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指設定為古代的電視劇,有架空、歷史,有武俠、仙俠,有宮鬥、穿越,還有古裝偶像劇。
古裝劇是傳統優勢劇目,海外輸出劇集,古裝劇佔大頭,《知否》、《長安十二時辰》、《慶餘年》、《陳情令》、《甄嬛傳》、《琅琊榜》、《楚喬傳》、《延禧攻略》等都在海外廣獲好評。
若不是「限古」,視頻網站、電視臺想必已被古裝劇包圍。終究是供需決定,若不是觀眾要看古裝劇(若不是現代劇更差),影視公司不會寧願囤劇也要拍。
早些年,幾乎是古裝劇的天下,一線明星人手幾部大熱古裝劇。
如今明星們也愛拍,古裝劇比現代劇捧人,衣袂飄飄、仙氣十足,還能擋髮際線。明星比美貼,最後經常是古裝扮相的爭奪。
擁有古老而完整歷史,史書史料演義小說等素材,依託強大的歷史文化背景,古裝劇有先天優勢。
其實,和別國古裝劇相比,我們的古裝劇算得上製作精良。經過多年累積,大量的影視城,豐富的道具資源,古裝劇拍攝難度並不高,雖然這導致題材走向了單一化、同質化。比如張藝謀、陳凱歌拍電影,經常是拍部電影,就建座影視城。
3D版《鐵達尼號》重映,國外表現平平,但內地票房大勝,就懷舊情結而言,國人是獨一份的。所以別怪影視公司愛炒冷飯,我們確實愛續集,喜歡重溫經典。
國產劇起步時有3股力量,1是臺灣瓊瑤劇,2是香港武俠劇,3是內地拍攝四大名著等歷史正劇,都算得上古裝劇。古裝劇在國內有成長土壤,從一開始觀眾就有審美偏好。
有人說,我們的信仰就是崇拜歷史,崇拜祖先,所以國內觀眾喜歡過去的故事。
試問,誰小時候沒批過床單呢?
在海外最火的文化出口產品,一是抖音,二就是網絡小說。較火的文化出口產品還有李子柒、基礎數學教材、電視劇、TFBOYS、高鐵文化、哭喪、廣場舞、風水等等。
網絡文學十年前就開始走紅國外,根據艾瑞諮詢的《2019年網絡文學出海研究報告》,海外網文讀者整體年輕化,每年新增海外讀者28.4%,閱讀頻率為幾乎每天都看。
從早期的西遊記、金庸、瓊瑤等知名小說IP改編影視劇,到如今的網絡文學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比如《盜墓筆記》、《鬼吹燈》、慶餘年》、《微微一笑很傾城》、《琅琊榜》、《花千骨》等等。古裝劇大部分都是小說改編,豐富的網絡小說庫也能源源不斷為古裝劇輸血,網絡小說成為熱門IP劇的主要來源。
最後,現代劇有諸多限制,古裝劇能夠承載各類超現實主題,所以古裝劇題材豐富,江湖兒女、愛恨情仇等等,不一而足。
但觀眾愛看古裝劇,更愛看優質的古裝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