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愛爾蘭買地「建城」的事情,是一個名叫高廣垣的香港地產商最初在今年1月提出的。
從當時「亂港媒體」《蘋果日報》對他的報導,以及今年5月高廣垣本人親自在其他「亂港媒體」上發表的文章來看,這個靠賺內地人的錢發家的高廣垣,骨子裡卻對內地存在強烈的歧視,不僅將中國對香港的依法管轄說成是幹涉和收緊香港人的自由,還格外懷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內地的家人不惜冒著生命危險也要偷渡去的香港的場景。
(圖為《蘋果日報》給出的高廣垣的檔案信息)
因此,他認為港人應該再發揚一次當年他們從內地逃到香港時的精神,與他一起移民到海外,到海外去建立一個新的城市。
他還稱他已經找到一群「志同道合」之人,成立了一個名為「國際特殊城市」的項目,並準備選擇愛爾蘭做落腳點,在那裡買地建立一個「以香港人為核心」的「自治城市」,這樣香港人就不用擔心像留在香港那樣被內地人「衝淡」。
至於為什麼要選擇愛爾蘭,高廣垣說一方面是愛爾蘭不會受到中國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英國脫歐後,歐盟需要填補失去英國金融服務業的空缺,那麼愛爾蘭就會是一個潛在的替代方案,因此更適合香港人去發展。
他還稱他打算通過向國際上的主權基金、保險基金和退休基金募集資金,日後再通過賣樓和放租等房地產業的操作還錢。
(圖為港媒對於高廣垣在愛爾蘭「買地建城」計劃的報導)
不過,這個在很多人看來十分荒誕且完全不切實際的構想,近日卻因為被英國《泰晤士報》的「愛爾蘭版」又炒作了一番,而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該報先是在昨天炒作說,他們拿到的一組愛爾蘭外交部的文件顯示,高廣垣已經在和愛爾蘭外交部就這個買地建城的項目展開談判了,而且高廣垣還在愛爾蘭的地圖上圈出了6個他覺得可以用來實施「建城」計劃的區域。
(圖為《泰晤士報》對於高廣垣想在愛爾蘭「買地建城」一事的報導)
之後,該報於昨天又刊文一篇,介紹了高廣垣的這個「買地建城」的計劃準備如何實行。
(圖為《泰晤士報》對於高廣垣想在愛爾蘭「買地建城」的一事報導)
但尷尬的是,當《泰晤士報》的這些炒作引起了愛爾蘭官方的注意後,愛爾蘭官方卻給出了相當打臉的回應。
首先是愛爾蘭外長科文尼表示他並沒有聽說這些談判,愛爾蘭外交部則表示這些談判只停留在初級層面。
(圖為《泰晤士報》對於愛爾蘭方面回應的報導)
其次,一位與高廣垣進行談判的愛爾蘭外交部的人員,早在2月的一份郵件中就已經給高廣垣潑了冷水,稱他的計劃「太激進了」,在操作層面和政治層面都不可行。
(圖為《泰晤士報》對於愛爾蘭方面回應的報導)
原來,根據《泰晤士報》的報導,高廣垣不僅要求從愛爾蘭一共只有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拿走500平方公裡「買地建城」,還要求那塊地上的愛爾蘭人都離開,並要求愛爾蘭政府不得幹涉其內部事務,包括這個所謂「自治城市」的警察只能由城市自行組織,連官方書面語言也得是粵語——這哪裡是要移民愛爾蘭啊,分明在要學英國人當年搶走北愛爾蘭的方式,在愛爾蘭的土地上搞殖民吧……
於是,與高廣垣有接觸的愛爾蘭官方人員不得不告訴他,他的這種構想會在愛爾蘭遭到強烈的政治反對,而且愛爾蘭的土地本來就不多,絕大多數還是私人的,不是政府能給得了的。
「愛爾蘭的人民是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才獲得了自由,甚至為了維護這種自由而忍受了貧困的煎熬,所以他們更不會願意將自己國家的主權賣給任何人」,這名官員對高廣垣說。
(圖為《泰晤士報》對於愛爾蘭方面回應的報導)
而在境外社交網站「推特」上,有愛爾蘭網民也覺得高廣垣的計劃根本不可行,並好奇他為啥要來愛爾蘭買地。
有人則認為這事他應該去找英國人,而不是讓愛爾蘭人去解決這種「英國人的麻煩」。
還有人對於愛爾蘭政府沒和老百姓商量就和高廣垣接觸的做法表示不滿,甚至認為這是賣國,是把愛爾蘭賣給國外的財閥。
有愛爾蘭的網民還在其他報導此事的媒體上評論說,這件事就和美國總統川普要買丹麥的格陵蘭島一樣,都是在發瘋妄想。
最後,在耿直哥看來,高廣垣的這個可笑的計劃其實另有一番荒誕之處。
我們都知道,香港當年能發展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根本原因是香港背靠著內地,在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扮演著一個重要的樞紐角色。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今年6月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比喻說,香港就好比是一個「變電站」,把「兩種不同電壓的電路」連接在了一起——儘管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在抹黑中國,將中國對於香港特區的依法管轄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合法做法,說成是在損害香港的自由。
(截圖來自《經濟學人》的報導)
但隨著內地經濟越發開放,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港原有的那種經濟模式和優越感必然會受到影響。同時,中國的崛起因為不是按照西方一些人期望的劇本來發展的,中國因此遭到的打壓,也會衝擊到其香港特區。所以,真正關心香港的人目前在思考的都是如何讓香港在新的時代和局勢下,在「一國」和「兩制」兩者缺一不可的法律原則下,找準自己的定位,更好的適應時代的挑戰。
可如今這個高廣垣想要的做的,卻是一方面要完全脫離中國,一方面則幻想著可以用香港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經濟模式,以及那越發狹隘的本土情結,在海外重新「復刻」一個他心中「七八十年代」的香港,以為這樣就能找回那虛無縹緲的「優越感」。
這種開歷史倒車的行為,如果不是腦子進了太平洋,恐怕就是想靠「販賣情懷」來收「智商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