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要套絆腳繩,小孩學走路則要割斷絆腳繩,農村這個習俗啥意思

2020-12-23 農俗俱樂部

#農村#

農村有很多有趣的習俗,有的一看就明白為什麼,簡單易懂。

有的則十分嚴肅,很多人不明白為何要這麼做?卻被要求世代傳承!

今天要和大家說的這個習俗就非常深奧,很多人並不太理解為何,卻總被老一輩要求這麼做,它就是「絆腳繩」!

小孩學走路要割絆腳繩

在農村,很多小孩子剛學走路,還搖搖晃晃不太能站得穩的時候,家裡老人都說要「割絆腳繩」,長大後才走得快,走得穩。

做法就是孩子在前面走,大人在後面拿把菜刀跟著孩子的步伐做出割開繩子的動作,有的則會放在孩子兩腿間做割開動作,嘴巴裡還說些奇奇怪怪的話。

我小時候,哥哥姐姐們就說割過絆腳繩,為了幫助我走路,姐姐們還在前面用稻草哄我走路。

我老家對於一些走路很慢,做事情也拖沓的人就會戲謔性地說「怕不是小時候沒有割絆腳繩」!

按照農村的說法就是,割絆腳繩是一個儀式,象徵小孩子可以走路,割開絆住腳的繩子後,就能走得更快更穩,做事情乾淨利落,不容易摔跤。

也象徵人生順堂一些,少點波折與挫折。

那麼說到這,不僅要問,為啥要「割絆腳繩」?才會走路的孩子,啥時候被拴上絆腳繩的?

這就與農村的另一個喪葬風俗有關了!

農村喪葬風俗——套絆腳繩

在農村,人去世後,在入殮收棺前,都會在腳脖子上套根繩子,俗稱「絆腳繩」!

這個風俗至今還在山東西南部/魯西南一帶盛行,之所以要套絆腳繩,是說在辦喪事期間如果遇到打雷閃電或貓從遺體上經過的話,就會有意外的事情發生。

那個會站起來,抓住什麼就不放手,俗稱「死不丟手」,很是駭人。

一些地方則是說,人去世時胸口會留下一口氣,遇到雷電會觸發體內的磁場,會「迴光返照」站起來。

有的則說,如果有貓狗等動物從遺體身旁經過,就會形成「shi變」,讓家裡不得安寧。

所以很多農村都有「守靈」的習俗,孝子們要在辦喪期間為逝者守靈,其實就是看守遺體不讓其他動物靠近,或者發生其他意外。

為了防止守靈期間發生意外,人們便會用與孝子腰間所系的一樣的麻繩(絆腳繩/絆腳強)拴在逝者腳脖子上,萬一真站起來,也會因為繩子絆倒,或限制其行動。

這根絆腳繩要一直套在逝者腳上,一直等到盛殮蓋棺時再解開。

而農村一直覺得,有的東西一直都還在,就像那根絆腳繩,雖說下葬時會被解開。

但人們覺得,當他們重新來到這世界的時候,那根隱形的繩子還在,會影響人們的行動。

所以有了小孩子剛學走路時,要割開絆腳繩的習俗。

不知道大家所在的地方有沒有這些習俗呢?我老家更多的只是聽說小孩子要割絆腳繩的習俗,而且在我老家的說法是「割絆腳索」!

撇開那些傳說,其實割絆腳繩這個習俗也可以看作是老人們對孩子的一種祝福吧!

那麼你們還聽過哪些類似習俗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相關焦點

  • 鋼纜繩垂落在湘江西岸親水平臺,成了「絆腳繩」
    衡陽日報訊(文/圖記者胡亞華)「這鏽跡斑斑的鋼纜繩成了往來休閒觀景遊客的絆腳繩,存在安全隱患。」
  • 民間傳說之絆腳繩:相依為命的父子反目成仇,卻不知已是人鬼殊途
    據說,河北有些地方,人死後入殮前,親人們都要給死者綁上絆腳繩,也就是纏住死者雙腳,迷信一點兒的說法,是防止死者詐屍。這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並沒有人真能說得上來,但民間有個傳說,跟這事兒有關。也不知是哪朝哪代,河北地界有個四口之家,家庭成員分別是王老漢和他三個兒子。
  • 農村有人去世,要經過這些喪禮習俗!
    但是農村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依然存在著,一個人過世後要走的程序也很繁瑣。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農村喪禮的流程有哪些。.中國人自古講究要讓死者,走得風光和安心。老人去世後村裡人都會來參加葬禮,對死者表示最大的尊重和哀悼。在人死後首先要檢查,死者的眼睛是不是閉上了。假如眼睛是半閉著的狀態,家屬就要把他的眼睛合上。這樣人死了後才能安心,才能不對此生留下遺憾。
  • 農村喪禮上一定要做的六件事,這些習俗,你知道幾件?
    在農村,幹啥事講究的就是熱鬧,尤其是喜事喪事,親友鄰居都會來幫個忙,從這些事裡都可以看出來一家人的人緣、人品。從古開始,如果有人死了,就會進行一系列的儀式,來讓過世的人的靈魂得到安息,農村辦喪事時講究多,特別是忌諱的東西,雖然現在辦事跟以前相比省去了很多步驟,但是還有一些保留到今天的習俗。
  • 農村墓碑上刻字的講究:「故、顯、先、考、妣」,分別是啥意思?
    農村墓碑上刻字的講究:「故、顯、先、考、妣」,分別是啥意思?文/農夫也瘋狂天有不測之風雲,人也有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古往今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通的老百姓,都是無法擺脫生老病死這個鐵律的。對於生死,在農村裡的很多老人也看得很開,在以前基本都是土葬,所以有很多農村老人在五六十歲的年紀就開始準備身後事了,像農夫村裡有個習俗,過了五十歲以後就要開始著手給自己製作,或者是購買棺木了。而行走在農村裡的田間地頭,也常見到很多的墳墓。有些墳墓就是一根小土丘,有些則會豎一塊墓碑。當老人走了,為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尊重,後代都會給其立墓,並且還挑選一個日子來立一塊墓碑,並刻上碑文。
  • 農村老人去世,後輩要在百天內結婚,否則等三年,有什麼道理?
    孝道是我國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這點不僅僅是在養老上體現,作為一個很有儀式感的民族,人們在家中長輩去世的時候都要按照慣例披麻戴孝,等親人下葬以後還要「守孝」,以表自己對逝去親人的哀思。古人的守孝時間比較長,一般長達三年之久。
  • 農村小孩過「百天」,都有哪些特色習俗?從帶「長命鎖」開始介紹
    就拿小孩子出生這件事情來講,不同地區都會有不一樣的文化習俗。但其中比較統一的習俗就是「滿月酒」,以及過「百天」和給孩子帶「長命鎖」。農村小孩過「百天」習俗所謂過「百天」習俗其實指的就是,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的一系列習俗活動。很多地方也會將過「百天」稱為「百歲節」,也就是說小孩子落地之後一百天時,家長長輩就會認為孩子已經滿百歲了,這種習俗的真實含義是希望孩子能夠長命百歲。
  • 農村普遍的一個習俗,家長的長輩去世,需要小輩來「摔盆」
    前言:小輩為家中去世的長輩「摔盆」,是農村很普遍的一個習俗,在農村各地基本上都有保留。雖然形式存在差別,但在葬禮中都有這一重要環節。起靈後,由長子或長孫端出大門,摔在門外的路上,這個習俗的意思將盆內化灰燼撒落,一面讓逝者帶上剛剛化的錢上路,一面給陰差小鬼供奉。當然還有些地方摔盆有不一樣的用意,古時認為人死後入地府受審判,生前浪費了多少糧食,在地府都要吃下去,這個盆是給老人盛飯用的。
  •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娶妻不娶仰頭女,嫁漢不嫁低頭漢」是什麼意思?這句話也有另一種說法叫「仰頭老婆,低頭漢」,意思是:「惹不起」和「難對付」,碰在了趕快躲遠遠的,千萬別去招惹。@溫柔似水我理解農村這句俗語說的是女人像男人,男人像女人。農村這句俗語表達的是負面的意思,有一定的道理。
  • 農村俗語「寧掛虎王,不掛死像」是啥意思?「死像」是指什麼?
    農村俗語「寧掛虎王,不掛死像」是啥意思?「死像」是指什麼?農村的很多老話都往往是話糙理不糙,而「寧掛虎王,不掛死像」這句老話就是如此。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什麼是「虎王」?「死像」又是指什麼呢?在過去,很多地方都有著在客廳裡不能懸掛老虎畫像的習俗,比如在民間也有著「虎在中堂,家破人亡」的說法,意思是說把老虎的畫像掛在客廳裡,那是非常不吉利的,很有可能會給家裡人帶來厄運。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寧願在客廳裡掛老虎的畫像,也不要擺放死去親人的照片。換句話說,老虎和死去親人的照片都是不能懸掛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尤其是後者。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
  • 俗語:「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啥意思?你們有這個習俗嗎?
    導語:俗語:「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啥意思?你們有這個習俗嗎?有心拜端午,六月不為遲我們都知道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整個上半年最熱鬧的日子,在這個節日裡,一般是我們要包粽子,南方還會有賽龍舟拋雞蛋的風俗,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端午節這一天也是出嫁的女兒回娘家的日子。這個習俗從唐朝的時候就開始了,明代文人沈榜曾經在自己的《宛署雜記》中記載過:「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
  • 俗語「喪不報孝不吊,不燒紙錢不謝孝」,啥意思?農村喪葬的講究
    第二、「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 單從俗語的表面意思來看,其實說的就是農村地區的喪葬習俗。某個家庭的老人去世之後,這戶人家的子女,如果沒有告訴親屬或鄰裡。 也就是說沒有向他人報喪,那麼這些人也就不會去弔喪,同時也不會去燒紙錢。 報喪、弔喪、燒紙錢等,都是農村喪葬習俗中的重要環節。其實,關於喪葬習俗還有很多不可忽視的內容。 比如,去家中老人去世之後,還會有「摔喪盆」的習俗。
  • 農村常說本命年不能結婚,不然男方要背紅,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說到農村本命年不讓結婚的習俗,很多城裡的朋友居然說沒聽過。我不知道你們所在的村有沒有這個習俗,我老家是有這個說法,最開始是說本命年不能結婚,後來說也可以結,但要避開生日那天,或者男方需要「背紅」。那麼這個農俗到底是啥意思呢?下面簡單和大家解讀一下吧!
  •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房上加房,門口開塘,家敗人亡」,是啥意思,有道理嗎?在農村裡,蓋房子也是有講究的。特別是以前,一些人在蓋房的時候,首先是選好一個好位置,而他們選用的位置也是經過高人指點以後才動工程。而在蓋房屋的時候也是一次成型,什么正屋啊、側屋啊、大門啊也要一次建設好。
  • 農村老人去世有什麼樣習俗?「三七」、「五七」、「一百天」嗎?
    農村老人去世有好多習俗,在甘肅定西通渭縣這種習俗是最隆重的,我見過好多地方的喪事,都沒有通渭的人情重。在通渭,老人去世後,就停在上房中,有棺材的人斷氣了就立馬裝進去,這種提前準備好的棺材通渭人口「活壽」。
  • 農村葬禮,有的地方回饋白毛巾,這是什麼習俗?
    關於葬禮,每個地方的習俗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當地沒有回贈毛巾這個講究,但是卻有贈送白布和方便麵的習俗,我認為回贈毛巾跟我們老家這邊回贈白布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在我們膠東農村,無論誰家有人去世,親戚朋友和鄰居,首先都會送去紙錢,另外還要隨禮金。逝者家屬會根據親疏遠近,分發白布或者孝衫。穿孝衫的一般都是死者自己的子女和侄子侄女。關係遠一些的就是每人一塊白布,這塊白布需要對摺起來成一個直角,而且兩邊不是一樣的長度,等到靈柩開始出家門的時候,需要將對摺成直角的這塊白布戴在頭上。
  • 「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啥意思?看完真長見識了!
    特別是我們講究「中庸之道」的農村,古代更是如此,蓋房搭屋以及婚喪嫁娶,都有他特定的行為規範,當人人都接受了以後,就成了家喻戶曉的規定。比如在蓋房搭屋的時候,初始建造需要有規劃,門留多大合適,都有說道,甚至人去世,棺木的大小更有講究。對於這些生活中的習俗,我們的祖先早就定下來了規矩,那就是「門要留三,房要留四,棺要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