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三十而已》已經接近尾聲了,除了電視劇本身能夠給全網創作熱點之外,它的爭議同樣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結局過後,原本豆瓣7分降低到6.8分。
拋去爭議我們不談,這部劇拍的確實很不錯,儘管沒有辦法和英美都市劇相比,不過這幾年能夠出這樣的作品已經很難得了。但是我討論的不是拍攝電視劇的手法,而是劇中折射出來的內容,內容顯然還是無法超越經典,也無法有所突破。
《三十而已》取材於生活,但卻很多故事和情節與生活背道而馳,創甚至不少的內容夾雜著世界觀扭曲的現象。
故事的靈魂不僅來自於編劇的妙筆生花更來自於內心的吶喊
一個好的作品,當然離不開好的編劇,編劇幾乎是一個作品的靈魂,&34;編導 顯然是編劇在導演的前面。全劇的內容簡單樸實,無非就是貫穿一個原則:劇中沒有一個男人不是&34;?
沒有生活的磨礪,根本創造不出一個好的作品,編劇的內容也是取材於生活。但是全劇的內容看起來還是那麼粗糙,我舉一個例子:女三號鍾曉芹是一個上班族,沒有任何的寫作基礎(鍾曉芹那種白開水的生活,能寫什麼樣的作品價值150多萬?),第一次辭職寫小說,就拿到了150萬的報酬。
這種天賦,恐怕餘華聽了沉默,莫言看了流淚,村上看了撕心裂肺。這種劇情不就折射出世俗眼中的編劇:看看小說就能夠寫小說,看看電視劇就能夠當編劇的幼稚想法嗎?
讓我告訴你的一個好的編劇是怎樣煉成的?
餘華成名之前其實只是一個牙醫,和文學作品沒有一毛錢的關係,22歲那一年因為厭煩牙醫的無聊才跑到文化館去工作,文化館工作的幾年時間裡,才正式踏入了寫作之路,可這不意味著餘華可以迅速拿到150萬的稿酬。餘華原本是一個醫生,對文學缺乏基本的了解,用他的話來說就是:自己認識的字並不多。
每一次寫稿給別人的時候,退回來的稿子比自己寄出去的稿子還要多。整整努力了十年才創作出《活著》這樣偉大的作品,為了尋找作品的靈感,餘華甚至一度下鄉去體驗生活,把自己弄得跟農夫沒有什麼兩樣?一個偉大的編劇沒有對生活深刻的體驗,絕對寫不出驚世駭俗的作品。
就比如說《紅樓夢》,曹雪芹的曠世名作,當年乾隆看過《紅樓夢》之後無不感慨:這不就是曹雪芹他們家的事嗎?確實是這樣的,曹雪芹的家族在江寧是有名的望族,後來家族破落了,曹雪芹本人經歷了家族由盛轉衰的過程,用一句簡單的話概括就是,曹雪芹表面上寫別人,其實是在寫自己。
現代很多編劇幾乎缺少這樣對作品的思考,特別是業務編劇,缺乏對故事的深度也缺乏對生活的積累,可是在資本輿論的壓力下,又不得不粗糙濫造。
劇集看起來簡單和粗糙,甚至還有一些標籤化,從沒一個人物的身上都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網絡標籤比如說:&34; 綠茶 屌絲 &34;。把人性想像複雜的同時,又沒有深刻理解到人性好的一面。
為什麼說《三十而已》是一部為社交媒體量身而作的劇?
首先第一點肯定是來自於資本的壓力,
第二點就是這部劇不可避免走入&34;,《三十而已》不是一部青春文學劇,也不想怎麼&34;?它創作的初衷除了為資本服務之外,還有服務於觀眾,這需要很強的代入感,要把觀眾變成忠實的粉絲,只有把全劇加入互動討論的環節,創造出一系列的爭議,讓一部劇不像是生活劇,像是一部女主&34;開掛的勵志劇,這才會讓那些在職場上默默奮鬥無門的女性&34;。
劇中傳達著這樣一個觀點:
你之所以工作不順利?那是因為你不努力
你之所以生活不順利?那是因為你不努力
你之所以遇到渣男?也是因為你不努力
你之所以關係不夠硬?那是因為你不努力
總之,在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如意,都是因為不能夠努力,只要足夠努力,身價倍增了,就能夠擺脫渣男,成為白富美然後走向人生巔峰,還能夠月薪5萬。
劇中雖然立足於都市女性,可是全劇還是瀰漫著一種&34;的氣息,顧佳需要一個&34;才能夠躋身上流社會,鍾曉芹需要購物才能夠實現自己的蛻變,王漫妮則需要在遊輪上面激勵自己奮鬥。
原本不該矛盾的地方變得越來越矛盾,《三十而已》是一部女性劇,準確來說應該是一部女性勵志劇,勵志一直是全劇的主題,這點確實沒錯,可是&34;?就能夠怎麼怎麼樣?把生活過於簡單化和理想化的同時,讓一部好好的勵志劇變成了為了上位不擇手段的&34;。
為了向上爬就給富人提鞋 澆花 遛鳥也沒關係,維護愛情只有一種手段,那就是&34;&34;,自己的生活要有自己生活的態度,甚至總結出自己一套生活的學問&34;,能夠把生活出一本書,並且按照書本來去生活的人,顯然在價值觀上有迎合那些不如意&34;的嫌疑,但我看到的更多是對價值觀的誤解。
人生哪有什麼&34;可言?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如果要按照&34;來設定自己的人生的話,那才是一種真正的悲哀。想想自己被精神統治的那種場景,天底下還有比這個更可憐的人嗎?
這幾年以女性為題材的電視劇層出不窮,不過在我看來以女性的視角去看待現代職場的高低固然不錯,可是把劇中的三觀引入現在盛行的&34;,顯然有點不妥。比如說劇中三個女性的對象都是渣男,靠打壓&34;來去側託女性的偉大,就連&34;也不放過。很多男性在劇中被嚴重&34;,這些標籤就是時下流行的&34; &34; &34;。
鍾曉芹的丈夫陳養魚,天天工作 養魚和生活,有事不溝通,遇事冷暴力,孩子沒了 妻子流產了,丈母娘來照顧,甚至還要和自己的妻子AA制,這就是傳說中的&34;。
顧佳的丈夫,人送外號&34;,住著上海高級公寓,過著中產生活,天天和小三&34;,在北京出差的途中遇到了林有有,兩人&34;。在夫妻事實既定的情況下,私自勾結小三,還不忘在妻子的面前甜言蜜語,典型的悶騷男。
第三渣,也就是&34;海王男梁正賢,有錢有勢有品位,&34;技術一大堆,花錢在女性身上如流水,儼然一副霸道總裁的樣子。只可惜是一個腳踏多隻船的不婚主義者,被發現之後還理直氣壯:你們兩個一南一北?她都願意你幹嘛不願意?你身上的一切都是我買的?你應該把她還給我(女主的三觀其實也不正確,既然要表現女性的獨立,又為何還要去接受男性的禮物呢?這劇是不是在打自己的臉。)真的是把前面兩位的&34;發揮到了極致。
為了全劇的效果,不惜把&34;的對象&34;,這樣的劇無非就是給劇中的女主創造一個&34;,用來告訴你們:男人都是靠不住的,要靠也只能夠靠自己。這部劇最良心的地方還在於,至少給你們指出了一條出路,那就是。王漫妮學會和物慾做個了斷,鍾曉芹獨立開始最好的選擇,顧佳重新審視一下家庭。
我不否認有些男性扮演者自私 不負責 爛情的角色,可是一旦打著&34;的旗號去抹黑男性,這簡直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三觀,我把它稱之為人性幼稚的複雜化。之所以說它幼稚,那是因為想問題過於簡單,之所以複雜化那是因為把人性純真的那一面給抹殺了。
在我看來這部劇還存在綁架&34;的行為,劇中塑造的三個女主角不免成為女性觀眾所期望的類型,追求完美女性的確是一個好切入點,可是過度追求就變得非常牽強。比如說顧佳,一聽名字就十分顧家。她作為家庭的一員,維護家庭的幸福和完整是她義不容辭的責任。除了要把丈夫扶上&34;,還要憑藉自己的實力送孩子上名校,為了完成事業還要絞盡腦汁擠進&34;,必要的時候還必須和丈夫的小三&34;,這一路下來顧佳活的真累。
請問這樣的女孩如果存在的話?還需要結婚幹嗎?
顧佳的對象許幻山,一個滿腦子都是藝術家夢想的人,動不動就和大學生打架,被下屬慫恿兩句就要打人,這種巨嬰都能夠做到30多歲的公司老總,如果放在一個剛出社會的大學生我信,可放在一個30多歲的男人身上,簡直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如果每一個公司老總都像許放炮那樣玩的話?公司遲早都會關門大吉。過度追求完美女性,不過是作者的一廂情願而已,可是現實呢?現實真的那麼容易嗎?這個世界上有幾個像顧佳這樣的完美女性?
這部雖然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不過也折射出了現代社會對於中產的焦慮,劇中多多少少能夠找到現實社會的影子,這點還是要肯定的。但如果把劇中的人物過度標籤化,加上虛假杜撰進而誤導觀眾,這也是不能夠理解和接受的。一味地腦補和瞎編,只會讓人看起來毫無新意,也容易扭曲完整的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