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環遊記2》最新一期遊戲環節中,賈玲調侃道:「我和劉德華怎麼不算(一對)了?我們就差見面和領證了。」此話一出眾嘉賓哈哈大樂,隨即這句調侃在網上大火,網友又一次被賈玲不經意間抖的包袱折服:「不虧是綜藝大咖!」
賈玲這兩年不論在《王牌對王牌》中或是《青春環遊記》裡都屬於「頂梁柱」式的存在,她真實不做作,放得開收得回,不經意間抖落的包袱都讓觀眾哈哈大樂。
就像沈騰在採訪時說的:「賈玲最大的優勢是男人都喜歡她,女人不妒忌她。」一語中的。
現在在舞臺上光彩奪目的賈玲也並非一帆風順,她取得今日的成績全部仗憑她當年做出的極為重要三次選擇:漂在北京、從相聲到小品、成為真正的喜劇人。
每一次選擇都有苦難,每一次選擇也都讓她破繭成蝶。
-1-
再難也要留下
2003年,從中央戲劇學院相聲專業畢業的賈玲開始北漂生涯。
選擇遠離家鄉就意味著選擇了獨自面對生活帶來的艱辛與困苦。
剛畢業的時候,家裡每個月還給賈玲寄生活費,她滿心歡喜地跑去租了一個樓房還是個大開間一個月才600塊錢,可在這麼好的房子裡只住了一個月她就因交不起房租被房東攆走了。
但這還不是最尷尬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賈玲有一段時間吃不上飯,她賣掉了自己當初花「高價」買來的隨身聽,換來20元生活費吃了一個星期的麵條就鹹菜。
其實當時的賈玲還有一個更好的選擇——姐姐為她在老家找了份高速公路收費員的工作,穩定且工資高,但她卻沒有接受。
她跟她姐說:「宋丹丹不也29歲才上的春晚嗎?等我29歲上不了春晚我就回去。」她姐卻用了一個「呸」作為回應。
家人的不理解卻沒能阻擋賈玲留在北京逐夢的決心。
在《喜劇啊喜劇》中賈玲將自己和男友分手的故事搬上了熒幕,她的男友向她提出兩點要求:一是不希望她如此辛苦,他可以養她;二是希望賈玲放棄喜劇,因為他不喜歡。
賈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喜劇,分手固然讓人心痛,但比起理想這點痛又算什麼?
在她心中總有一團小小的火種、一個小小的希望——29歲前登上春晚。因為這束光、因為這希望,她選擇了放棄愛情,一個人孤獨地堅持北漂。
其實,每個北漂過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我為什麼非要留在北京呢?答案不一定明確,可在我們心裡總有個牽引——它揪著你、繞著你,再困難的時候也不忍心放棄。
不是北京選擇了我們,而是我們選擇留在北京。
-2-
從相聲走向小品
賈玲北漂生活上雖困苦,但在事業的發展上她還是取得了一些成績:2003年,賈玲參加全國相聲小品邀請賽並獲得了專業組冠軍,同時參賽的郭德綱卻只取得第三名的成績。
後來在《王牌對王牌》裡,賈玲的這段&34;被提起,當賈玲笑著說出「我得第一,郭德綱得第三」時,所有人都笑噴了。
相聲比賽獲得第一名是賈玲在相聲事業發展上的第一個小高潮。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因為賈玲的堅持、也因為她的努力,繼續北漂的她在2005年迎來了人生第一次的轉正機會:考入中國廣播藝術團,並拜馮鞏為師。
有了名師背書,賈玲的前途看似一片光明,這時的她也更加意氣風發:創辦了&34;,希望相聲可以更注重表演、更活躍、更搞笑。
與此同時,默默努力的賈玲迎來了她相聲事業發展的高光時刻:2010年,她上春晚了!除夕過後,所有中國人都認識了一個微胖的、說相聲的女孩名叫賈玲!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賈玲即將走向輝煌時,她卻轉身朝小品舞臺走去——成了一名小品演員。
明明在相聲界已經闖出點名堂的賈玲為何又轉身走向小品舞臺呢?從賈玲的採訪中可以窺見一二:女孩說相聲太不容易,一是襯託搭檔;二是有些相聲段子在觀眾聽來像是在侮辱女性。在這種尷尬的境況下賈玲逐漸朝小品走去,轉型是為了更好的起飛。
有人成名了會一路高歌,有人成名了卻選擇蟄伏再出發。
2013年,賈玲開始嘗試演出更多的小品,並且在小品中敢於自黑、拿自己調侃,當她聽到臺下觀眾哈哈一樂時她知道自己離&34;的路越來越近。
當有人質疑賈玲的小品不好時,賈玲則用一句:「說我小品不好看,是沒聽過我說相聲吧」來回應。
當一條路走到盡頭發現是條死胡同時,我們能做的不是一頭撞上去而是調轉方向另尋出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找到出路。
-3-
轉身已是喜劇人
走在小品的康莊大道上,賈玲如魚得水。
她是央視推出的《喜樂街》節目中的常駐嘉賓,被越來越多的觀眾熟知和喜愛。可賈玲仍然不停腳步揚帆向上,在2015年參加了《歡樂喜劇人》。
為什麼要參加《歡樂喜劇人》,賈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她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喜劇、關注喜劇人。當被問到:「你對喜劇人怎麼理解?」時,賈玲說或許等參加完節目或自己被淘汰時她就懂了。
在《歡樂喜劇人》節目中,賈玲推出了很多被人稱道的作品,如:《喜劇啊,喜劇》、《倩女幽魂》、《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
也正是在《喜劇啊,喜劇》中賈玲表達了自己這些年堅持和努力的原因:「因為喜歡。」
因為喜歡所以堅持,因為喜歡所以不斷挑戰。
賈玲的自黑終變成了她的招牌,拋開顧慮的她反而更加自如,笑料越來越多,表演越來越醇熟,換來的則是觀眾對她日益濃烈的喜愛。
當賈玲在總決賽被淘汰時,她離開舞臺之前,她希望節目組可以放一首劉德華的《十七歲》表達對觀眾的感謝,她說:「喜劇這條路不好走,但我會堅持走下去,因為有你們。」
後來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賈玲說當時太辛苦也太痛苦,為了每周創作一個作品每天都在熬夜做劇本,內心更是煎熬,超高強度的工作帶給她深深的傷害和恐懼。
但她卻沒有因為恐懼而放棄喜劇,因為還有眾多喜歡她的普通觀眾在支持她、等著她。
讓自己變得更強的唯一辦法就是:遇到困難並消滅困難。
如果說2005年拜師馮鞏讓賈玲有了依靠,參加2010年春晚是她事業起步的基石,2013年轉型小品則是她磨練的開始,2015年參加《歡樂喜劇人》就是她的華麗升級。
因為參加《歡樂喜劇人》讓賈玲更明確了喜劇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分量。一路走來,此時的她已不再是一位單一的女相聲演員或小品演員,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喜劇人!
何謂喜劇人?但凡能讓觀眾哈哈一樂的喜劇形式我都可以挑戰,只要觀眾樂了,喜劇又何必非要拘泥於形式。這應該就是她給出的「對喜劇人的理解」的答案了吧。
她一路艱辛,朝著自己的金字塔艱難攀爬,終於,苦盡甘來!
-4-
一路走來,她已破繭成蝶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賈玲已處於人生巔峰時刻時,她又向綜藝節目發起挑戰,參加了《王牌對王牌》。
如果說從相聲到小品是不得不的選擇的話,那從小品到綜藝就是更上一層樓。畢竟小品不是天天看而綜藝卻要讓人時時樂,這也是考驗喜劇人能力的關鍵要素。
綜藝對搞笑的能力要求更高:既要保證節目進度又要不著痕跡的隨時搞笑。
一場節目下來,觀眾樂了,臺上的演員們可是累了。
&34;就是在這樣的重壓下賈玲的搞笑越來越生活化,她隨時隨地都可以抖包袱有笑料。
她的搞笑功力在《王牌對王牌》中得到修煉,在《青春環遊記》中得到綻放。
現在的賈玲已經成為一名地道的高級的喜劇人,她在任何節目上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就能逗樂觀眾。
喜劇已經融入到她的骨髓裡、血液中,成為她的一份子。
很多人在追逐自己的夢想時,總是剛開始時激情無限,一旦遇到困難則首選&34;在退而求其次中輾轉徘徊,一路倒退。
而在賈玲的成名過程裡,我們看到的是困苦帶給她堅韌、成名帶給她思考、選擇帶給她機遇、升級帶她展翅高飛。她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挑戰。
這一路走來並不平坦,曲折卻又蜿蜒而上!
現在的賈玲已不同於往昔,面對過去的苦難不會再哭泣,只會淡淡一句&34;調侃而過。
沒有經歷磨難的人生不足以談成長,當心中有光一路披荊斬棘,勇猛向上,登上頂峰迴頭再望時,所有的磨難都已化作羽翼幫自己展翅飛翔,這就是成長的印記。
-END-
作者簡介:向上的顏言 愛讀書愛寫作 用文字記錄點滴。
平臺簡介:顧一宸,微博籤約自媒體,微博讀書籤約作者。專注於情感治癒和勵志分享,寫暖床故事,潑酸辣雞湯。微信公眾號:顧一宸(ID:guyichen6)。新浪微博:@顧一宸。
歡迎前往微信和微博關注,閱讀更多好文。
代表作《如果覺得委屈就成為你想要的光》《我與你的驚喜是剛剛好的相遇》和《管他努力有沒有回報,拼過才是人生》噹噹京東天貓全網熱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