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輩為家中去世的長輩「摔盆」,是農村很普遍的一個習俗,在農村各地基本上都有保留。雖然形式存在差別,但在葬禮中都有這一重要環節。
一般的「孝盆」通常是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不同地方摔的瓦盆也不一樣,有些地方用花盆,有些地方是砂鍋,還有些地方是瓦片。
將孝盆弄碎的方式也不同,最常見的是摔碎,有些地方是用哭喪棒打碎,還有的用腳踩碎。而且摔的孝盆還要鑽眼兒,鑽眼的個數也不盡相同。
一、不同地方的不同習俗
我們中國幅員遼闊,不同的地方生活的人,在漫長的生活積累中,形成各有特點的習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裡不同俗」,摔孝盆這個習俗也是同樣的。
在陝西的一些地方,孝盆俗稱紙盆。出於在靈前燒紙安全的考慮,屋內靈堂前只留孝子一張一張地化紙,這樣可以避免引燃靈堂前紙紮多。
起靈後,由長子或長孫端出大門,摔在門外的路上,這個習俗的意思將盆內化灰燼撒落,一面讓逝者帶上剛剛化的錢上路,一面給陰差小鬼供奉。
當然還有些地方摔盆有不一樣的用意,古時認為人死後入地府受審判,生前浪費了多少糧食,在地府都要吃下去,這個盆是給老人盛飯用的。
這時的用的孝盆就不是之前化紙用的了,而是一個乾淨的砂鍋,為的就是老人到下邊後吃飯喝水用,為了不讓老人在過這一關時撐到,就在盆上鑽眼。
鑽眼是為了讓飯從下面漏走,這樣可以說吃一點;除了吃浪費的飯,還有地方說法是喝浪費的水;還有的地方是說喝孟婆湯時可以少喝一點,好記得家人。
二、還有山東的一些地方,是踩碗。
在起靈前,將一個大白碗或逝者生前用的碗倒扣在門口,踩碎後起靈;還有的地方不是踩碗,而是將碗踢開。這一過程都是由辦喪事的人幫忙執行。
起靈後,逝者和陽間徹底斷了聯繫,去往陰間。摔盆就是要逝者不要留戀陽間,早登極樂,摔了盆也就和陽間的後人徹底分開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盆是逝者要帶去陰間吃飯的鍋,可盆是陽間的東西,只有摔碎了才能被逝者帶去陰間。
還有一種說法是:摔了孝盆,把葬禮的悲傷摔了出去,後人取一個歲歲平安的安慰。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盆不摔,逝去的人捨不得陽間的後代子孫,會回來糾纏......
曾經阿贇聽村裡執事的老人講過這個事情,摔孝盆的講究可多了,逝者男用左手摔,逝者女用右手摔,一次必須摔的稀碎,摔不破就讓送靈的隊伍踩碎......
文化結語:
我們國家文化豐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或者偏遠地區,傳統習俗還都很好的傳承和保留著,同樣的習俗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不過發展到現代社會,其中一些習俗背後的寓意顯然失去了合理性,現在習俗的傳承,更多的是過程的傳承,而不是含義的傳承。
我們在接觸這類文化的時候也要注意,體會過程即可,不用耗費精力去理解其背後含義了,因為這些向封建迷信思想中賦予習俗的含義,是沒有意義的。
來源:平安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