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間:2019年10月9日 10:30-10:45
● 地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南廣大講堂
● 語言:中文、日文
為促進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推動日本頂尖漫畫資源在中國落地,我校與日本漫畫泰鬥、日本漫畫家協會會長千葉徹彌先生合作,將共同設立「千葉徹瀰漫畫創新研究中心」,以通過引進日本大師班、名家導師制創作坊、學術交流及項目合作等形式,搭建日本漫畫創意創作產學研一體化平臺。
該中心是國內第一家以日本動漫大師為名落地的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和文化創新平臺,將成為促進南京乃至中國漫畫教育創作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文創名片,對於帶動引智成果轉化、提升藝術教育影響力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演講《千葉徹瀰漫畫創新研究中心「漫畫的可能性」》
● 時間:2019年10月9日 10:45-11:45
● 地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南廣大講堂
● 語言:日文(交傳)
● 主講嘉賓:千葉徹彌、田中誠一(日本漫畫、動漫人才培養官學合作聯盟委員會 副委員長)
畫漫畫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卻很有趣。想到我的作品會感動到孩子們的時候,會「哇的」給我鼓掌的時候,會因為我的作品而改變他們看事情的想法的時候,這時候我會無比激動愉悅。如果沒有漫畫,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老頭兒,一個什麼都不會的老頭兒,可以說漫畫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的一切。
--千葉徹彌
大概很少有漫畫家會像他這樣,人生一次次與歷史大事件重合,仿佛是對日本現代史的微觀闡釋。他是日本漫畫界殿堂級人物,代表作《明日之丈》一度成為日本國民漫畫代表,手塚治虫稱他把日本情節漫畫推向了新的顛峰,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坎坷、能夠串起幾代人回憶的故事。他,就是當今日本漫畫界泰鬥——千葉徹彌。
千葉徹彌是二戰時在我國瀋陽受中國人民養育長大的日本漫畫之王,對中國感情很深。
千葉徹彌1939年出生於日本東京,2歲時隨父親遷往中國瀋陽,他的三個弟弟都在瀋陽出生。父親千葉正彌原本是一名編輯,因不滿政府對輿論的管制,換到了一家位於瀋陽的印刷公司工作。正彌愛好中國古詩,也在印刷廠與中國人徐集川成為朋友。而在瀋陽的童年時光,也給千葉徹彌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1945年,日本戰敗,在中國東北居住的大量日本人需要遷回本土。千葉一家也加入了返日的隊伍,但不幸與大部隊走散,當時戰爭剛剛結束,局勢還比較混亂,千葉一家面臨著單獨滯留在中國的極大危險。就在這時,徐集川一家毅然收留了他們,將他們藏在自家閣樓上。
度過危險後,千葉一家平安返回日本。在離開中國前,他們將一條毛毯贈送給了一生的朋友徐集川。
1999年,千葉徹彌回到瀋陽,試圖尋找恩人徐集川一家,未能成功。在NHK電視臺幫助下拍攝了紀錄片《日本漫畫家中國尋恩記》,多次刊登尋人啟事。直到2003年,終於找到了徐集川的後人,遺憾的是,徐集川已經在2000年去世。千葉徹彌錯過了與恩人再會的機會。
千葉徹彌的心聲 「如果當時我不在滿洲,或許就不會成為漫畫家。在各種層面上,是滿洲養育了我,她是我無法忘懷的故鄉。我想從心底說聲謝謝。因此,日中兩國關係的惡化,總會讓我感到很難過。我常常會想,如果兩國之間能像我父親和恩人徐集川先生那樣建立良好的關係就太好了。」
主要作品《1、2、3與4、5、roku》、《yuki的太陽》、《紫色電光改換的塔卡》、《玻璃的旋風》、《明天的丈》、《好小子》等,其中與小說家高森朝雄合作的漫畫《明天的丈》中的主人公矢吹丈,更是成為了當時日本的精神偶像。曾獲日本文化教育部科學大臣獎、紫色銬獎章。目前居住在東京都練馬區,在社團法人日本漫畫家協會擔任日常工作理事。
中日兩國的漫畫家如果單純從畫技上說是沒有太大差距的。中國漫畫家中用色熟練的有很多,技巧上也有可取之處。最大的問題在於情節的構思。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出不少東西。在他看來,中日兩國在文化上有著許多淵源,日本的漫畫家就很注意在題材上從中國文化中借鑑,比如《七龍珠》這樣的作品。在日本,成功的漫畫家一般都會比較注重讀書,看電影、電視,關鍵是一個:學習。
千葉似乎不太接受「日本漫畫的成功主要在於商業運作的成功」這樣一種說法。他把成功歸結為一種良性循環:「日本漫畫發展好多年了,可以說已經到成熟階段。以前我們剛開始畫的時候,小孩子們看,現在他們也都成長起來了。漫畫家們創作出作品,再和出版、電影、電視合作,形成了我們日本人自己的一種文化。日本漫畫已經積累到一定的人氣了,目前這種狀況是水到渠成而已。」
|講座對外開放,無需報名,歡迎參加
The lecture is free and open to the public. Welcome to att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