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著名的巴雷特狙擊槍最早是由一名攝影師發明的,那麼歷史上還有哪些武器不是專業槍械設計師製造的呢?
▲朗尼·巴雷特和他設計的巴雷特狙擊槍
那些改變歷史的槍械都是誰設計的?當我們走進漫漫的輕武器長河,吃驚的發現,這些槍械的設計師似乎並不是什麼專業人士或者高學歷人才,這些人在發明這些改變歷史的槍械之前,似乎並不怎麼引人注目,都是一些看起來很平凡的普通人,不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機械愛好者,動手能力強,還喜歡搞個發明創造,靈魂深處的光芒閃耀了一下,然後那些大名鼎鼎的槍械就誕生了。不信?那我們就來看看。
塞繆爾·柯爾特,大家可能對他的名字不怎麼熟悉,但對他的姓氏,如果你是一位軍事愛好者,多少應該有點印象,現在美軍裝備的大部分M16和M4步槍都是柯爾特公司生產的。塞繆爾·柯爾特小的時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熊孩子」,熊孩子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對一切新鮮事物好奇,不嘗試一下決不罷休,柯爾特在12歲的時候,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火藥配方,打算親身實踐一下,要知道,在19世紀早期,製作火藥絕對是一項危險的工作,當然,即便到了今天也是,需要熟練的技術工人才能製作。小柯爾特土法上馬,就在學校的實驗室中開始製作火藥,結果,很正常的發生了爆炸,幸運的是,沒有任何人受傷。為了免於斥責,小柯爾特逃離了學校,或者說,他輟學了。
▲塞繆爾·柯爾特
輟學後的小柯爾特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名童工,要知道當年可沒有什麼未成年人保護法這類概念。小柯爾特從事了多種工作,唯一不變的就是其對武器的熱愛,這位少年要做的事在當時看來實在有些不可思議,當時使用的手槍還是老式的燧發手槍,也就是你在《加勒比海盜》裡面看到的傑克船長手上的那種槍,一次只能打一槍,隨後的裝填工作極為繁瑣,在近戰中甚至不如匕首管用。小柯爾特就是想發明一種能夠連續射擊的槍械,不過,其設想和試驗總是不成功,直到15歲那年。
▲傑克船長手中的燧發手槍基本是打完就扔,接下來就要拔刀了
15歲那年,小柯爾特成為了一名水手,在那個年代,戰艦上有十幾個未成年的軍官候補生並不鮮見,15歲當水手也很正常。小柯爾特在船上幹活時,看到帆船的舵輪後,一個天才的念頭在頭腦中閃現了。在上岸回家後,經過多次試驗,1835年10月,塞繆爾·柯爾特獲得專利號6909的英國轉輪手槍專利。以今天的眼光看,當時的這種轉輪手槍依然存在很多問題,除了其需要兩隻手操作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其在打完彈巢中的子彈之後,裝填依然十分繁瑣,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等到金屬定裝子彈出現之後。
▲各種自其型號的柯爾特轉輪手槍,西部片必選道具
但這種最早的轉輪手槍依然受到了軍隊的歡迎,尤其是騎兵們的歡迎,在早期美國西部的拓荒中,也大量使用這種手槍,在遇到襲擊的時候,能夠提供遠比燧發手槍更為密集的火力。從1847年到1860年,柯爾特陸續推出了12種左輪手槍,而1846年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發生的戰爭令柯爾特的事業攀上一個全新的臺階,他所設計的M1847左輪手槍被美國政府大量採購,他的柯爾特公司也因此迅速發展壯大,一舉成為世界知名的大軍火生產企業。
在發明轉輪手槍之前,塞繆爾·柯爾特不僅從事過多種工作,其受教育程度還不高,這與那個時代大多數的發明家類似,諸如接下來介紹的這位,理查·喬登·加特林,同樣,看他的姓氏就知道他發明了什麼,對,大名鼎鼎的加特林轉管機槍。此君也是自小喜歡搞發明創造,雖然出身農場主家庭,但那個時候的地主家也沒什麼餘糧,為了獲得小發明小創造的必要資金,基本也是什麼活兒都幹,記錄員、行政秘書、農民、教師、售貨員,那個時候的人們似乎換工作換的特別勤。
▲理查·喬登·加特林
在南北戰爭爆發後,加特林居然成了一名醫生,在軍隊醫院中工作,這位醫生的救人思路明顯與其他醫生不怎麼一致,別的醫生都是一邊努力救治傷員,一邊詛咒該死的戰爭,加特林大夫卻是逆向思維——如果能夠有一種速射武器,其火力相當於一整個步兵團火力的話,不就可以不用那麼的士兵,傷亡不就少了嘛。有信念的醫生是不可戰勝的,很快,大名鼎鼎的「加特林連用速射武器」被發明出來,並應用到了戰爭當中。
▲早期型號的加特林手搖轉管機槍
加特林發明的轉管機槍有沒有減少軍隊的員額不好說,但卻肯定造成了大量的傷亡。儘管這個時候的加特林機槍重量太大,需要架在炮架上使用,使用的依然是黑火藥燃燒後產生的高速高壓氣體驅動彈丸發射,長時間射擊後必須清理槍膛內的殘渣,否則很可能會炸膛,手動操作也對射手的心理素質和操作水準有極大要求,否則的話,其很容易造成故障火力中斷,不過,這種能夠每分鐘發射250次的槍械依然成為革命性的武器,其殺傷效率甚至超過了當時的火炮,在面對密集衝鋒的對手的時候,特別管用,詳細情況請參考《最後的武士》,西方模式的明治新軍,在面對舊武士衝鋒的時候,加特林機槍將戰場變成了人間地獄,衝鋒的武士們被打的人仰馬翻。
▲《最後的武士》大量武士被加特林機槍屠殺
19世紀的西方,已經意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過,要接受完整的教育對大多數老百姓家的孩子來說還是很奢侈,原因也很簡單,一個字——窮,在那個現代社會只具雛形的時代,花費時間和金錢去接受教育而不是早早工作,不太符合那個時候社會中下層的實際情況。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辛也是如此,他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在一家馬車作坊當學徒,但馬克沁這個學徒不簡單,他學會了製圖和機械加工,期間還發明過一架馬拉鋤耙機,這給後來的發明創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離開馬車作坊之後,馬克沁開了一家小型麵粉加工廠,但他顯然並不是當老闆的料,小廠不久之後就倒閉了。
對於馬克沁來講,發明家才是更加有前途的職業,後來他也確實有了眾多的機械和電子方面的發明,甚至連「發明大王」愛迪生都很嫉妒。坦白地講,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會與他的道德水平正比,發明電燈的愛迪生,利用自己的權勢和金錢排擠打壓了同時代的諸多發明家,馬克沁也不例外,甚至無法在美國立足,不得不遠走英國。
在這裡,馬克沁聽到朋友的關於戰爭將要打響的預測,決定將發明重點轉移到了武器發麵,他通過親自射擊體驗到後坐力之後,閃現出要利用這種力量來進行自動射擊的念頭。1884年,原來並非槍械設計師的馬克沁反而沒有被槍械設計傳統所束縛,大膽構思出了劃時代的馬克沁機槍。1891年,馬克沁機槍開始裝備英軍,隨後在世界各地的戰爭中,包括日俄戰爭中大開殺戒,讓人們意識到自動武器的可怕。在一戰中,馬克沁的發明成為最恐怖的大殺器,不知道究竟有多少萬人倒在機槍的射擊中。1916年11月24日,仿佛冥冥中自有天意,100萬人傷亡的索姆河戰役結束,馬克辛也在這天病逝,但他的機槍卻繼續像死神的大鐮刀一樣,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收割人命。
▲英軍裝備的維克斯機槍也是馬克辛原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多數國家軍隊依然使用的是老式的栓動式步槍,射擊速度較為緩慢,即便是英軍裝備恩菲爾德式步槍,採用後端閉鎖的旋轉拉式槍機,加上10彈倉設計,不過,其射速依然比不過美軍裝備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二戰中最好的半自動步槍,儘管德軍和蘇軍也裝備了自己的G43和託卡列夫式半自動步槍,但其性能、影響力和可靠性難以與「加蘭德」步槍相比,戰後,在「加蘭德」步槍的基礎上,又發明了M14步槍,在M16步槍裝備之前,一直都是美軍士兵的標準配備。
▲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
約翰·坎特厄斯·加蘭德於1888年生於加拿大魁北克,隨後全家搬到美國康乃狄克州,一直到12歲才上學,之前是一名地板清潔工,不過,其上學的日子很短,隨後就進入一家紡織廠工作,對於如何操作和維修這些機器產生濃厚興趣,以至於在18歲之前就成為這家紡織廠正式僱傭的機械師,在積累足夠經驗後跳槽到了一家專門的機械製造公司。
1917年,參加一戰的美國陸軍受夠了法國紹沙輕機槍,這種機槍故障率奇高,操作他的士兵們很是討厭使用它,美國陸軍隨後發出了研製輕機槍的招標,加蘭德在另一位槍械設計師John Kewish的資助下,完成了輕機槍的研發,並獲得美國陸軍部的肯定,不過,在申請專利的時候,加蘭德與自己的資助人產生了爭執,雖然加蘭德最終獲勝,但John Kewish對加蘭德的指責一直繼續下去,甚至是在M1半自動步槍發明之後。
▲紹沙輕機槍以故障率高的嚇人著稱
一戰結束後,美國陸軍甚至警察都準備了一部分M1918自動步槍,也就是白朗寧BAR自動步槍,其更加類似輕機槍,但這種武器重量超過7公斤,而且後坐力巨大,不適合一般士兵們使用。1932年,加蘭德設計的M1半自動步槍被軍方肯定,並最終在1937年投產開始裝備美軍,發射威力巨大的7.62X63毫米子彈,其後坐力同樣很大,中國駐印軍曾經裝備了部分這種步槍,用老兵的話說,就是「槍苗子硬」,同樣,韓戰時候的韓國軍隊,也對M1「加蘭德」步槍又愛又恨,愛的是他的高射速,恨得則是其猛烈撞擊肩膀後留下的紅腫和瘀傷。不過,M1「加蘭德」步槍最終幫助美軍在與德軍毛瑟步槍和日軍三八步槍的對射中獲得了壓倒性優勢。
太平洋戰爭上手持加蘭德步槍的美軍
二戰後,加蘭德又在M1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發明了M14自動步槍,不過,美國軍方出於控制彈藥消耗量的問題,限制了其自動射擊模式,只能採用半自動模式射擊,結果在越南的叢林裡遭到了蘇制AK-47突擊步槍的火力壓制,M-14步槍的大射程在能見度不佳的叢林中優勢不再,加上在熱帶環境的可靠性問題,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M-14很快被M-16突擊步槍所取代,不過,在海軍中M-14一直在服役,此外,M-14基礎上改裝的M-21狙擊步槍一直到現在都是美軍標準配備,其改進型號在綜合性能上已經壓倒了蘇聯最著名的德拉古諾夫SVD半自動狙擊步槍。
▲M14在越南可以說錯誤的時間,出現在了錯誤的地點
接下來就要說一說現代突擊步槍歷史上的兩位重量級人物了,先來說一說AK-47突擊步槍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卡拉什尼科夫出生在現在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附近一個自耕農家庭,一家人勤勞本分,伺候莊稼,但就是生活剛剛能過的上去的時候,集體農莊制度在蘇聯開始實行,卡拉什尼科夫一家被劃分為中農,從大的方面說,這種農莊制度摧毀了俄國農村社會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隨後的蘇聯農業產量降低並引發了大饑荒,從小處說,就是卡拉什尼科夫一家被迫遷移到了偏遠地區,幾乎是一切從零做起,在可怕的冬天裡沒有被凍死,充分說明了俄國人體格過人。卡拉什尼科夫在7歲的時候開始上學,10年制學校畢業後進入了鐵路部門,從事初級技術工作。1938年,19歲的卡拉什尼科夫應徵加入蘇聯陸軍,因為其機械技術方面的天分而最終加入了蘇軍的坦克部隊,並在這個時期發明了一種坦克油耗計和新型履帶,也算是蘇聯版本的軍事小發明小創造。
▲年輕的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
蘇德戰爭爆發後不久,卡拉什尼科夫在1941年10月就負傷進了醫院,在醫院中,無聊的日子裡卡拉什尼科夫開始設計槍械,自己時間不長的戰場經歷中,卡拉什尼科夫體會到了德軍的火力優勢,當時德軍已經開始大規模裝備MP-38/40衝鋒鎗,但這個時候的蘇軍還沒有裝備後來大名鼎鼎的波波沙衝鋒鎗。在戰場上,尤其是近距離遭遇戰中,蘇軍手中的老式莫辛納甘步槍,被德軍的MP-38/40衝鋒鎗緊緊壓制。
▲蘇德戰爭早期,在巷戰中MP-38/40佔據了火力優勢
養傷期間,卡拉什尼科夫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支衝鋒鎗,不過,這支衝鋒鎗從外表上看起來更像是美國「湯姆孫」衝鋒鎗的蘇聯版本,當然,發射的是蘇聯7.62X25毫米託卡列夫手槍彈,因為大量採用切削技術,其在與使用衝壓焊接技術、造價更為低廉的波波沙等型號衝鋒鎗競爭中,自然名落孫山。但卡拉什尼科夫的機械天賦也引起了上級部門的注意,1943年,卡拉什尼科夫被推薦進入更高級學校學習,畢業後分配到武器試驗場工作。
▲波波沙衝鋒鎗獲得了戰爭雙方的一致認可
二戰後期,德軍步兵已經開始裝備Strg-44突擊步槍,在戰場上完全壓制住了蘇軍手中的莫辛納甘步槍、託卡列夫半自動步槍和各類衝鋒鎗,蘇聯這個時候也根據戰場經驗,推出了介於全威力步槍彈和手槍子彈之間的中間威力彈,也就是7.62X39毫米的M43式中間威力彈。蘇軍高層已經意識到突擊步槍將在戰後取代步槍和衝鋒鎗,開始了新型突擊步槍的招標設計工作,結果,在最後的競爭中,名不見經傳的卡拉什尼科夫的樣槍,戰勝了託卡列夫和捷格加廖夫等人的作品,最終,卡拉什尼科夫的作品被命名為AK-47突擊步槍,K代表的就是卡拉什尼科夫的姓氏開頭字母。
▲卡拉什尼科夫手持AK-47突擊步槍
1949年,AK-47突擊步槍開始進入蘇聯紅軍服役,這一年,卡拉什尼科夫年僅28歲,被調到了著名的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繼續從事輕武器設計,並在這裡最後退休,在以後的歲月裡,卡拉什尼科夫不斷改進著自己的作品,先後推出了AK-47的改進型號AKM突擊步槍和其小口徑版本AK-74,並設計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通用機槍之一PK系列通用機槍,在全球各地與西方設計的M-60、FN-MAG和MG-3等機槍對抗,絲毫不落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