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間煙火,寫紅塵故事 ︱
「
「在我們家鄉,人是最無價的珍寶,
話要說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
畢竟是雨水滋潤花朵生長,而不是雷鳴。」
」
奧斯卡提名歷史上,有一部穆斯林元素的電影入圍,講述阿富汗塔利班時代的動畫片,《養家之人》(the Breadwinner)。
豆瓣8.3。
這兩年的奧斯卡,像是一場盛大的文藝界反川普示威運動。
比如有一年的最佳外語,給了《推銷員》,導演阿斯哈·法哈蒂是伊朗人。而在那不久前,川普剛下達了行政命令,包括給伊朗在內的七個國家的穆斯林公民禁止發放籤證。
阿斯哈就成為去年唯一一個——由於「客觀原因」——無法到現場領獎的小金人獲得者。
眾所周知,川普從競選到上臺,不斷提出各項針對穆斯林的嚴苛政策,「限制入境」是他反穆運動的高潮,但奧斯卡的評委們卻在明知道導演沒辦法入境的前提下,堅持把小金人給了阿斯哈……真是啪啪啪打臉。
所以這部電影一出現在提名,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吸引我了解它的是電影海報,奇幻的異域背景,一個女孩,穿著單色上衣,大眼睛凝望前方,松垮的頭巾,高鼻深目,廣眼細眉,配色之沉抑,滄桑的天真,形成了一種抓人眼球的反差。
PART 1.
動畫電影《養家之人》是卡通沙龍動漫工作室製作的手繪動畫長片,曾打敗了無數實力超強的作品獲得了第44屆動畫安妮獎,此片改編自作家黛博拉.艾裡斯同名小說。
在這兩張劇照中,大家可以看出帕爾瓦娜攙扶著自己受了重傷的父親,她的父親因為某些原因,已經只能靠攙扶和拐杖前行。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親維持著,這下整個家庭陷入了迷茫和悲傷中。
而另一張劇照中帕爾瓦娜和夥伴一起正準備爬上一輛坦克。
《養家之人》的故事背景是在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
這裡出生的女性從小便不被允許出門不被允許讀書。
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女性不準上街,不準購買任何商品,不準與外人交流。
成年後的女性不得露出自己的任何一塊肌膚,否則會被判為犯罪。
帕瓦娜(Parvana)上街,被發現是女孩,米店老闆氣得大吼——「滾出去,讓你爸爸或者哥哥來」,差點被一群流氓抓住,幾番掙扎才倉皇逃回家中。
裡面的主角帕爾瓦娜是一位堅強樂觀的女孩,她的父親是一位教師,母親是一位作家,還有這姐姐和弟弟,一家人和和睦睦十分美滿。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父親被塔利班誣陷進了監獄,從那以後家中支離破碎。
二女兒帕瓦娜為了全家人的生存,頂著家人的反對,最終決定剪掉長發,戴上白帽子,假扮成小男孩,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米店買到糧食,掩人耳目打工賺錢,甚至四處打聽消息來救出自己的父親。
在很多電影符號裡,長發都代表了傳統給女性設定的固有角色。
在電影《摔跤吧爸爸》裡,剪掉的頭髮代表了父親讓女兒練摔跤走出小地方的決心,而在《the Breadwinner》裡,Parvana主動要求剪掉長發,代表了她對自己將要承擔責任的決心。
PART 2.
相比於動畫提名裡的其他大製作來說,《the Breadwinner》還屬於一部小眾的藝術電影,雖然遺憾落敗,但卻依然是本屆奧斯卡中我最想推薦給朋友的心中最愛。
最為巧妙的,在現實主義敘事的主線之外,還有幾條同時進行的浪漫主義副線。
關於國家(絲綢之路)的故事算是影片的背景。
阿富汗,東西方交界處,連接南亞、中亞以及西亞,它擁有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無數次侵略和徵服。
相應的,也飽受各種文化衝擊。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關於公主的故事也很快就被打斷了。
所以故事和現實真的配合得很好,這個有小脾氣的女孩變成了養家之人。
女孩的朋友同樣女扮男裝,更加圓滑樂觀開朗。
相信在阿富汗,有無數這樣的女孩,迫於各種無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蛻變後的帕瓦娜為了安撫幼弟,給他講了一個睡前童話:
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決定拯救村子而選擇孤身去打偷走糧食的大象妖。男孩子遇到了神秘老婆婆,指點他去尋找三件東西,但他卻遇到了怪物的追殺。
一個小女孩,女扮男裝,在隨時可能被人發現抓走的情況下,內心不可能沒有張皇恐懼。
而這個關於勇敢的小男孩的故事,卻斷斷續續從開頭講到結束。
它或許有一個民間故事的基礎,或許父母姐姐曾經反覆講述給女孩聽過,但她開始講給弟弟聽的時候,這個故事就變成了她創作的故事。
比如豹子衝下山把驢趕走把樹都吃了,這也可能有某種隱喻,但小朋友講故事的話,邏輯差不多就是這樣的。
隨著現實的變化,故事也慢慢推進。
小男孩並沒有戰勝大象王的力量,僅僅是反覆講述他自己的故事,一個開頭平淡(父母職業),中間無聊(姐妹吵架),結尾震撼(玩具爆炸)的簡短故事,母親始終沒有勇氣講述的故事。
每一次支線的剪紙風格出現,都是絕望情緒蔓延的時候,故事裡小男孩的恐懼,就是帕瓦娜內心的恐懼。
後來,Parvana用了哥哥的名字當了男孩的名字。
關於大象的神話故事,導演給出的卻是一個無比現實的結局。
帕爾瓦娜曾有一位哥哥,有天他在街上發現一個玩具,就把它撿了起來,它爆炸了。
並且這一橋段在影片裡重複了五六次,導演想表達的東西昭然若揭。
神話故事裡,哥哥用自己的故事打敗了象王。
現實世界裡,哥哥撿起了玩具,玩具爆炸,哥哥死去…
你要問我這部動畫的結局是什麼?
這就是結局!
這意味著,當哥哥死去後,在帕瓦娜內心裡,早已把自己放在了代替哥哥的位置上,去承擔照顧家人的責任。
這種電影的敘事,就像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曲,前期兩條支線各自蜿蜒進行,到了結尾時,所有樂器一齊奏出了最動人心魄的和弦,匯總到最後的主題上:
故事裡的男孩找到了鏡子,戰勝了大象;而帕瓦娜直面了心中的恐懼,救出了父親。
沒有太多背景,也沒有太多情節,結局就是爆炸了。
為什麼這個故事能讓大象王的盔甲脫落,平靜下來?
不知道,但面對大象王的小男孩,能做的,只有反覆講述這個故事。
電影最高級的地方,就是用這個帕瓦娜自己講的故事,來承載所有無法通過外部情節表達的內心世界。
這個表現手法,直接讓那個這部電影,從一部合格的動畫片,上升到了足以匹配小金人的傑出藝術動畫片。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謂霸道,就是碾過任何地方而不打招呼。
講故事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對於這一家人來說,不講故事,生活中就只有絕望了。
在反覆的講述中,我想起了那首著名的《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所有的戰爭,本質上都是利益的爭奪。
掌權者不在乎死多少其他人,但,還是要把故事反覆地講出來。
PART 3.
這個電影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動漫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裡面很多的情節都深深觸動著大家的內心。
需要一些細小的疼痛來抵禦生活中呼嘯而來的麻木。
導演託梅接受採訪時說過:「阿富汗孩子對家人和朋友的責任感,完全與我們基於個人主義的文化不同。這個故事對我來說很新鮮,在那個環境下卻很常見。我的任務或者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在電影裡,把這個特別的故事,讓它變得普通。」
電影所在的阿富汗,塔利班統治地區,穆斯林原教旨主義復甦,在21世紀女權運動的浪潮下,阿富汗的女性卻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
電影裡的所有情節,都在真實發生。
對於戰爭的思考、和平的呼籲並不是通過「振臂高呼」喊口號的形式來的。
畢竟「思考戰爭的意義」這種奢侈品,只有和平年代才配擁有吧;在戰爭中,我們有精力思考的只剩下生存而已。
影片本身並沒有任何人物臺詞或者情節直接暗示「希望戰爭趕緊結束,我們需要和平」;而是通過豐富的場景細節折射出戰爭的殘酷,傳遞給觀眾戰爭的疼痛。
電影本身只能講一個故事,而區分出好電影的標準也就是可以誘發觀眾自己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