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是屬於現代的魔法。如果一位中世紀騎兵穿越回古羅馬,他與那裡的守城士兵刀來劍往,說不定也只是打成個平手。可要是這位中世紀騎士穿越到現代小鎮,警察叔叔「砰」的一聲就可以用槍解決掉他。槍械藉助火藥的化學能實現了一個古人難以想像的神奇兵器,讓現代人的單兵作戰能力上了一個大臺階。它的厲害,就連《天下無賊》中IQ不足的劫匪都知道。扮演劫匪的範偉摸到真槍時,臉都嚇綠了。
《天下無賊》中摸到槍的劫匪
文丨Vamei Z
轉自十五言,微信ID:www15yancom
本文已取得授權,請勿擅自轉載
既然是現代魔法,影視劇自然不會放過。在影視中,槍械出現已經幾乎泛濫。炮火橫飛的戰爭片少不了槍的身影。有能力「手撕鬼子」的抗日英雄,腰裡也揣著把毛瑟手槍裝樣子。《槍火》中,黑幫大佬用槍解決上位問題,《速度與激情》中的飆車黨手不離槍,而《史密斯夫婦》簡直是躺在槍堆裡愛愛。更過分的是,以賣萌為主業的小黃人也時常在懷裡抱著把槍,讓人疑心這個世界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但另一方面,影視劇中的大量槍械也提供了還原槍械史的機會。借著銀幕時光機,我們正好可以一睹槍械漫長而複雜的演化過程,見證這件「絕世神兵」是如何煉成的。
影視劇中的各種槍械
但另一方面,「濫用」槍械的影視劇也提供了還原槍械史的機會。借著銀幕時光機,我們不但能看到槍械漫長而複雜的演化,還能一睹槍械給社會造成的巨大衝擊。「砰」的一聲,我們賴以生存的現代社會也隨著槍械一起誕生。
早期槍械
說到槍械,就不能不提驅動槍械的燃料——火藥。作為最早發現黑火藥的文明,中國人至少在南宋就已經知道如何製作管狀火器。徵服了南宋的蒙古人學會了這項技術,澆築出鐵炮一路西徵,把管狀火器帶到了歐洲。大型的火炮能對歐洲高聳的城牆和城堡造成致命傷害。土耳其人也是借著大炮才轟塌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攻佔了這座挺立了上千年的基督教聖城。
早期的槍械就脫胎於這些火炮。這些早期槍械被稱為「手銃」,充其量只是縮小了的可以由單人操作的火炮。手銃的操作方式也與大炮類似:在槍管底部放入火藥,再放入圓形的槍彈,用木桿一直頂到底部。槍管底部側面有個小孔,需要撒少量的火藥作為引藥。用香火點燃引藥,就可以等著槍管中的火藥爆炸,射出槍彈了。電影《幽靈公主》中,寨主帶領的士兵就手拿手銃。雖然手銃摸到了火槍的大門,但它本身極為雞肋。手銃準星奇差,威力又弱小,只能靠槍聲和煙霧來嚇對方騎士的馬。萬一在戰場上找不到火,就更尷尬了。這些拿著手銃的士兵只能趕快丟了「手裡炮」,換刀劍對砍。
《幽靈公主》中的手銃
火繩讓手銃真正能用於戰場。火繩一般用麻繩做原材料,浸過硝酸鉀再曬乾,可以長時間不見明火的陰燃。歐洲人在手銃上加了一個扳機,用來牽引火繩點燃的一頭,以點燃引藥。這樣,火槍手就不用手忙腳亂的尋找打火器具了,終於有了穩定的作戰能力。火繩槍並非百分之百可靠,在戰場上經常會點不著引藥。此外,火繩就算是緩慢燃燒,每小時也要消耗三十釐米左右的長度。火槍手不但要攜帶幾米長的火繩,還要不斷調整扳機上火繩的位置,以便燃燒的繩頭能夠著引藥。由於火繩會意外熄滅,火槍手通常把火繩兩段都點著,一端作為備用。然而,在戰場混亂環境下,火繩意外點燃火藥的事情時有發生。很多時候騎兵還沒衝到面前,火槍手的陣營已經亂作一團。而在和技藝精湛的弓箭手對壘時,火槍手也只有當弓靶的命。
火繩槍手
即使如此,火繩槍的射擊速度和可靠性都已經大大提高,射擊的精度也可以用一群人齊射的方式彌補。更何況,火繩槍極為廉價。一把火繩槍只需一天就可以製成。火槍手還能就地取材,融化金屬器皿自行製作子彈。在訓練方面,弓箭手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而火槍手基本上不需要什麼技巧。因此,火槍可以迅速武裝出一支龐大的軍隊。當歐洲的火繩槍傳回到明朝時,引發了明代火器的一次換裝。明朝特設的神機營,就以火繩槍為主要武器。只可惜在土木堡之變中,明英宗把神機營損失得一乾二淨。火繩槍失去了戰場發威的機會,只能淪為《繡春刀》中太監手中的暗殺道具。
《繡春刀》中明朝太監拿的火繩槍,只可惜燃燒的火繩很容易暴露他
而在跨海相望的日本,火繩槍得以發揚光大。日本人以一貫的嚴謹態度,把火繩槍改造得異常精良。當時的日本正是攻伐不休的戰國。懷著「天下布武」大志的織田信長很快發掘出火繩槍的威力。在與武田軍的爭霸中,織田信長就藉助火繩槍擊潰對手。針對火繩槍裝填緩慢的缺陷,織田信長發明了「三段擊」的戰術,讓後面兩排部隊在前排開火時填彈,以便保持火力。相似的戰術也出現在戰爭頻繁的歐洲,歐戰的面貌被火繩槍徹底改變。
電影《織田信長》中的火槍
當時的工匠想通過技術上的改進來彌補火繩槍的缺陷。簧輪槍就是其中的一種嘗試。工匠們利用機械鐘錶那裡獲得的經驗,用發條帶動鐵輪快速轉動。旋轉的鐵輪與一小片黃鐵礦石摩擦,打出火花點燃引藥。與需要點燃和不斷調整的火繩相比,上緊發條的簧輪能隨時工作,聽起來更具吸引力。但事實上,簧輪內部結構複雜,常常會失靈。簧輪槍的成本也遠高於構造簡單的火繩槍,所以一直只是貴族手中的精緻玩具。電影《三個火槍手》中,簧輪槍就經常出現在英法兩國的宮廷。
電影《三個火槍手》中的簧輪槍,注意側面的簧輪裝置
政治衝擊
在進一步回顧火槍的發展前,我們可以先喘口氣,看看火繩槍帶來的全方位影響。火繩槍的興起期正對應火炮的沉寂期。為了抗衡火炮,歐洲不再建造高聳的城堡,轉而修建低矮的要塞。要塞的城牆低矮而寬闊,從而保證城牆能經受承受炮火打擊。城牆故意建成不規則形狀,減少受打擊面。城牆外圍有伸出去的三角形的稜堡,從而形成有縱深的交叉火力,讓靠近城牆的士兵陷入死亡陷阱。這樣的星形要塞能在炮火打擊下有效堅持。火炮失效,歐洲人轉而藉助火繩槍這樣的輕武器決戰。
星形要塞
在火炮難以攻克的要塞面前,火槍兵圍而不攻,長時間的圍城。防守方驅逐窮人、罪犯、婦女和兒童,企圖節約城中的糧食,而進攻方則用長矛封鎖這些人,把他們趕回城,消耗守軍的糧食。至於無法趕回去的人,進攻方通常會殺死大部分人,向城內的人示威。留下的部分婦女,則要經受反覆的強暴。饑荒在城中蔓延,就連皮帶和老鼠都成了美味的食物。教士們擔心意志薄弱的居民淪落到吃人,也不得不忍著飢餓四處傳教。
進攻方也承受著痛苦。正如電影《傭兵傳奇》所講,士兵大多是窮苦農民出身的僱傭兵。王室常拖欠兵餉,有時甚至長達數年。士兵窮到連鞋都買不起。即使在和平時期,士兵的死亡率也達到了20%以上。由於後勤技術缺失,士兵不得不在當地農村搶奪補給。飢餓的士兵會搶走種子,燒毀房舍,偷走牲口,導致村莊難以進行農耕,造成經濟的進一步破壞。這些窮瘋了的僱傭兵一旦攻入被圍的城市,就會展開瘋狂的搶劫,以彌補自己的軍餉。失控的士兵還會任意的屠殺和強暴市民,甚至燒毀整個城市。
《傭兵傳奇》中的僱傭兵團
然而諷刺的是,不斷擴大的火槍戰爭卻是王室的好消息。由於有了平民火槍兵,君主們再也不用依賴那些討厭的貴族騎士了。數百人的騎士對決升級為上萬人的火槍對射,戰爭成本常常讓哈布斯堡這樣的富裕王室破產。但在殘酷戰爭面前,國民也只能求助於國王的絕對權威,所以王室的權力反而更加鞏固。君主們變著法的集中全國財政,提高市鎮的稅收,以應對不斷積累的公債,催生了現代的政府部門。小的城邦和公國再難獨善其身,不斷被吸納入大的國家。權力集中且疆域連續的主權國家應運而生。
舊日霸主
真正取代火繩槍,並統治歐洲戰場的是燧發槍。從17世紀到19世紀初,燧發槍在長達兩百年的時間裡都是歐戰的主要槍械。這段時間的歐洲戰爭頻發。17世紀的宗教戰爭,18世紀的七年戰爭,19世紀的拿破崙戰爭,都是泛歐乃至世界規模的大規模戰爭。民族國家中,西班牙、法國、英國交替領先,卻始終不能徹底消滅對手。燧發槍也就在頻繁的戰爭,被磨得鋥亮。
燧發點火
燧發槍只是在點火方式上對火繩槍進行了一個小改進。燧發槍用燧石打出的火花點火。其實早在人類早期,原始人就用堅硬的燧石作為打火石。小朋友也經常敲擊燧石來點火花。法國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他把一塊小燧石夾鉗子上作為擊錘。火槍手一扣動扳機,彈簧將釋放,拉動擊錘碰撞擊鐵,產生大量火花點燃引藥。與經常啞火的火繩槍相比,燧發槍相當穩定。此外,槍手也不需要在身上纏幾圈點燃的火繩,不但避免了找不到火種的悲劇,還能安安靜靜的打伏擊。電影《愛國者》中,梅爾吉布森就拿著一支燧發槍伏擊英軍。要是換了火繩槍,燃燒的小紅點早就把他暴露了。
《愛國者》中的燧發槍
總的來說,從手銃到燧發槍,一直的改進都是點火方式,而槍枝的其他方面都大同小異。這些槍械都從槍口裝彈。槍手都要先把槍枝豎起來,填火藥並裝彈,用木桿把彈藥頂到槍管底。他隨後端平火槍,在槍管側面小孔灑引藥,最終發射。由於火藥的多少很難把握,過多的火藥會把槍管炸裂,所以後面有了紙包彈,就是把一次發射所需的火藥和彈丸包在紙中,以便定量操作。當然,在情節激烈而時間有限的電影中,導演很少花時間重現這些複雜的裝彈細節。《加納比海盜》中的傑克船長就經常拔出燧發槍就直接射擊。這樣的鏡頭固然照顧了劇情,卻有些超現實。
手拿燧發槍的傑克船長
燧發槍在拿破崙時代達到高潮。皇帝給他的國民士兵每人裝備一桿燧發槍,外加一把白刃戰用的刺刀。電影《博物館驚魂夜》中復活的拿破崙時代士兵,手裡就拿著這樣的燧發槍。然而這件伴隨法軍徵服歐洲的武器並沒有獲得足夠的關注。人們的注意力被另一件明星火器——拿破崙火炮——吸引走了。隨後掀起的雷管革命讓新式槍枝取代了燧發槍。但由於舊式燧發槍供應充足,所以依然頻繁出現在十九世紀中後期的戰場。在美國南北戰爭初期,聯邦軍隊難以給每個士兵都配備新式槍械,所以不得不採用已經被淘汰了的燧發槍。
雷管革命
從十九世紀中期開始,槍械獲得了頻繁的升級。在讓人眼花繚亂的變動中,雷管的使用最為重要。火槍用的雷管是一個金屬製成的小圓柱體,內有對撞擊敏感的火藥。雷管能替代以前的燧石,作為火槍的點火裝置。它被直接放在槍管側面的小孔。扳機扣動後,撞錘敲擊雷管,造成雷管爆炸,引燃槍枝內部的火藥。在雷管槍的使用中,火槍手不需要往小孔附近灑引藥,既減少了工序,也允許槍枝在雨天使用。此外,燧發槍也很容易更改成結構類似的雷管撞擊槍,讓雷管撞擊槍迅速流行。正如電影《冷山》和《最後的武士》所描述的,雷管槍在美國南北戰爭和日本戊辰戰爭時使用廣泛。
雷管槍
但另一方面,槍手除了要裝填彈藥,還要更換體積很小的雷管,所以雷管撞擊的發射方法並沒有太過提高射擊效率。造槍的工匠忽然有了個天才的想法:既然每次發射都需要雷管、火藥和子彈,為什麼不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呢?經過幾位造槍能手的連續改進,全金屬的一體化子彈在十九世紀中期出現。子彈分為彈頭和彈殼兩部分。彈頭是一個金屬圓錐,用於殺傷別人。彈頭由彈殼中的火藥推動射出,而引爆火藥的,則是子彈底部的撞擊雷管。射擊時,扳機將帶動槍械內部的撞針,讓雷管爆炸。彈頭射出後,彈殼將留在槍膛中。退出彈殼,槍手就可以進行下一次射擊了。電影《捍衛遊俠》就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全金屬子彈。去掉彈頭做成的無殺傷性空包彈,也總成為扭轉電影劇情的關鍵。
《捍衛遊俠》中的子彈
金屬子彈也讓後膛槍成為可能。之前的槍械大多通過槍口填彈,但站著填彈的槍手很容易成為敵人的靶子。而打開槍管後部的後膛槍儘管一直存在,卻由於密閉性差而造成火藥燃氣外洩,降低了彈丸的威力。金屬子彈將火藥集中在狹小的彈殼中,可以有效的密閉空氣,不再受限於槍管和彈藥的密合。普魯士軍隊大膽採用後膛槍,用槍栓打開槍膛,以填彈和退出彈殼。這樣,普魯士士兵可以趴在地上,快速的更換子彈。在隨後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軍隊就用後膛槍打敗了數目龐大卻依然在用前膛槍的奧地利軍隊。普魯士成為學習的對象,英國、法國也迅速升級為後膛槍。電影《路德維希二世》中,巴伐利亞老國王就急於購買後膛槍,以應對咄咄逼人的普魯士擴張。
《路德維希二世》中的後膛槍
與此同時,槍械也開始普及膛線。膛線是槍管內部的螺旋線,能造成射出的子彈旋轉,從而穩定的保持飛行路線。獵人們很早就知道膛線的秘密。但在前膛槍時期,有膛線的槍管在軍隊中並不流行。究其原因,是因為前膛槍的子彈更容易在光滑的槍管中滑落到槍管底部。隨著後膛槍的流行,子彈可以從後膛直接裝載到槍管底部,不再需要經歷前膛的磕磕絆絆。膛線大大提高了槍枝的射擊精度。一些槍法驚人的槍手突顯出來,成為殺傷力驚人的狙擊手。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初上戰場,就憑藉一把普通步槍消滅了一個德軍小分隊,一槍一個準。
《兵臨城下》中的神槍手
殺人魔王
金屬子彈、撞針、後膛、膛線,十九世紀中後期的這些槍械改革,確定了近代槍枝的框架。即使是拆開今天的任意一支槍,也很可能發現上述結構。這個時期的槍械革命是與當時的工業革命配套的。無論是結構精密的金屬子彈、容易損壞的撞針、旋轉進出的槍栓、還是需要蝕刻工藝的膛線,都需要精密的機械加工能力。可以說,槍械製作正可以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而亞非拉的農業國家沒法發展出相關的工業體系,自然成了戰場上被蹂躪、政治上被敲詐的對象。這正如電影《讓子彈飛》中的隱含哲學:無論是稱王稱霸,還是獨立自由,都需要槍。
《讓子彈飛》中,槍是權力的關鍵
臨近十九世紀末期的一項發明,把槍械從厲害上升到了恐怖,甚至促成了一波反戰的人文思考。做出這項發明的是美裔英國人馬克沁。他發現步槍能產生強大的後座力,甚至能把肩膀撞得淤青。他開始思索能否重複利用槍械的剩餘能量。很快,他開發出全自動機槍,用槍管側面的細管來導出火藥噴氣,帶動機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這讓機槍能高速射擊,形成有效的火力壓制。機槍成了戰場上的殺神。英國一支幾十人的殖民小隊,就借著一挺機槍消滅了4000人的祖魯戰士。而在義和拳運動中,洋人也能憑著幾挺機槍,把人數眾多的義和團釘死在使館區外。正如電影《少林》中表現的,機槍成了軍隊最想獲得的武器。
電影《少林》中的馬克沁機槍
在馬克沁機槍發明不久,它就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戰武器。在機槍封鎖下,任何站立著的士兵都很容易被掃射成肉醬。士兵只能在壕溝中躲避機槍的火力。戰爭雙方靠著機槍和戰壕打消耗戰,戰況異常慘烈。在號稱「絞肉機」的凡爾登,狹小的戰場上布滿了機槍,幾十萬士兵成了槍下冤魂。由於雙方都損失慘重,即使是獲勝的英法兩國也消耗巨大,更不用說戰敗的德國和發生革命的俄國。人們意識到,戰爭可能重創所有的參戰國,而不再是曾經的勝負遊戲。參與一戰的海明威寫下了《永別了,武器》,而具有反戰思想的《西線無戰事》也被拍成電影,重現一戰的可怕回憶。
《西線無戰事》中的機槍
正如槍械史中一再重複的那樣,人永遠克制不住拿起武器消滅同類的欲望。一站結束後,參展國非但沒有吸取戰爭教訓,反而都在耍小聰明。英國士兵端著槍壓制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苗頭,日本兵抬著機槍加緊侵華。法國汲取一戰的經驗,修建起了幾百公裡的馬其諾防線,幾乎用機槍包圍了整個國境線。但德國人更勝一籌,他們把機槍架在坦克上,從阿登高地繞過馬其諾防線,輕而易舉的戰勝法國。二戰持續了五年,全世界都陷入混戰。直到美國人在諾曼第冒著機槍的火舌登陸,才終於為二戰帶來尾聲。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諾曼第登陸
但看看熒幕中充斥的槍戰,看看人們對暴力和槍械的痴狂,那從五百年前傳來的火槍響,還在借著杜比音響環繞,從來就在我們身旁。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