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文成一個小村莊的老屋,藏著許多大人物和光陰流轉的故事

2020-12-23 遇見韓殤

瓦簷烏黑下,滴水打在石階的硬瘩上,也打在一個鞋拖孩子凝視的瞳孔裡,水花微濺,時光旖漣慢慢暈擴開來……於我而言,老屋的記憶,總是會在某一個固點開始,然後續裂成各種枝幹的蔓延。

老屋是四面屋,也叫地主屋。於諾大方形天井圍成一周,許多人家住在裡面,據說大多是土改後分房入戶的,在溫州文成西坑梧溪這樣一個村莊,類似的房子有著不少,但在近數十年時代巨大的遷變中,或毀於火災事故,或毀于洋房拆建,甚或不經風雨頹敗的,餘者已是寥寥。

我居住的老屋,村裡人叫之南陽,而在門臺曾經的額題上,是南陽舊家四個大字(現已毀沒),則門臺兩邊的條石上,刻著一副對聯:門迎東嶼雙溪水,棟聳南陽四壁山。落款人為端木國瑚。

在近兩百年前,梧溪還是隸屬青田的,而端木國瑚,則是那時青田的大名人,號稱青田一鶴。誰是齊梁作賦才,招得青田白鶴來。端木國瑚進士出身,雖然官只做到知縣,文章卻是十分了得,其作品 《定香亭賦》,更是在當時就流播國外,朝鮮使臣曾慕名求見,求取詩文經注。這樣一個人物,在這裡留下聯文,可見那隻鶴確曾來過這裡,並與此間山水建築有過親密接觸,感念頗深。而慕名已久的主人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緣,留下的墨香石刻告訴我們,主人的心願的確是達成了。過程已不得而知,但在那個時代,文字的尊貴就刻在每個人的心裡,或山水,或建築,最尊貴的位置,總是會自覺地留給文字,留給心目中能提筆寫下最好文字的貴人。這是傳統,傳統源長,但也會逐漸式微。

門前的東嶼,如果把記憶翻到二十多年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左右,你還可以見到溪水如語,從門臺前流過,溪中有嶼,草皮裹土,與石相擁,多少年來,水洪無失,日曬不枯,形如大舟,分水左右,是為雙溪。

孩提時,常在東嶼的草坦溪石上跳躍翻滾,特別是夏日夜裡,炎熱在溪風中散淡,大人於溪邊納涼,孩子們則歡奔著各種遊戲,有疲憊的,則索性在草坦或溪石上躺下,溪風習習中,難免會入了夢鄉,更有睡到半夜的,才擦著眼睛哼哼地摸回了家,家長也不擔心,由著孩子放任一個夏夜的自由。

如今,東嶼已在梧溪水電建設鄉村改造的大遷變中,成了平水一汪。溪中嶼石挖去,兩邊建了駁坎,攔了水壩,儼然是一番全新景象。門臺東望,每每面視,東嶼若現眼前,恍然夢裡。那一條草碧溪中的大船,載著我曾經的童年時光,悠晃悠晃著,就走遠不見了。

其實,所謂的鄉愁,只是離開後,少時童年印記的磨滅悵然。對於常住此間的村民而言,他們渴望嚮往的,是進城後我習以為常的城市生活。我懷念的曾經,正是他們努力想改變的。而於此處,他們的生活,比我的鄉愁,更有選擇的權力。

我悵然的,或許正是村民渴望的。這個端午,我又回了一趟老家,夜裡,溪流兩邊燈光亮起,鬧熱堂皇。

轉進老屋,一片漆黑。問起,說燈還未開呢。不知為何,驀然眼睛有了一種休憩的感覺舒服。

老屋一定是有故事的。

關於老屋的故事,我從小就耳聞的,是關於夢春的古世傳。古世傳大概指的是古人世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往往有著警世的意味。「夢春三千租,賭光生。」就是發生在老屋裡的真人真事。說夢春是這一帶的大財主,收租就可收三千石稻穀(一石相當於120斤),在那個以糧食多少衡量財富的時代,可見其富有程度。

不過,夢春好賭成性,譬如溪對面有人推骨牌九,當時還沒就近橋梁相通,水稍大點,矴步過不去了,夢春就在這邊大聲喊著押注,輸贏那邊說了算。類似這樣的賭法,夢春的家產終於敗光,潦倒死去,留下兩個兒子討飯為生,不知去向。

有意思的是,我的父親壯年時曾去過蘭溪,聽聞一個關於討飯店的故事,說老早有一當鋪店主,在店裡打著算盤結帳,忽然聽到路邊一個聲音說,老闆,你好像打錯了。老闆一看,是個討飯的孩子,也沒太在意,不過還是再打了一次,結果還是與上次一樣。這時孩子說,老闆,我打你看吧。孩子接過算盤一打,老闆一看,確實是自己算錯了。

老闆好奇問起孩子家世,孩子說自己是青田八九兩都的(梧溪古時屬於八都),出身有錢財主人家,後來父親打賭敗光家私,兩兄弟只好出來討飯為生,後來兄弟兩走散了,他就一個人流落到了這裡,看到老闆算帳有誤,就忍不住說了出來。老闆覺得孩子聰明,正好店裡也缺個夥計,就把孩子留了下來。恰好老闆只有一個女兒,後來老闆就把女兒嫁給他了。這個鋪子,就被叫做了討飯店。

聽到這個故事後,父親自然就聯想起夢春的兩個孩子。回來後跟鄉人說起,後來梧溪富氏修譜,鄉人前往尋宗,終究是沒有找到故事裡的相關後人。

可以說,在我小的時候,夢春就一直是四面屋裡的大人物。出外問起,就拿夢春說事,附近鄉村人聽了都會哦一聲,然後如何如何一番感慨。附帶老屋的人們也沾了光顯了名。

直到很多年以後,我才知道,除了夢春,在四面屋,還出了一個大人物。這個人名叫趙超構,是上海新民晚報首任社長總編,毛主席曾與其多次會談,著有《延安一月》,有新聞泰鬥之稱。這樣的人物,比起夢春這樣的地方財主,應該更要有知名度,但不可思議的是,以前老屋裡幾乎沒人提起。

而仔細想想,又非突兀,趙超構確實是出生在這四面屋,但卻是他的外婆家。也就是說,她媽媽原來的家裡。由於幾個孩子先後夭折,聽從算命先生的安排,趙超構母親再次懷孕後,就離開夫家選擇了在梧溪生產,並養到了一定年紀才被接走。趙超構耳朵重聽,據說就是因為小時在梧溪玩水,溪水浸泡耳朵發炎留下後遺症的緣故。

按照當時的風俗,外婆家就是外家,就是別人家,一個外甥,哪怕離不開母親血緣聯繫,哪怕與此淵源深厚,也很難得到父系一脈普遍的認同。更何況趙超構小名叫阿狗,村裡人也難把阿狗與後來名聲漸顯的趙超構聯繫在一起。

隨著時代發展,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改變,男女地位漸趨平等,對於母系的認同感也更加趨強,而趙超構出生在這裡,也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與這四面屋建立某種不可割捨的緣分,哪怕與傳統相悖,亦是無法辯駁。甚或,是趙超構自己,也早已經模糊了對老屋的印記,但老屋不會忘記,一個孩子在此呱呱落地,在襁褓中成長,在母親的攙扶下蹣跚學步,呀呀學語,然後撒開腳步奔跑在屋簷底下石階上……老屋不會攀附名流權貴,也不會嫌貧愛富,它只是記住了,生命在此間的光陰流轉,並刻納其中,沉默不語。

多少年後,在四面屋這裡,趙超構出生地的橫匾高掛門前,趙超構生前物件陳列室中,相關紀念活動鬧熱開展,遊人慕名絡繹,一切,都朝著人們希望的方向行進,但老屋依舊沉默著,不發一言。

其實,老屋裡還藏著許多的故事。只是,老屋不講故事。你要講,憑你講。

於我而言,似乎更在乎那些能用感覺觸及的平凡人故事。被時空隔絕著,老屋裡所謂大人物的故事,總是難免疏淡,唯有瓜葛相互的,那些尋常的故事人生,才會被記憶深烙,活生生地鎖在一起,刻骨入心。

在我童年時候,四面屋裡生活著許多人。那時候還沒有計劃生育,一家五六個孩子是尋常的事兒。於是老屋裡滿是孩子的聲音,不時地從簷頭屋角冒出。我在這裡成長,只要一想起四面屋,無數的童趣就會在我眼前浮起:躲貓貓,打紙包,捉分子,踢毽子,踢巖跳繩等等,以及歡笑哭鬧,一幕幕閃過。

而隨著年齡漸長,出外讀書工作,回老家的時間也愈發見少了。而老屋裡除了那些老去的,大多也搬出去了。老屋逐漸稀落,偶有孩子的歡鬧跑過,但更多的,是一群老人湊聚著,打發著餘年的時光。偶有回去的時候,我也會坐在一旁,聽他們講述著各樣故事。常在不知覺間,落日雲重午後,屋簷滴水響起。

漸漸地,當白髮爬上鬢角,發覺自己亦自然開啟了死亡的視角。死亡是蓋棺定論,是一個故事的結束,也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故事的結局註定,開始才會有敘述滄桑的從容。

四面屋裡的老人,大多故事都是簡單平凡的,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成家生子,然後逐漸老去。而他們的伴侶,也會跟著老去,成為老屋的一部分。

記憶中最早的一個老人死去,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女人,「老尼垢,補破鍋,破鍋補不起,走去死。」這是老屋裡的孩子,莫名對這個老人的厭惡,或許也是孩子對死亡的本能厭惡,在這個老人死去時,我跑到溪對面洋邊姆媽家躲了很長一段日子,任是父母催促,也賴著不想回去。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一個老人的一生,用死亡兩個字就可以概括了。不知道這個老人一生究竟是怎樣子的:是否對愛情有過渴望,是否對遠方有過想像,是否對生活有過期待?一切,都平靜地沒有一點聲息,只有最後的死亡,烙在一個孩子的心中,無法磨滅。

或許,在老房子裡,故事最豐富的,是那個曾經被打成右派的小學老師,我叫她姨媽,她為人嚴厲,孩子都懼她三分。即使我叫她姨媽,心底也是存三分敬畏。

耳聞她的故事,出生於富農人家,是趙超構的內侄女,讀過書,做了小學老師,嫁給了鍾意的男人,卻沒想被打成了右派,歷經批鬥,雖然最終得以平反,人生相對也算是坎坷了。她去世的消息,我是之後得知的,沒有送老人家最後一程,難免遺憾。

我的鄰居,其中一個是孤寡老人,一輩子沒結過婚,也沒有孩子,他時常值得提起的榮耀,是壯年時曾參與百丈漈水庫的大壩建設,在他老病之後,曾打報告給百丈漈電廠,希望能得到一點物質補貼,但不出意料地被拒絕了。聽說最後,他在病痛的哀叫中死去。有些死亡,充滿著殘忍。

還有一個鄰居,是喝藥水死去的。至於為啥要喝藥水,我無法確定。一個人選擇死亡,總有難能對人訴說的理由。只是鄉村底層的死亡,少有人會給予過多的關注。

而真正與死亡面對的,是面對我的爺爺。我的爺爺大概算是勤勞能幹的典型,奶奶去世的早,是爺爺一個人把幾個孩子帶大成人。爺爺去世時,已經中風了一段日子。最後的夜裡,爺爺躺在床上,一大家子就那麼守候著,聽著他微弱的呼吸忽然變得急促,然後沒了聲息。我那時剛上初中,面對死亡,我第一反應是看了看電子表,大概是凌晨三四點左右。

最清晰的死亡,是面對母親的時候。那個早上,我能清晰地感知,死亡是如此急迫,理所當然又出乎意料,連我預釀的淚流滿面都還沒顯示恰當,就開始了匆忙的後事準備。

這些普通的死亡,都是老屋見證的,更成了老屋的一部分。老屋不僅僅是一座建築的光陰流長,亦是這裡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融入,包含死亡貼進。一個人眼裡的見證,他人大多是片段化的剪像,唯有老屋沉默著,不分彼此的,把此間所有生命過程記錄其中,光陰流長,刻錄周全。

也正是如此,無論時空易變,都不會讓我與此處老屋疏離,與此間人生陌遠。死亡是生命的某種圓滿,本來就是無須避諱的,於老屋裡,想起死亡的時候,反而內心會充滿著溫暖。我的生命紮根在這裡,這裡就是我的家,我的歸宿。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那是無常的,亦是家常的。

老屋不老,只會在一個個人的時光流轉中,相繼消逝。而在老屋看來,是它把那一個個人的時光流轉,藏錄其中。如是,如我。

文/見忘

相關焦點

  • 「天然文成」,藏著你嚮往的「詩和遠方」!
    這些數據背後有著怎樣的文成故事?作為全省26個加快發展縣之一的文成,在共圓小康夢中有四個大變化。溫州西部交通樞紐初具雛形近年來,文成全力推進重大交通工程,2017年開工建設G322文景段,2018年開工建設文泰高速,2019年開工建設文景高速和青文泰公路,2019年底文瑞高速建成通車。
  • 溫州這幾處絕美小村莊,小住一回似神仙!
    視覺旅圖@黑牡丹/攝今天,小編就為你推薦一波溫州的絕美古村和民宿,這裡有山水、有田園、有詩意,關鍵是人少景美,自駕也很方便!五一假期帶上全家出發吧!在這裡,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就能拍出滿滿INS風大片!去海邊,怎麼能不體驗海景房呢。純白的獨棟小樓,在大海翻騰的浪花前靜靜候著,清新的色調酷似新海誠的漫畫。聆海左舍民宿一共有10個房間,採取北歐式簡約風格。全景落地玻璃窗,將藍天白雲和無邊的海景擁攬入室。100多平米的城市書房成為聆海左舍的特色客廳,在這裡讀書品茶、聆海聽濤,一種溫暖油然而生。
  • 溫州文成:打造浙江高山臺地大花園樣板
    作為浙江省大花園建設的示範縣,文成緊緊圍繞綠水青山,補短板,強優勢,著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聚焦「建設詩畫浙江大花園」,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圍繞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麗通道三大工程,全力打造「青山綠水養眼、藍天清風養肺、淨水美食養胃」的浙江高山臺地大花園典型樣板,找到打開「兩山」價值轉化通道的「金鑰匙」。
  • 《功夫學徒2》| 復活老屋·松陽模式在芒果TV播出
    歲月流轉,老屋緘默不語,卻藏著許多光陰的故事。2016年初,一個名為「拯救老屋行動」的項目,如一場及時雨,讓日漸凋敝的松陽舊院老宅,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計劃啟動以來,她和團隊已經修復了100多處當地建築,為「拯救老屋」做技術支持。
  • 文成的讓川村,一座畲族禮讓的美麗鄉村,來了就不想走
    多次來浙江,溫州並不陌生。另一方面,溫州的文成(音)是第一次來這裡。到文成才知道,文成是溫州地區做最具特色的區域旅遊。尤其想看看文成的民宿。2013年以來,讓四川村申請建設美麗鄉村,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短短5個月的時間裡,一個布滿灰塵的小村莊實現了宏偉的轉變。成為景區一顆璀璨的明珠。現在讓四川村,早已擺脫了歷史上的貧困。以一種獨特的美再次出現在你的眼前。讓四川村,依然彎成現在的土地變成一個民宿村。
  • 文成民宿女主人黃琳琴的小康故事
    全面小康,是一個個家庭夢想成真、笑顏綻放的鮮活故事。那麼,文成民宿老闆眼中的小康是怎樣的?他們的小康故事又有哪些動人之處?咖啡、吧檯、沙發、各國啤酒,黃琳琴的民宿的客廳,無一不強調著一種西式氛圍。在餐廳,遊客吃著伯溫家宴,番薯粉絲、國師魚等菜餚令人齒頰留香,這樣的中西結合正是野舍武陽的獨特魅力。這棟民宿叫野舍武陽,是以鄉村酒店的形式去裝修的。
  • 《十三獵殺》8月2日全國上映,九成以上場景在溫州文成拍攝
    電影《十三獵殺》根據軍事小說大神作者「驃騎」的同名作品改編,講述二戰期間我軍的潛伏戰士與十三名敵軍特種兵在叢林纏鬥並逐一將敵人獵殺的故事影片九成以上場景均是在溫州文成取景。谷尚蔚是溫州人,他表示,文成擁有瑰麗的自然叢林風景和各類奇險的天然景點,堪稱完美的叢林攝影棚,希望通過此為文成山水量身打造的叢林劇本,將美麗的溫州山水搬上大熒幕上
  • 浙江自駕3h可直達的絕美小村莊,小住一回似神仙!
    視覺旅圖@黑牡丹/攝今天,浙遊君就為你推薦一波溫州的絕美古村和民宿,這裡有山水、有田園、有詩意,關鍵是人少景美,自駕也很方便!五一假期帶上全家出發吧!在這裡,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就能拍出滿滿INS風大片!去海邊,怎麼能不體驗海景房呢。純白的獨棟小樓,在大海翻騰的浪花前靜靜候著,清新的色調酷似新海誠的漫畫。聆海左舍民宿一共有10個房間,採取北歐式簡約風格。全景落地玻璃窗,將藍天白雲和無邊的海景擁攬入室。100多平米的城市書房成為聆海左舍的特色客廳,在這裡讀書品茶、聆海聽濤,一種溫暖油然而生。
  • 「農商杯·文成青年說幸福」主題作品徵集活動開始啦!炫出你的文成...
    2020年是全面小康決勝之年,為對標對表浙江「重要窗口」目標定位,充分挖掘文成在高水平實現全面小康奮鬥過程中的典型案例、生動故事、樣板經驗,以「小鎮青年」視角,展示以文成青年為代表的新興活力,傳遞文成聲音、宣傳溫州精神,展現全面小康路上的文成範兒、溫州範兒,
  • 文成這個村變化太大啦!從「空殼村」一躍成為「網紅村」!
    近幾年,石莊村通過環境治理和鄉村旅遊發展,前來遊玩的遊客絡繹不絕。改變如此之大,村民們都說這是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石莊村金石臺民宿負責人趙國棟:「以前我們這個村莊又髒又臭,基本上都是老人在家養養豬養養鴨。」如何改變落後的現狀?
  • 幸福小康看民生|適老化改造讓老屋變「新家」,文成這些老人喜開顏!
    幸福小康看民生|適老化改造讓老屋變「新家」,文成這些老人喜開顏!在馬桶兩側安裝安全助力扶手,提高自主如廁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將老化凌亂的線路重新用新電線、布線和套管;地面做了防滑處理,防止出現安全隱患……看到眼前煥然一新的設施,老劉連連感嘆,自己在老房子裡住了幾十年,沒想到有朝一日老屋還能變「新家」。
  • 國家寶藏——文成公主入藏
    在當時西南地區的青藏高原上出現了一個強盛的吐蕃政權,吐蕃王松贊幹布在634年派使者到長安,並希望和唐朝建立友好關係,松贊幹布從小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各樣的武藝,而且有非常高的文化素養,還會寫詩歌,土蕃人都十分愛戴他。
  • 「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我家有個「生態園」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推出「『溫州一家人』的小康故事」系列報導,關注奔小康道路上的「溫州一家人」,記錄奮鬥的足跡,展現幸福的圖景。本期主人公:鄭小南、劉碎芳一家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平平安安,有著穩定的收入,不再為瑣事發愁,這就是我們想像中小康生活的樣子。
  • 【啟明裡故事集】巷陌深處是鄉愁,藏在22塊門牌背後的光陰故事…
    走進啟明裡小巷,推開趟籠門,遇見每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故事——三代同堂的「平安喜樂屋」,屋主夫人痴等40年的「金婚屋」,日日陪伴孩子早讀的「晨讀屋」,託人帶資回鄉建房、聊解桑梓情的「桑梓屋」,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主任黃嘉佑的「鴻儒屋」……「每打開一間房子,都是一個全新的故事!」
  • 《溫州一家人》殷桃飾周阿雨,一部驚豔的愛情和勵志的創業故事
    解讀影視人物 品悟百味人生 痴迷愛情那最美的瞬間!這是一部驚豔的愛情篇章,這是一部商海創業的勵志故事!13歲的周阿雨被父母送到義大利去創業。表舅臨時去了非洲做鑽石生意,然後就再也沒有了音訊。阿雨就只有隻身面對這裡的一切。
  • 老屋|煙火深處,再見如故。
    老屋|煙火深處,再見如故。圖片丨來自網絡老屋丨 煙火深處,再見如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間老屋有人看到它的破敗蕭瑟木心先生說:「現代人住的那種房子,一人一套,平安富足的苦渡光陰。」
  • 記憶中的老屋:煙火深處,溫馨如故
    木心先生說: 現代人住的那種房子 一人一套 平安富足的苦渡光陰城裡人的根 永遠是那一間老屋 似乎還有院門吱呀的曲調 以及炊煙下,呼喚嫋嫋
  • 自駕溫州,追逐一幕幕的梯田稻浪
    地點:泰順縣筱村鎮文興橋旁 盧梨稻田 稻田裡的小村莊 盧梨村的稻田是一直都有的,但因為偏遠的地理位置一直被人們忽略,今年這裡的稻田又美出了新高度,藏不住啦
  • 唐朝鼎盛時期,文成公主入藏是怎麼回事?給後世帶來了什麼影響?
    西藏歷史上有明確史料記載的一個王朝就是吐蕃,可以說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他們以農牧業為主,在我國青藏高原過著農自給自足的生活。吐蕃人驍勇善戰,平時把弓和劍都帶在身上,用來祭拜戰死的英雄。在戰場上,誰要是敢往回逃跑,他的頭上就會被拴一個狐狸的尾巴,嘲笑他的膽子像個狐狸一樣小。
  • 文成公主入藏後受到了虐待,在宮廷中靠裝瘋才度過了後半生?
    西方有《睡美人》、《白雪公主》一類關於王子和公主美麗愛情的童話故事。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美麗愛情童話故事,而且是有歷史根據,發生在歷史真實人物身上的。比如,松贊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愛情故事。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有篇課文就叫《文成公主進藏》,文筆優美,故事浪漫動人:唐朝的時候,青藏高原上有一個地方叫吐蕃。吐蕃有個年輕的首領,叫松贊幹布,他聽說唐朝皇帝有個女兒叫文成公主,既漂亮又聰明,就派大臣到唐朝去求婚。唐朝皇帝出了很多難題來考驗使臣,卻根本難不住。於是想:一個使臣都這麼聰明能幹,他們的首領就更聰明能幹了。因此,愉快地答應了松贊幹布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