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傳統戲劇如何追上新時代步伐?堅持原創,跟隨科技
霹靂布袋戲劇照
霹靂布袋戲劇照
木質人偶,卡通可愛,用繩子拉動來控制,其眼睛能動,手腳也能靈活轉動。
越來越多大陸遊客去臺灣旅遊,很多人都會帶回一種手制禮品——布袋戲偶,之後,大家也知道了,在臺灣風靡的「偶動漫」就是——霹靂布袋戲。
曾有人評價,霹靂布袋戲是中國傳統戲劇中難得的追上新時代步伐的戲種。
確實,如今,痴迷於霹靂布袋戲的「漫迷」,早已從中國臺灣蔓延到整個亞洲。而且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年齡在20歲以上,並有穩定收入的成年人。
最近,記者在杭州遇到了文思敏捷的黃文姬女士,談到熱愛的布袋戲事業,她熱情又興奮。
做不一樣的動漫
在傳統的戲劇中,布袋戲的演繹類似於戲曲,無論是唱腔、發音,還是人物裝扮。但是,在臺灣它卻可以發展成為很多人追捧的動漫,其中必有奧秘。
因為,布袋戲在眾多的民間技藝中,其發展一直跟隨科技脈動。從最初的刀槍劍戟開打到如今的放電、放五彩金光、鐳射,這些變化足以讓老一輩藝人瞠目結舌。而使布袋戲如此閃耀光芒的,首推臺灣雲林的黃氏家族,由他們創建的「霹靂布袋戲」徹底顛覆了原始戲碼的粗糙形態,並使其一步步成為布袋戲中最具震撼力及影響力的分支。
黃文姬告訴記者:「霹靂布袋戲結合了實際與技術,拍攝場景都結合實際搭建,如今,還在藉助電競技術中最最流行的2D和3D的數字特效,這樣能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吸引年輕人的眼球。」
另外,黃文姬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幾年,霹靂布袋戲學習日本卡通,設計了一大批玩偶和圖樣等周邊商品,帶動起龐大的衍生商品市場。
堅持原創風
在多次採訪中,很多從事動漫的業內人士都推崇原創動漫,這個理念也和「霹靂」不謀而合。
黃文姬說:「因為霹靂在臺灣一直走的就是民創故事。霹靂布袋戲已經有65部,每部都有一些經典的角色和故事。杭州本土的翻翻動漫,還特別去臺灣做了一次市場調研,他們對《刀龍傳說》最感興趣,這部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它的設計、故事、角色都非常精美,他們想讓霹靂授權,把這部布袋戲做成漫畫。」
黃文姬說,之所以大陸的動漫公司會對霹靂的故事感興趣,就是因為他們是原創的,有故事性的,可以打動人的。「我們比較關注並會改編中國奇幻題材的故事,這是很少有的,因此很討喜。」
結緣國漫,推廣「中國風」
其實,具有強烈中國風的霹靂布袋戲和杭州很有淵源。
黃文姬說:「我們近幾年都參加中國國際動漫節,中國國際動漫節是國家級的動漫基地,我們霹靂很開心能和這個基地進行合作。」
黃文姬坦言,來到杭州,跟全中國的戲迷交流,讓大家與霹靂布袋戲這種「偶動漫」親密接觸。「我們和杭州的動漫公司合作的布袋戲《西蝴蝶夢》,用動漫的手法拍攝了這樣一部愛情奇幻的改編劇。這個節目在動漫節也展出過,是短片。當時反響不錯,觀眾反應很熱烈,說明大陸的觀眾是能接受霹靂的。」
全球第一部3D布袋戲電影即將上映
大陸戲迷通常是通過網絡接觸霹靂布袋戲的。近年來,霹靂布袋戲在大陸已經擁有越來越廣泛的戲迷,霹靂官方也打通了數個主流視頻網站的播放渠道,並且推出普通話配音版本(原先只有閩南語配音),方便大陸的新戲迷。而霹靂也一直在考慮在沿海乃至整個大陸地區做更多的布局,授權實體店也在考慮之中。
採訪中,黃文姬向記者透露了一個訊息,霹靂即將推出一部3D立體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將實拍與動畫特效結合,2015年春節前後在臺灣和大陸同步上映。
黃文姬介紹:「這部電影的背景設定在漢代,講述古樓蘭國消失和羅布湖沉沒的神秘的原創故事,裡面有一些奇幻的情節,也有一些武俠打鬥的,讓更多的大陸人可以了解布袋戲。」她說,為了適應大陸市場,霹靂的電影將使用普通話配音,改變臺語配音的原始做法。
名片
霹靂布袋戲
布袋戲起源於福建,後傳入臺灣。臺灣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發展出一種電視布袋戲,自其上演後就一發不可收,連續播出十多年,迄今一千多集,劇中僅有名有姓的主要人物不下數千,宏大直逼三國,細緻堪比紅樓。每出劇的劇名皆以「霹靂」二字得名。
霹靂布袋戲以武俠玄幻為主,以素還真作為主線衍生的一系列江湖恩怨故事,配音為臺灣閩南語,估計這配音很多人一開始都會很不適應,但是若習慣了你會慢慢愛上黃大的口白。因此,有眾多「粉絲」瘋狂追捧。
黃文姬
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