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槍械的起源熟悉兵器史的人都知道毛瑟這個名字,是永遠繞不過去的人物,而毛瑟其實是指槍械設計大師保羅·毛瑟和他的哥哥威廉·毛瑟。他們所設計的槍械種類繁多,手槍、步槍、衝鋒鎗、狙擊槍都涵蓋其中,沒有誰可以否認毛瑟步槍是現代步槍的基礎。
毛瑟手槍是國產戰爭片中出鏡率最多的明星,普通人都知道它是大名鼎鼎的「盒子炮」「駁殼槍」。毛瑟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諸多優點,而駁殼槍也伴隨著中國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這種步槍於1871年被德國軍隊採用,命名為1871式步槍,這是歷史上第一支毛瑟步槍,也因此毛瑟兄弟在槍械大師的隊伍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98式最大的優點是對彈藥的裝填和抽殼,在當時世界山步槍的故障率是最低的,槍機是迴轉式的。
在眾多好萊塢經典電影中,有一款槍常常一出場就以強大的火力壓制對手,現實中也以雷霆萬鈞之勢改變著戰爭的面貌,他們的統稱就是加特林式機槍。這款傳奇的武器裝備被裝配在直升機艦艇、裝甲車上,不僅是世界槍械史上的一個重大的成就,其獨特的設計結構,至今仍保留在許多軍用產品中。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打響,慘烈的戰鬥遍布美國的鄉村和城鎮,此時作為內科大夫的理察·喬登·加特林正在醫院為病人做檢查,大批傷病湧入醫院,加特林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刺痛,他決定放下手術刀去發明一種減少己方士兵傷亡的武器。加特林並非心血來潮,因酷愛發明創造,朋友都稱他為研究者,發明家。
加特林機槍的外形特別獨特,採用多槍管設計,每根槍管都採用了獨立的擊發裝置,並使用手動搖柄操作。槍管轉至正上方時,利用重力進行填彈,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槍機和撞針,在轉過自動扳機時會發射子彈,槍管繼續轉動將空彈排出,再從上方填入新子彈,整個過程持續循環。
1893年,英國殖民軍在武力徵服非洲南部馬塔貝萊的行動中,50名英國士兵憑藉4挺馬克沁機槍,與5000名祖魯勇士展開激戰,最終3000祖魯人倒在馬克沁的槍口下,他們甚至沒能靠近英軍100米內。
滅火器、熨鬥、馬克沁機槍似乎毫無聯繫,其實他們的創作者均是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1840年,馬克沁出生在美國一個貧寒的家庭,這個家庭日後成為了「致命武器發明之家」。馬克沁的兄弟哈德森·馬克沁發明了大威力炸藥,兒子小海勒姆·帕西·馬克沁發明了消音器。
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了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藥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的過程。這樣一旦開始射擊,機槍就可以一直射擊下去。
1916年馬克沁去世,他開創的自動武器技術一直沿用至今,也開啟了地獄的大門。據統計,僅一戰倒在馬克沁機槍的亡魂就達到幾十萬人之多。
在過去的70多年中,如果一位士兵帶著一把9毫米手槍作為隨身武器投入戰鬥,那麼這把手槍十有八九會是白朗寧大威力手槍。
在20世紀的世界主要衝突中,這把手槍幾乎會同時被敵對雙方所持有,事實上曾有超過90個國家使用過這把手槍。
它的設計者就是傳奇的槍械設計大師,美國人約翰·摩西·白朗寧。1855年白朗寧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槍鋪老闆的家裡,從一出生就註定與槍結下不解之緣。少年時期就與哥哥一起在父親的槍鋪中學藝,空閒時就去打野兔野雞,在狩獵的過程中白朗寧對槍越來越有興趣。老白朗寧便把造槍的知識和經驗全部傳授給他。
在眾多槍械大師中,白朗寧是無疑是最高產最全能的一位,一共申請和獲得128項有關槍械的專利。
M1911要求一槍一命,好萊塢電影《風語者》講述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發生的故事,將M1911的風採進行了出色的演繹。
M1911最大的特點,第一就是威力大,第二槍的結構比較簡單。M1911的出現為美國填補了在近距離作戰中的短板。與著名的M1900相比,M1911導氣式自動方式能夠適應更加複雜的環境。
外形硬朗,握持舒適快速出槍時能自然構成瞄準線,11.43毫米的口徑使它成為迄今為止世界上口徑最大的一款手槍,重大15.16克的彈頭產生的殺傷力,是任何一把手槍都難以匹敵的。
M1911的最大缺點是彈容量比較小,因為子彈比較大這個握把裡的彈夾只能容納7發子彈,在戰場上相對來說火力持續性就不夠好。
未完哦,明天繼續!
大家可留言猜一猜,接下來的四位會是哪幾位和他們的槍!
來稿請發郵箱yangshijunshi@js7tv.cn
歡迎關注央視軍事(CCTV-7_Junshi)微信公眾平臺
猜你喜歡
©央視軍事
更多資訊請點擊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