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嚴冬是在為春天蓄勢,這話應該是不假的。冬天來了,春天的腳步自然也就不遠了。有說法是「冬至一陽生」,每年冬至後,陽氣回升,開始新的循環。
明天的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就是冬至節氣了。每年的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我國所處的北半球獲得的太陽光最少,白晝也最短。不過,太陽隨後也開始向新的方向移動,北半球的白晝時間會相應變長。
就在今天,我們村裡也有人和我談起了2021年的「立春」問題。說是明年的「立春」是「春打五九尾」,而關於「春打五九尾」,在民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而另一說是「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同時表示,對於這樣兩種截然不同,而又相互對立的民諺說法,感到分外疑惑,不知道到底應該相信哪一種?
說實話,我自己一開始對這種情況也是覺得有些不解,不曉得為什麼會這樣?不過靜下心來想想,也便咂摸出了兩種對立說法中各自蘊涵的相應道理,覺得人家說的其實也都沒錯。
說起流行在農村裡的各種農諺俗語,大多數都是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凝練和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既為經驗,就有其道理存在,也有相應的實踐託底。不過,許多農諺俗語,都是有其地域性和地方適應性的,並不屬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地域不同的農民,不僅會對同一種農諺或俗語說法得出不同的感受,而且會對同樣的天氣狀況表達截然相反的由衷喜歡或極其反感。就比如說,同樣是面對降雨天氣,經歷乾旱的人們肯定是歡天喜地,而前期已有適當降雨地區的民眾,再遇降雨時,因為擔心漬害或澇災,必然會憂心反感。兩種態度都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表達,沒有誰是屬於錯誤的一方。
說「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的地方民眾,肯定是因為人家當地在多數立春日恰逢五九尾的年份,更容易風調雨順,當地的農業收成也更容易會好於常年。而表示「春打五九尾,要飯跑斷腿」的地方群眾,往往也是有感而發,用曾經的經歷在表達。
說起來明天冬至提冬數九後,數到五九的時間是2021年1月26日至2月3日,而辛丑年的「立春」日正好是2月3日、五九的第九天,是實實在在的五九尾。不過,現代農業早已不同於古代需要看天吃飯的被動無奈了,更多的可以依靠科學的預測、預警和預防促進措施助力增產增收。因此,也更容易規避和防範各種不利農業生產災害的影響,為豐收創造條件。再說,「五九尾」和「六九頭」嚴格說來不過就是分秒之差,那一分一秒也絕不是豐收與歉收的天然分水嶺。是完全沒有必要糾結的。
你對2021年「春打五九尾」有什麼看法或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