職員,大部分的時光就是發現沿路的美食。吃一個店拍一集,如此也拍到了第四季。眼見這個吃貨中年男,無親友、無家眷,從來不在電話中跟人扯閒篇,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他也從不沉緬於回憶。片中和他打交道的,除了客戶,就是美食店的人。但這竟造就了他的獨特之處——一個絕對孤絕的美食家。一份街邊的關東煮都能讓他吃得驚心動魄,讚嘆連連,看著如珍饈美味一般,真是結結實實地吊人胃口,以致於深夜來看,都有網友警示:你這不是在找死嗎?哪兒能吃到這些美食。
我在美食上算有些抵抗力,是因為本人多年在這方面(也包括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寡淡保守,任若水三千,只取一瓢,所以最能定神來看五郎,也就是此劇主人公,與食物之間的對應。首先,他不挑食,意味著對食物無偏見。其次,勇於嘗試,不懼風險——事實上凡入他口皆是美味,絕對一副海納百川的胃腸。第三,一旦開吃,便全力以赴。從試探性的入口咀嚼,到最後全然進肚,食物入口的每一種變化,都綻放在他的表情與身體姿態裡。「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在他,別問這個問題。人與食物合一,這才是屬於五郎的絕對時刻。那幾近於無我的境界,簡直可以升華為道。
而吃相,也很有說頭。很多劇裡的演員都要表演吃,只是在為某個劇情而吃,雖可以奔放可以內斂,但重點都不是吃。只有松重豐(五郎)的吃,能讓你專注到吃本身。難得他吃得真切又不失體面,所以看他吃的樣子便就是做了一番療愈。此時的畫外音也堪稱美食解說的絕配,全沒有《舌尖2》那種吊高的知識範兒和偽深情。交待食物怎樣組合,很像是在與口中的美食做親密的交流,其餘的,便是幾近於喉音的幸福感嘆詞,聽來真像是將聲音在美食裡滾了幾滾。雄性的滿足感,對得起日文中表達男性對美食的贊語:うまい,女孩經常掛在嘴邊的おいしぃ在這時已經顯得太小情小調了。
當然,松重豐非但看著不雄壯,而且還體形偏瘦——正是這種人,吃起來不要命也沒事,若換個大胖子,你還真不敢看他吃。五郎進到一個店裡,會衝著一個目標,也會旁然四顧,看著別人的桌菜下單,但絕不落下白米飯。他還餓起來非常快,剛辦完公事,甚至還未辦完,臉上便出來如山倒的飢相,這表情再配上:壞了,叔的肚子餓了。你就等著樂吧,這世界,說來慾壑難填,但一樣美食,又可以讓人全然滿足。
世上真有這麼一個從胃腸直通腦子的人嗎?問題是,你是不是也想在某一刻,就做這樣的直腦人?如片頭那段可高昂可低回的開場白所示:「不被時間、社會束縛,幸福地填飽肚子。在那短暫的時間裡,隨心所欲,變得自由。不被任何人打擾,無需介懷地大快朵頤……」
「這種孤高的行為,正可謂是現代人被平等賦予的最佳治癒。」嗯,我就是被治癒的案例之一,不是被他吃的美食,而是被他治癒。看很多日劇學到的那個詞:いただきます(我開動了),只有面對這個劇,才能領會,這個吃飯前的習慣用語,傳達的是人與食物最單純的對應。
因為是排除了一切思慮的全心投入,人的世界才雖孤獨而盡顯歡娛。
本公號文章均屬原創,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關注北青藝評的前提下,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精選往期內容
1月
一月文藝資訊
美人
曾經迷倒過愛因斯坦的女人長什麼樣
媚娘
關於「封胸」與瑪麗蘇宮鬥
融合
法國暴恐事件後從電影進行的思索
月曆
一瓶君製作的2015電影月曆
商道
時評劇評?您自己辨別
金球
金球獎完整片單+評介
所有的文藝老中青們,敬請關注北青藝評,與我們一起交流一切文藝!商業合作:請直接留言或郵件至bqwypl@y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