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家之人:生活或許不盡如人意,好在我們還有勇氣

2020-11-10 姝玉瓷

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在我們家鄉,人是最無價的珍寶,

話要說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

畢竟是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雷鳴。」



奧斯卡提名歷史上,有一部穆斯林元素的電影入圍,講述阿富汗塔利班時代的動畫片,《養家之人》(the Breadwinner)。



豆瓣8.3。


這兩年的奧斯卡,像是一場盛大的文藝界反川普示威運動。


比如有一年的最佳外語,給了《推銷員》,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人。而在那不久前,川普剛下達了行政命令,包括給伊朗在內的七個國家的穆斯林公民禁止發放籤證。


阿斯哈就成為去年唯一一個——由於「客觀原因」——無法到現場領獎的小金人獲得者。


眾所周知,川普從競選到上臺,不斷提出各項針對穆斯林的嚴苛政策,「限制入境」是他反穆運動的高潮,但奧斯卡的評委們卻在明知道導演沒辦法入境的前提下,堅持把小金人給了阿斯哈……真是啪啪啪打臉。


所以這部電影一出現在提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吸引我了解它的是電影海報,奇幻的異域背景,一個女孩,穿著單色上衣,大眼睛凝望前方,松垮的頭巾,高鼻深目,廣眼細眉,配色之沉抑,滄桑的天真,形成了一種抓人眼球的反差。


PART 1.


動畫電影《養家之人》是卡通沙龍動漫工作室製作的手繪動畫長片,曾打敗了無數實力超強的作品獲得了第44屆動畫安妮獎,此片改編自作家黛博拉.艾裡斯同名小說。



在這兩張劇照中,大家可以看出帕爾瓦娜攙扶著自己受了重傷的父親,她的父親因為某些原因,已經只能靠攙扶和拐杖前行。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維持著,這下整個家庭陷入了迷茫和悲傷中。



而另一張劇照中帕爾瓦娜和夥伴一起正準備爬上一輛坦克。



《養家之人》的故事背景是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


這裡出生的女性從小便不被允許出門不被允許讀書。


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女性不準上街,不準購買任何商品,不準與外人交流。


成年後的女性不得露出自己的任何一塊肌膚,否則會被判為犯罪。



帕瓦娜(Parvana)上街,被發現是女孩,米店老闆氣得大吼——「滾出去,讓你爸爸或者哥哥來」,差點被一群流氓抓住,幾番掙扎才倉皇逃回家中。


裡面的主角帕爾瓦娜是一位堅強樂觀的女孩,她的父親是一位教師,母親是一位作家,還有這姐姐和弟弟,一家人和和睦睦十分美滿。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父親被塔利班誣陷進了監獄,從那以後家中支離破碎。



二女兒帕瓦娜為了全家人的生存,頂著家人的反對,最終決定剪掉長發,戴上白帽子,假扮成小男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米店買到糧食,掩人耳目打工賺錢,甚至四處打聽消息來救出自己的父親。


在很多電影符號裡,長發都代表了傳統給女性設定的固有角色。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裡,剪掉的頭髮代表了父親讓女兒練摔跤走出小地方的決心,而在《the Breadwinner》裡,Parvana主動要求剪掉長發,代表了她對自己將要承擔責任的決心。


PART 2.


相比於動畫提名裡的其他大製作來說,《the Breadwinner》還屬於一部小眾的藝術電影,雖然遺憾落敗,但卻依然是本屆奧斯卡中我最想推薦給朋友的心中最愛。



最為巧妙的,在現實主義敘事的主線之外,還有幾條同時進行的浪漫主義副線。


關於國家(絲綢之路)的故事算是影片的背景。



阿富汗,東西方交界處,連接南亞、中亞以及西亞,它擁有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侵略和徵服。

相應的,也飽受各種文化衝擊。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關於公主的故事也很快就被打斷了。


所以故事和現實真的配合得很好,這個有小脾氣的女孩變成了養家之人。


女孩的朋友同樣女扮男裝,更加圓滑樂觀開朗。


相信在阿富汗,有無數這樣的女孩,迫於各種無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蛻變後的帕瓦娜為了安撫幼弟,給他講了一個睡前童話: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決定拯救村子而選擇孤身去打偷走糧食的大象妖。男孩子遇到了神秘老婆婆,指點他去尋找三件東西,但他卻遇到了怪物的追殺。


一個小女孩,女扮男裝,在隨時可能被人發現抓走的情況下,內心不可能沒有張皇恐懼。



而這個關於勇敢的小男孩的故事,卻斷斷續續從開頭講到結束。


它或許有一個民間故事的基礎,或許父母姐姐曾經反覆講述給女孩聽過,但她開始講給弟弟聽的時候,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她創作的故事。


比如豹子衝下山把驢趕走把樹都吃了,這也可能有某種隱喻,但小朋友講故事的話,邏輯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隨著現實的變化,故事也慢慢推進。


小男孩並沒有戰勝大象王的力量,僅僅是反覆講述他自己的故事,一個開頭平淡(父母職業),中間無聊(姐妹吵架),結尾震撼(玩具爆炸)的簡短故事,母親始終沒有勇氣講述的故事。


每一次支線的剪紙風格出現,都是絕望情緒蔓延的時候,故事裡小男孩的恐懼,就是帕瓦娜內心的恐懼。



後來,Parvana用了哥哥的名字當了男孩的名字。


關於大象的神話故事,導演給出的卻是一個無比現實的結局。


帕爾瓦娜曾有一位哥哥,有天他在街上發現一個玩具,就把它撿了起來,它爆炸了。



並且這一橋段在影片裡重複了五六次,導演想表達的東西昭然若揭。


神話故事裡,哥哥用自己的故事打敗了象王。


現實世界裡,哥哥撿起了玩具,玩具爆炸,哥哥死去…



你要問我這部動畫的結局是什麼?


這就是結局!


這意味著,當哥哥死去後,在帕瓦娜內心裡,早已把自己放在了代替哥哥的位置上,去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



這種電影的敘事,就像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曲,前期兩條支線各自蜿蜒進行,到了結尾時,所有樂器一齊奏出了最動人心魄的和弦,匯總到最後的主題上:


故事裡的男孩找到了鏡子,戰勝了大象;而帕瓦娜直面了心中的恐懼,救出了父親。



沒有太多背景,也沒有太多情節,結局就是爆炸了。


為什麼這個故事能讓大象王的盔甲脫落,平靜下來?



不知道,但面對大象王的小男孩,能做的,只有反覆講述這個故事。


電影最高級的地方,就是用這個帕瓦娜自己講的故事,來承載所有無法通過外部情節表達的內心世界。


這個表現手法,直接讓那個這部電影,從一部合格的動畫片,上升到了足以匹配小金人的傑出藝術動畫片。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謂霸道,就是碾過任何地方而不打招呼。


講故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對於這一家人來說,不講故事,生活中就只有絕望了。



在反覆的講述中,我想起了那首著名的《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所有的戰爭,本質上都是利益的爭奪。


掌權者不在乎死多少其他人,但,還是要把故事反覆地講出來。


PART 3.


這個電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動漫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裡面很多的情節都深深觸動著大家的內心。


需要一些細小的疼痛來抵禦生活中呼嘯而來的麻木。



導演託梅接受採訪時說過:「阿富汗孩子對家人和朋友的責任感,完全與我們基於個人主義的文化不同。這個故事對我來說很新鮮,在那個環境下卻很常見。我的任務或者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在電影裡,把這個特別的故事,讓它變得普通。」


電影所在的阿富汗,塔利班統治地區,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復甦,在21世紀女權運動的浪潮下,阿富汗的女性卻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


電影裡的所有情節,都在真實發生。



對於戰爭的思考、和平的呼籲並不是通過「振臂高呼」喊口號的形式來的。

畢竟「思考戰爭的意義」這種奢侈品,只有和平年代才配擁有吧;在戰爭中,我們有精力思考的只剩下生存而已。



影片本身並沒有任何人物臺詞或者情節直接暗示「希望戰爭趕緊結束,我們需要和平」;而是通過豐富的場景細節折射出戰爭的殘酷,傳遞給觀眾戰爭的疼痛。

電影本身只能講一個故事,而區分出好電影的標準也就是可以誘發觀眾自己去思考。

相關焦點

  • 《養家之人》:我們拍不出這樣的電影,真好!
    朱莉解釋自己越洋擔當《養家之人》製片人的原因:「如今,阿富汗有千百個女孩像帕瓦娜一樣長大,她們被迫挑起家庭的重擔。這部電影將提醒人們意識到她們的犧牲和付出,並體現出阿富汗文化的多元、創造性和力量。」《養家之人》改編自黛博拉·艾裡斯的兒童文學《戰火下的小花》,講述一名阿富汗女孩在塔利班的嚴酷統治之下的動人經歷。
  • 《養家之人》,獻給大人的童話故事
    《養家之人》中的小女孩帕瓦娜是一位堅強樂觀的女孩子,她的父親是一位教師,母親是一位作家,還有姐姐和弟弟,一家人住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一樁被炸毀的大樓裡,日子雖然貧苦,卻也和睦幸福。小小的帕瓦娜女扮男裝既要養家,還要救父,像極了我們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花木蘭》中的小木蘭,同樣孝順,同樣堅定,同樣勇敢,給人以力量和信心。
  • 《養家之人》——即使我們一無所有,故事也總能記在心間
    《養家之人》始於絕望,終于堅強,這是一部非常莊嚴的作品。主人公帕瓦娜是一個阿富汗女孩,她的媽媽是一位作家,爸爸是一位老師。家裡,有哥哥姐姐,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父母皆為高知,她的家庭應該是一個書香門第,原本,會很幸福。我說的,是原本,是應該。
  • 《養家之人》:面對無力的現實,更要擁有希望與勇氣!
    《養家之人》是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動漫作品,又被網友稱讚為「阿富汗版的花木蘭」。這部作品主要講的是阿富汗的一個小女孩為了家人扮成男孩子,養家餬口的故事。作品中不論是影片背景還是劇中人物都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作品的背後所隱藏的含義也引人深思。
  • 《養家之人》:給每個孩子與大人的勇敢之書
    《養家之人》,這是我隨手從兒子的書架上拿下的一本彩繪故事,也是同名電影《養家之人》授權的原畫大圖繪本。其實之前我就對這部動畫電影有所耳聞,將近十萬人、高達8.4評分的成績,可以說是動畫電影中的翹楚了。「每個孩子的勇敢之書」,書的封底赫然印著這樣一句話,其實,這豈止是給孩子的勇敢之書呢?我相信,也有很多大人從中獲得許多力量與勇氣。知識的用處就是夜行人的火把這個故事發生在塔利班控制之下的阿富汗。阿富汗這三個字,總是充滿著太多悲情,因為每每提起,人們的反應總逃不出那無休止的戰亂,還有塔利班統治下,女人們舉步維艱的困境。
  • 《養家之人》:上過戰場的阿富汗女性,敗給了「無知」政權
    殘酷的戰爭總讓人懷念和平,一部《養家之人》從側面讓人感受過戰爭給普通家庭帶來的磨難,一名來自阿富汗的小女孩帕瓦娜,在戰爭和邪惡宗教的侵襲之下,終日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她不得不選擇以男兒之姿養活家人,她的生活曾晦暗的看不見光亮,卻因為家人的存在還保留一絲希望。
  • 《養家之人》:好電影該是什麼樣,這部影片告訴你!
    不就是娛樂嗎?」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電影的確具有娛樂功能,卻並非只為娛樂而存在。且不說許多折射現實、反映社會問題的「正片」,即便是好的喜劇片也是在調侃嬉笑之間,將人生、情感的相關選擇、意義投射其中,令人捧腹之餘別有餘韻。
  • 《養家之人》小肩膀抗下大責任
    明天即將上映的這部動畫電影《養家之人》,故事背景就發生在2000年左右的阿富汗。卡通沙龍這個名字你或許很陌生,但它們的作品,你一定很熟悉。《凱爾經的秘密》《海洋之歌》,都是以唯美的二維平面,溫情的色調,不僅畫面分分鐘可以截圖做壁紙,故事更是潤物細無聲般給人以溫暖和治癒的感覺。
  • 有感於《養家之人》|當苟且都成為奢望,也要頑強的生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從前,我一直這麼認為,可當苟且都成為奢望之時,又該如何呢?《養家之人》給了我答案。面對全家即將斷水斷糧的困境,帕爾瓦娜剪掉了秀麗的長髮,女扮男裝,擔起了養家的責任。這個世界如此之苦,連童年都不例外,對於有的孩子來說,不是要不要去無憂無慮的玩耍,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 養家之人:我們哭,不是傷心,而是因為心疼 這部電影後勁太大!
    今日推影:養家之人推薦指數:★★★★☆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苦難。我們哪怕再飽含同情與熱切,也始終無法感同身受。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在看完這部動畫電影後,心中像是壓抑了一股無法紓解的憋悶,卻始終找不到出處。直到某一天我們深陷苦難,面對別人不得章法的好意,雖心懷感激,卻心知肚明,自己終究難以依仗。
  • 看的揪心又暖心,電影《養家之人》很棒的題材!
    電影《養家之人》強烈推薦!這部片子說明,動畫片走心起來可真是看的揪心又暖心。很棒的題材。《養家之人》一個動畫片,不過感覺情節還可以,一個小女孩肩負起家庭的責任,在社會對女性壓迫,偏見較大的時候女扮男裝,生活並不是故事。
  • 《養家之人》:喚起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同理心
    時隔一年多,《養家之人》確定於2019年1月11日正式在國內公映。終於來到這一刻,等待漫長卻值得。這部從故事到畫面都堪稱「異色」的電影,理應得到人們的更多關注。  在《養家之人》的宣傳上,通常會強調兩個點:阿富汗版「花木蘭」,以及該片與《凱爾經的秘密》《海洋之歌》的淵源。嚴格來說,《養家之人》和同樣在國內上映過的動畫電影《海洋之歌》並無直接聯繫。
  • 《養家之人》畫風和劇情一樣簡潔明了,結局不是大團圓
    《養家之人》畫風和劇情一樣簡潔明了,結局不是大團圓《養家之人》現實社會太殘酷,就像是電影裡媽媽一直不願意說出蘇萊曼的結局,讓人無力。但這部動畫本身就像是電影裡貫穿的故事,讓人看到了夢魘裡的點點星光。隱約知道電影裡哥哥為什麼不見,但是當謎底揭曉還是淚目。
  • 《養家之人》本周五上映
    「千百個女孩像帕瓦娜一樣長大」金羊網訊 記者何晶報導:如果你曾被動畫片《海洋之歌》所驚豔,那請一定不要錯過本周五上映的《養家之人》。觀照現實,呈現歷史《養家之人》改編自加拿大同名暢銷小說,原著作者是黛博拉·艾裡斯(Deborah Ellis)),小說被翻譯成25種語言,全球銷量已超過三百萬冊。
  • 世間之事哪能都盡如人意
    刷視頻刷到譚松韻媽媽案件,或許是明星效應,我便多留意了一下。各種視頻、文章,各種熱搜,人云亦云。後來聯想到譚松韻在《以家人之名》裡那段催淚的對著天空的流星大喊:媽媽,我想你。不禁淚流滿面。最早聽說這件事情是在譚松韻錄製《嚮往的生活》,因為被提及母親被撞後的一系列無所謂的參加娛樂活動的報導,何老師澄清且安慰,這個女孩子潸然淚下。
  • 《養家之人》: 以勇敢和光明的內心,面對黑暗的世界
    有的人覺得自己活得很好,活得很輕鬆,那是因為有人在替他(她)承受和抵擋著壓力、痛苦和黑暗;有的人覺得自己活得很累,很難,很不容易,那是因為他(她)要為自己愛的人撐起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面對生命中的至暗時刻,今天上映的動畫電影《養家之人》,或許能夠告訴你答案。
  • 《養家之人》最輕盈的動畫形式,卻承載了最沉重的主題
    又看了一遍《養家之人》,第二遍仍然淚目,童話裡蘇萊曼用自己的故事,打動了巨齒象,阻止了它,給村民帶回了希望,現實中的戰爭卻誰都阻止不了,片子裡的溫情反而更讓人憐惜,希望世界和平並不是戲言。小女孩給弟弟每天講的故事,與她們一家所處的現實交相輝映,跟伊朗相關的內容一樣,都是罕見的電影題材。
  • 電影《養家之人》,看完很壓抑,其實現實遠比動畫殘酷
    看完《養家之人》,電影充斥著一種壓抑灰暗的基調,殘酷不休的戰爭和愚昧落後的宗教信仰讓人們生活動蕩不安,飽受其害。雖然很清楚我們不是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生長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可還是為自己慶幸,為他們心酸。
  • 《養家之人》上映一天好評如潮,就是好看沒理由
    今天我們來講一下,這部《養家之人》動漫電影,電影上映日期: 2019-01-11(中國大陸)片長: 94分鐘,為什麼說電影《養家之人》上映一天好評如潮?我們接著往下看!對於現實生活中極端政權下的殘酷,導演選擇了用一種溫婉的方式來講述,生活中的柴米油鹽、日常瑣事、家庭關係都成為情緒宣洩的出口。「講話要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畢竟是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雷鳴」,大讚!個人熱認為這是一部給予勇氣和希望的動畫片。現實與童話交織,讓原本殘酷的題材變得不那麼沉重。
  • 養家之人:提名奧斯卡動畫長片的愛爾蘭動漫佳作
    《養家之人》是那種極少能在國內院線看到的,既有著深沉的現實主義背景,又具有浪漫的美學價值的動畫電影。阿富汗,塔利班,這樣的劇情關鍵詞,可能會讓很多人會覺得:「一定是那種又沉重又催淚的電影吧。」其實,原著小說《養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學讀物,文本層面已然帶上了一層柔光濾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