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了一部特別的片子。乍一看演員表,你可能會被一大串如雷貫耳的名字嚇到: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李安、芭芭拉·史翠珊、大衛·林奇、克里斯多福·諾蘭,沃爾特·默奇、漢斯·季默,還有布拉德·皮特、斯佳麗·詹森……
它就是由資深好萊塢聲音編輯米奇·科斯汀執導、由數十位國際知名影人參與的關於電影自身的紀錄片——《製作音效:電影聲音的藝術》。
眾所周知,電影誕生之初是「無聲」的,影像是電影的主體。然而,即便是默片時代,聲音也沒有缺席,它以現場配樂、真人解說、聲效團隊當場為動作配聲等形式出現,在銀幕以外發揮作用。
米奇·科斯汀在影片中沿著時間軌跡,清晰地勾勒出電影聲音的發展簡史:1877年,託馬斯·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1926年,華納兄弟製作的《唐璜》採用了與畫面同步的音效軌道;1927年,拍攝《爵士歌王》時,男主角艾爾·喬森唱完一首歌后隨口說了句「等會兒,等會兒,我告訴你,你不會什麼也聽不到」並在後期製作中被保留下來,這是第一次在電影中出現同步的人物對白、也是觀眾夢寐以求的聲音,於是我們誤打誤撞迎來了有聲電影時代……
聲音的出現徹底革新了好萊塢的拍攝方式,為了保證錄音質量,電影工作者開始將拍攝場地轉移進錄音棚,電影《雨中曲》中專門有對早期錄音技術缺陷的刻畫。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新技術不斷踴躍,影像和聲音的結合越發緊密,人們承認了電影中聲音的藝術地位,並不斷探索如何運用聲音更好地傳情達意。
後來,電影的聲音製作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更好地指導混音,混音師會寫出完整的聲音劇本;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聲音的連續性,製作團隊會決定讓每一個聲音剪輯負責一整個層面的東西,如一個人專門負責直升機的聲音,一個人負責背景聲,一個人負責環境聲,另一個人負責槍械聲;等等。到了今天,視聽語言已經成為了電影的基本語法,連偶爾的「無聲」也成為一種「特別的有聲」。
導演們也開始審慎選擇自己的合作夥伴,喬治·盧卡斯和本·博特,弗朗西斯·科波拉和沃爾特·默奇,大衛·林奇和艾倫·斯普萊特,約翰·拉塞特、史蒂芬·史匹柏和加裡·雷斯特姆,每個大導演都有自己合得來的聲音製作人。
在勾勒電影聲音發展史脈絡的過程中,影片以《星球大戰》、《末日啟示錄》《侏羅紀公園》、《玩具總動員》、《黑客帝國》等多部經典影片為案例,留下了許多對一線影人的珍貴影像訪談資料。
影片為我們揭露了許多關於電影聲音製作的幕後故事。製作《末日啟示錄》時,工作團隊花費一年半剪輯聲音,又用了九個月製作混音,其中一位混音師理察·貝格斯稱,「不管其中有多少好事壞事,整個製作過程都像嗑藥一樣「;製作《普通人》時,工作團隊花費數周時間為一段十分鐘的對話戲去除背景噪音,顯現這種安靜無聲對人內心的痛苦、人和人之間的割裂感的詮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聲音剪輯主管凱·羅斯是第一位憑藉聲音獲得奧斯卡獎的女性);製作《賽爾瑪》時,為了錄製人群逃命的聲音,聲音剪輯主管格雷格·海格派斯讓大家從麥克風旁做著各種動作跑過,錄下更真實的動作聲、衣服聲、腳步聲,等等。
看著一張張生動的臉龐在一個個熟悉的名字旁邊出現,看著熟悉的片段以另一種形式上演,很難不讓人動容。
作為一部講述聲音的紀錄片,這部影片按照清晰的結構展現了豐富的聽覺細節,先後獲得了第56屆美國聲音效果協會獎「紀錄片最佳音效」及第67屆美國音效剪輯協會獎「金捲軸獎最佳紀錄片音效剪輯」提名。
細膩的聽覺享受幾乎貫穿全片。影片展示了現場錄音可以留存的巨大情感力量;重現了如何通過現實生活中小熊的聲音提取影片怪獸叫聲;講述了皮克斯動畫中那著名的、富有人格化的小檯燈的聲音製作來由;展現了《黑客帝國》中冰冷數字網絡的齒輪感和帶來的窒息感;等等。
影片形式與內容結合得最具巧思的一處,是沃爾特·默奇講述為《末日啟示錄》製作六軌環繞聲音效的經歷時,「但是我們幾個給這片子做聲音的只做過單聲道」,影片採用的是單聲道,「都沒做過立體聲」,影片聲音變成了雙聲道,到了「更別提這個六軌的環繞聲了」一句則變成了雙耳能明顯感覺到聲音的強弱遠近的立體環繞聲,並對這種環繞聲做了更多演示。如果沒有戴耳機,大概很難察覺這處毫無預兆的變化。
如果你打算去看這部影片,那麼這篇文章能給出的最實用的建議,就是「請在安靜的時候,戴上耳機仔細欣賞」。
沃爾特·默奇說,「聲音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比畫面對我們產生的影響要更深,然而我們很自然會忽略這一點。」沒錯,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我們可以很輕易地說出一部電影的導演、主演,也會知道幾個非常有名的編劇、攝影師,卻很少會記住電影聲音工作者的名字——儘管我們觀看完全無聲的影片時,都會本能地覺得純粹的畫面是如此難以忍受。
片尾,無數電影聲音工作者講述電影聲音對他們的意義,而沃爾特·默奇說完「聲音的出現讓電影真正成為了一門藝術,這也一直都是對於人類關係來說非常有價值的」,突然溫柔地笑了。最後,在數十部我們熟悉的經典影片聲畫片段剪輯中,影片結束。
當然,這部片子存在明顯的問題——正如它的臺譯名《電影音效傳奇:好萊塢之聲》所顯示,它完全聚焦於好萊塢的聲音製作,且更多關注技術層面,而沒有表現包括歐洲在內的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對電影聲音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沒有對聲音藝術進行更加深邃的挖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可我還是被打動了。這是一封寫給好萊塢電影聲音製作的情書,也是寫給我們的——它最大的意義,是將這些「在背後幫助講故事的人」和他們所創造的燦若繁星的瑰麗世界一起帶到臺前,讓我們感受電影聲音的美好和偉大。這個使命,它很好地完成了。
數電影的人 | 翻譯疑雲 | 默片解說員 | 帕丁森點個「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