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和孫儷是公認的育兒界明星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教育也一直受到很多父母的追捧。前天,娘娘的一條微博,又讓超哥火了一把。
娘娘在社交媒體說,超哥外出工作快小十天沒有回家,回家之後給等等和妹妹說,爸爸這次忙,沒有買禮物給你們,你們不會不開心吧。結果,等等說,你回來就是我最好的禮物。然後,超哥,哭了。
你回來就是我最好的禮物。再也沒有比這更動聽的語言了。可見,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而不是昂貴的,堆積如山的玩具。
迫於一些現實的原因,現在有一種現象叫「假單親」,指的就是媽媽一個人帶孩子,爸爸常年在外工作。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持續了12年的調查研究表明: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上也會更容易成功。
處於異地的父母,我們該何去何從?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們家一直也是處於異地狀態,孩子的爸爸在外地工作,每個月回來一次。以前回來從不給孩子帶禮物,今年每次回來,我都會要求他給孩子帶一個玩具。
上次回來,爸爸一到家就累的躺床上睡著了。兒子午覺醒來,發現躺在床上的爸爸,高興的去翻爸爸的背包,結果沒有發現玩具,一臉的失望,默默的離開。
等我下班回家,外婆把這件事情告訴我,我一臉無語的問孩子他爸,已經告訴你禮物就在柜子裡,你為什麼不放包裡呢,這是兒子的一種期盼啊。
孩子他爸從床上爬起來,拉著兒子,「你沒有找到玩具啊?玩具跟你捉迷藏呢,我們去找找它吧」。找到玩具的兒子,一臉驚喜,激動的說,「這是我爸爸給我買的玩具」。
記得有一次上早教課,老師給每個小朋友發了一輛車,讓他們來觀察自己的車,然後給大家介紹手中的車。當有一個小朋友展示他的消防車的時候,兒子大聲的說,「我爸爸也給我買了消防車,那是我爸爸給我買的玩具」。
這聽起來是一種炫耀,背後卻是異地的心酸。
然而,暫時沒有辦法改變的異地,我們就不作為了嗎?當然不是。
從我發現,兒子長大,對父親這個角色陌生而有熟悉的時候,我做的第一步就是讓孩子對爸爸的回來,有一種期待,而不是無所謂。所以,我每次都會提醒,給孩子帶禮物。
一方面,讓孩子的爸爸有所付出,在挑玩具的時候,他會扮演好「父親」這個角色。另一方面,孩子會對爸爸有所期待,雖然他目前的期待可能是玩具,但是父愛是隱藏在其中的。
孩子一歲的時候,我送給他了兩樣玩具,其中有一樣玩具,我是別有用心。我送的是《十歲前和爸爸一起完成的100件事》。
當時,看到這個玩具,沒啥考慮的就入手了。孩子他爸再也沒有藉口,「我不知道玩什麼啊」。
孩子跟著爸爸玩不到五分鐘就找媽,跟著媽媽玩一天也不會找爸爸。除了媽媽散發的「母愛」味道,還有一個原因,爸爸讓孩子感到無趣。
說白了,就是很多爸爸不會玩,不知道帶孩子玩什麼。其實,做媽媽的我們有時候就是傻陪,不知道玩什麼,更別說與育兒知識絕緣的大多爸爸們了。
所以,給爸爸們提供一些陪玩方案,是再實際不過了。
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入手了《十歲前和爸爸一起完成的100件事》,後來又入手了一套爸爸陪孩子玩的書——《爸爸的運動遊戲書》。
一套書5本,從2歲到7歲,110個親子運動遊戲,爸爸再也沒有裝傻裝睡的理由了。陪娃成長是爸爸和媽媽的事情,不是媽媽一個人的特權。
異地從來不是不陪伴的理由,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如山的父愛。可能爸爸不再身邊,但我們可以利用現有資源,把「父親」拉入孩子的成長中。
1. 媽媽要放手。爸爸回來的日子,一定要把孩子交給爸爸。謹記,不要對爸爸帶娃評頭論足。
2. 儀式感。比如接送爸爸,爸爸每次回來給孩子帶些驚喜等。設計一些吃喝玩樂或者其他項目,專屬於爸爸和孩子,只有爸爸和孩子才可以做這些事情。
3. 對於不知道怎麼陪孩子的爸爸,媽媽要在背後給他們準備遊戲,讓他們無處可逃。
4. 視頻,讓父子倆聊聊天。對於小寶寶,可以放爸爸提前錄好的起床、晚安語。
這一生,我們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