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林媽咪
早上起來,媽媽問孩子:「早上吃什麼早餐?吃煎餅好不?」
孩子:「不想吃。」
媽媽繼續:「就吃一點!」
孩子開始不耐煩:「那就吃煎餅吧。」
媽媽過了一會兒又來問:「吃煎餅還是吃三明治?你吃什麼我給你做。」
孩子逐漸暴躁:「煎餅不是都做了嗎,就吃煎餅吧,一直問好煩啊!」
媽媽也開始暴躁:「讓你吃個飯,跟伺候祖宗似的!」
父母有沒有發現,自己對孩子越關心,孩子越容易變得暴躁?
有的寶媽感慨說:「父母跟孩子太難相處了,明明是在關心孩子,想要對孩子好,怎麼就全是父母的不對了呢?」
關心,本來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在意和愛,怎麼還就惹得對方不滿,甚至暴躁了呢?
那麼,父母有沒有想過,自己在關心孩子的時候,到底是真的關心孩子,還是通過關心來達到自己的心理需求呢?
當寶媽對孩子的關心,氛圍逐漸焦灼、暴躁的時候,寶媽就要思考,是不是自己的關心已經變了味兒:
寶媽的關心,是在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媽媽,特別是全職媽媽,很容易產生一個問題:通過孩子的喜怒哀樂、優秀與否來判斷自己的人生價值。
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寶媽不斷的給孩子提供早餐選項,非常的周到,也讓人非常的感動,除了媽媽還有誰能對另一個人做到如此地步呢!
但是在這場關心裏面,父母卻忘了一個問題:孩子他是否需要父母的關心。
對於關心,我們常常忽略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關心應該從孩子,也就是被關心的人的需求出發。
如果父母的關心,是孩子不需要的,父母做的越多,孩子越反感。
不以被關心的人的需求出發,關心也只是徒增雙方的煩惱。
寶媽的關心,是對孩子變相的控制
時代的快速發展,會讓人很沒有安全感,想要把能攥在手裡的東西攥的更緊。
寶媽對孩子也是同樣。
儘管很多寶媽已經盡力想要去尊重孩子、減少對孩子的控制,但是在生活中卻總會不自覺的出現控制的行為。比如說「你應該好好學習,這是為你好」、「你應該早點睡,這對你的身體好」、「你應該……」
父母是在關心孩子,並且提出自己的要求,但是這要求卻帶著「俯視」和控制的意味。
每個人都渴望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讓對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但是卻忘了,孩子也有他自己的想法,同樣需要父母的尊重。
當關心帶有「俯視」和控制的意味時,孩子很容易產生排斥感。
因為愛孩子,所以去關心,本來是非常溫暖的事情,但卻常常因為在關心孩子的時候,產生的心理和行為上的誤差,而使關心成為親子之間爭吵「導火線」。
「寶,來吃點水果」,卻不管孩子是在上廁所,還是在工作;
「快起來吧,吃了早飯再接著睡」,不管孩子晚上是趕工作,還是生病了;
「別再看電視了,對眼睛不好,趕緊去休息吧」,不管孩子一直在學習,好不容易有了放鬆一下的時間;
……
在家庭中,關心很容易越界,在孩子心目中則成了父母假「關心」之名入侵自己私人領域,所以對父母的關心,孩子一般是不領情的。
很多父母常常說,在養孩子的過程中,真切的感覺到了自己的成長。
也有很多父母發現,在養娃的時候,自己不成長是不行的。
在《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裡面提到,教育孩子只有愛是行不通的,更多時候需要有技巧的給孩子愛。
對於關心,也是如此。
關心需要技巧,而不是一股腦的把父母以為的關心強加給孩子。
在關心中,有幾個點,是父母明明知道,卻常常在失誤的:
·尊重:尊重孩子的意願,而不是將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強加給其他人。
·共情:認同孩子的感受,並且通過換位思考或回憶曾經經歷的方式,跟孩子產生共情,讓孩子了解到「父母是真心在關心我」。
·傾聽:在孩子學習說話的年紀,父母說比聽重要;但是在之後,傾聽比說更重要。甚至可以說,用心傾聽,本身就是一種關心和安撫。
關心,重點在輸入者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輸出者,在做關心的行動時,要注意方式和界限,也要把對方當做一個有獨立想法的人來對待。
紀伯倫有一首詩,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裡面有這麼幾句: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父母關心孩子,以尊重孩子為前提,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愛,而不是思想、行為上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