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退到臺灣後,一直執行獨裁統治,為了順利將權力交接給蔣經國,做出了一些力的部署。其中嚴家淦這個人物,起到非常的關鍵的作用。
嚴家淦,江蘇人,仕途十分的順利。臺灣光復之後,跟隨陳儀來到臺灣,擔任交通處長,財政處長,自此之後,嚴家淦與臺灣產生了淵源。
1945年1月,嚴家淦奉陳儀的命令,到南京面見蔣介石,報告臺灣接受後的交通情況,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這個時候,嚴家淦只是一個小角色,沒有引起蔣介石的主義。
嚴家淦處事幹練,一直掌控臺灣的財政大權,歷經三任領導,一直屹立不倒。
1949年,蔣介石決定退守臺灣,讓心腹陳誠,擔任臺灣省主席。
陳誠出身於軍旅,對於財政一竅不通,上任不久,就帶領嚴家淦飛往杭州,面見蔣介石,商討臺灣幣制改革之事。
同年3月,陳誠再一次帶著嚴家淦,到浙江奉化面見蔣介石,商討臺灣財經問題,這一次的出行,給嚴家淦帶來巨大的機遇。
1949年6月15日,在嚴家淦的指揮下,在臺灣實行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
這一個措施,非常的重要,直接切斷了臺灣與大陸的貨幣聯繫,避免了臺灣經濟的崩潰。正式幣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嚴家淦獲得蔣介石的重視。
國民黨遷入臺灣之後,在人事布局上,主要是蔣介石,陳誠,吳國楨三者之間的博弈。在財經方面,蔣介石一直在平衡陳誠、吳國楨兩人之間的關係。
後來吳國楨捲入濫發鈔票的事件中,在嚴家淦的鼎力支持下,陳誠對吳國楨奮力一擊,終於將吳國楨從臺灣核心集團剪除。
嚴家淦仕途一直上升時期,蔣經國的地位也快速的上升。
兩人剛開始,並沒有什麼交集。
嚴家淦在財政部門,蔣經國在軍政部門,蔣介石退居臺灣之後,就開始提拔蔣經國,很明顯有意將位子傳給他。
蔣介石剛到臺灣之時,其聲望已經降落到低點,於是立即安排蔣經國,擔任國防部政治主任,不久又進入中央黨委,間接的幫助蔣介石鞏固權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之後,國民黨的中常委,就被蔣經國控制,成為蔣介石的權力集團核心。
為了培植班底,蔣經國於1952年10月,成立了「中國青年救國團」。
1950年3月,嚴家淦擔任財政部部長,可謂掌控者國民黨的經濟命脈。
當時,國民黨兵源老化,財政資源有限,希望能夠藉助美國的援助,安置軍人的就業問題,正是這一個契機,嚴家淦、蔣經國第一次在一起工作。
後來經過一些人事變化,嚴家淦意識到,蔣介石有意培養蔣經國,他立即放手一些重要崗位的權力,積極幫助蔣經國取得政績。
最後與蔣經國完成了財政交接。
嚴家淦,在蔣經國接權中,扮演什麼角色。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逝之後,國民黨中常委召開臨時會議,作出決議:
1,嚴家淦副總統,填補蔣介石遺缺。
2,蔣經國辭去中常委一切職務。
嚴家淦知道,自己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第二天直接對外宣稱,在「國喪」期間,不接受一切恭賀升任「總統」事宜。
在一切事情的處理上,嚴家淦謹守本分,一切以蔣經國為「核心」。
中華民國體制中,總統一職,本來就偏向內閣制雙元首制度,權力在內閣,蔣介石在位期間,很多的事情,都是在越權。
嚴家淦在擔任總統期間,反而更加的偏向於內閣制度,對於所有的外交,兩岸事務,原本屬於總統權力,可是嚴家淦之聽匯報,不做決定,一切都推給蔣經國。
1978年1月7日,嚴家淦提議,提名蔣經國我第六任總統候選人,在這期間,蔣經國幾次前往希望他能留任,繼續扮演穩定力量,缺被嚴家淦以年事以高給予拒絕。
3月11日,蔣經國被推舉為總統,蔣氏父子的權力交接,順利完成。也從側面表明了,蔣經國的權力基礎相當的穩固。